教学资料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2 氧气(教案) 课题2 氧气 教学目的: 1:了解02的性质、用途,以及S、P、Al与02反应的现象、反应表示式。 2:研究具体物质的方法,并知道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3:了解化学性质、氧化剂的概念。 4:了解化学反应、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缓慢氧化等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在本课题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能力,要让学生学会“观察现象→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科学思维方法。 重点:1:氧气的化学性质、化学变化 2:S、P、Al与02反应的现象 难点:1.氧气的化学性质。 2.氧化反应和氧化剂的概念。 教学过程: 【提问】1.空气中有哪些气体?这些气体的体积分数各是多少? 2.空气中最重要的气体是什么? 【引入】氧气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气体,我们对氧气有多少了解呢?现在让我们来学习氧气的性质。 一:氧气的性质 【演示】展示一瓶氧气。 【讲述】氧气的物理性质。 1:氧气的物理性质:在通常状况下: (101千帕 室温)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1:0.03)的气体,密度:D=1.429g/L 比空气略重(高山为什么缺氧)可液化: 101千帕时:-183℃液化为淡蓝色液体.,可固化: 101千帕时:-218℃固化为雪花状淡蓝色固体. 在标准状况下: (101千帕0 ℃ ):氧气:DO2=1.429g/L空气:D=1.293g/L氮气:DN2=1.25g/L 【讲述】通常状况和标准状况的区别。 【设问】我们知道了氧气的物理性质,氧气又能发生哪些化学反应呢? 2:氧气的化学性质 【演示】带火星的木条在氧气燃烧的实验,燃烧后向集气瓶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一边实验一边引导学生观察木条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现象的不同)。 【提问】为什么澄清的石灰水会变浑? 碳 + 氧气 二氧化碳 C + O2 点燃 CO2(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演示】硫在氧气燃烧的实验(一边实验一边引导学生观察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时火焰颜色的不同)。 【讲述】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时火焰颜色不同的原因以及二氧化硫的气味。 实验现象:① 硫在空气中能燃烧,发出微弱淡蓝色火焰; ② 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 ③ 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板书】 硫 + 氧气 二氧化硫 S + O2 点燃 SO2(蓝紫色火焰,放出刺激性气体) 【演示】铝在氧气燃烧的实验(一边实验一边提醒学生注意做本实验时,集气瓶底,要铺一层细砂或放少量水.(防止灼裂瓶底) 并引导他们观察细铝在氧气中燃烧时的现象和生成物的颜色和状态)。实验现象:铝在空气中加热,不能燃烧!,在氧气中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和耀眼的白光。 铝+ 氧气 三氧化二铝 2Al+3O2点燃 Al2O3 与氧气反应的物质 与氧气反应的现象 表达式 实验2--2木条 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碳 + 氧气 二氧化碳 C + O2 点燃 CO2 实验2--3硫磺 燃烧时发出蓝紫色火焰,有刺激性气味.。 硫 + 氧气 二氧化硫 S + O2 点燃 SO2 实验2-1红磷 发出明亮的黄色火焰(在空气中发出微弱的黄色火焰)有大量白烟 磷 + 氧气 五氧化二磷4P + 5O2 点燃 2P2O5 实验2--4铝箔 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和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粉末。 铝+ 氧气 三氧化二铝 2Al+3O2点燃 Al2O3 学习和研究观察实验的方法。 变化前 变化中 变化后 1. 有几种物质参加反应; 2. 物质的色、态、味等。 1. 反应条件(加热、点燃、催化剂等); 2. 现象(发光、放热、生成沉淀或气体等)。 1. 有几种物质生成; 2. 生成物的色、态、味等。 常用气体钢瓶简介: 除装毒气的钢瓶外,钢瓶的一般工作压力都在150kg/c㎡左右。按国家标准规定涂成各种颜色以示区别。例如:氧气钢瓶为天蓝色,黑字;氮气钢瓶为黑色,黄字;压缩空气钢瓶为黑色,白字;氯气为草绿色,白字;氢气钢瓶为深绿色,红字;氨气钢瓶为黄色,黑字;石油液化气钢瓶为灰色,红字;乙炔钢瓶为白色,红字等等。钢瓶运输和储存期间不得曝晒。 二:化学变化 复习物理变化,变化时,无新物质产生的变化。{车来车往;蓝蓝的天生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 化学变化:(化学反应)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铝燃烧,食物变质} 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提问】从反应前后各有多少种物质来分析,碳、硫、、磷、铝等物质与氧气的反应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得出以上反应都是有两种物质参加反应生成一种物质的结论。 化合反应: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新物质的反应叫化合反应。 氧化反应:物质和氧发生的反应叫氧化反应。氧气有氧化性,是一种常见的氧化剂。 【讲解】讲解氧化反应的概念,适当说明氧化性的概念。 【讲解】讲解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的区别。说明氧化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提示以后还会学到一些化合反应也不一定是氧化反应。 【提问】在什么情况下氧化反应也一定是化合反应呢? 【讨论】引导学生讨论。 【小结】有氧气参加反应,生成物只有一种物质。在这种情况下的氧化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在这种情况下的化合反应也一定是氧化反应。 “氧气助燃”这种说法为什么是错误的? 我们可做如下的实验,把氧气或氯气用玻璃管导入氢气中点燃,同样可以看到氧气或氯气在氢气中燃烧。而且氢气供应充足燃烧就旺,氢气供应不足,燃烧就不旺。如果单从表面现象看问题,即可得出“氢气助燃”的结论。关于“氧气助燃”或是“氢气助燃”问题,都不能从表面的现象来看。 燃烧:可燃物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提问】生活中有许多燃烧现象,你能根据这些现象列举一些使物质燃烧的方法吗? 【回答】用火柴、打火机、烟火、炉火等火源将纸、煤、酒精灯等引燃,用电子打火点烟、钻木取火等。 缓慢氧化:有些氧化反应进行得很慢,虽也有放热过程,但很不容易察觉,这种氧化反应叫“缓慢氧化”。 【讲述】在生活中,缓慢氧化的例子很多,如动植物的呼吸、食物的腐败、酒和醋的酿造、农家肥料的腐熟等,都包含有缓慢氧化的过程。 由于缓慢氧化的速度很慢,故不易观察其现象,但借助以下实验可以证明其发生的事实: 【演示】白磷自燃。 【提问】从燃烧的条件分析,白磷为什么可以燃烧? 【讲解】白磷的着火点较低,只有40℃。白磷在缓慢氧化中产生热量,而这些热量又不能及时散失,就会积聚造成温度升高,达到白磷着火点时,会自发燃烧 在铝箔燃烧实验中,最能说明该变化是化学变化的现象是( ) A.铝箔变小 B.放出大量的热 C.发出耀眼的强光 D.生成白色固体 分析 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变化过程中伴随着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可以帮助判断化学变化是否发生,但不能说明化学变化一定发生。铝箔燃烧后生成了白色新物质——氧化铝,是判断铝箔燃烧属于化学变化的根本依据。 (教案和教学设计)课件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2 氧气(教案)教育资源 教学资料一元一次方程的讨论(2)---产品配套问题 详细内容见WORD文档->一元一次方程的讨论(2)---产品配套问题 教学目标:通过分析零件配套问题中的等量关系,进一步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重点: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出能够表示问题全部含义的相等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并回解方程。难点:找出能够表示问题全部含义的相等关系。关键:找出能够表示问题全部含义的相等关系。课堂教学设计:课前练习:1、解下列方① - =1 ② - =02、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①去分母②去括号③移项④合并⑤系数化为1是不是解一元一次方程必须按照此步骤进行?3、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提问学生每一步都是怎样进行的?)①审题②设未知数③列方程④解方程⑤作答新课探索:例题某车间22名工人生产螺钉和螺母,每人每天平均生产螺钉1200个或螺母2000个,一个螺钉要配两个螺母,为了使每天的产品刚好配套,应该分批配多少工人生产螺钉多少人生产螺母?分析:已知条件:1、分配生产螺钉和螺母的人数共22人。2、每人每天平均生产螺钉1200个或螺母2000个。3、一个螺钉要配两个螺母。4、每天的产品刚好配套。螺母的数量应该是螺钉数量的2倍。解:设分配x人生产螺钉,则(22-x)人生产螺母,根据题意,得2×1200x=2000(22-x)去括号,得 2400x=44000-2000x移项,合并,得 4400x=44000X=10答:应分配10名工人生产螺钉,12名工人生产螺母。本题的关键:弄清螺钉与螺母之间的关系。课内练习:1、某车间有28名工人生产甲、乙两种零件,每人每天平均可生产甲种零件12个或乙种零件18个,要使生产的甲乙两种零件按1:2配套组装,问:生产两种零件的工人应该如何安排?2、在甲处劳动的有50人,在乙处有41人,如果要使乙处人数是甲处人数的2倍还要多1人,应从甲处调多少人到乙处?课内小结:本节课我们继续讨论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学习了解方程的基本步骤;注意在去分母和去括号是容易发生的错误。板书设计:课后反思:(教案和教学设计)课件一元一次方程的讨论(2)---产品配套问题教育资源 张渚幼儿园老师赵健教师:两人三足。活动名称:两人三足 活动目标:1、尝试运用手帕的趣味性,探索手帕的多种玩法。 2、学习游戏“两人三足”,体验与同伴按节奏同步前进。 3、结合民间体育游戏,培养幼儿的齐心协力的合作精神。 活动准备:1、人手一块手帕 2、沙包 活动过程:一、游戏导入,准备活动 1、 以鸡妈妈和鸡宝宝的形式入场,玩一个老鹰捉小鸡的游戏热身 (今天的天气真好啊,让我们一起来玩一个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吧!) 二、探索手绢的多种玩法 教师:咦,你们头上都有什么?(手帕) 教师:我们可以怎们样来和手帕做游戏? 幼儿自由和手帕做游戏 三、新授民间游戏(两人三足) 教师:(吹口哨集中),今天鸡妈妈要教你们一个新本领“两人三足”两个人有几只脚,怎样才能变成三只脚?(用手帕把靠在一起的脚绑起来),好,下面你就去找一个客人老师给你们绑一下,绑好以后,自由练习。 在练习的时候你会遇到哪些问题,教师集中,解决问题,(以把绑在一起的脚先开步,两个人嘴里可以喊口令1、2,先开步的脚口令为1,后走脚口令为2.) 带着鸡妈妈的好办法,再去自由练习。 比赛:天冷了,我们要去运一些粮食,哪一组先把对面运完,哪一组就获胜了。 听口令,开始比赛。 四、结束活动 教师:鸡宝宝们运粮食都累了,下面就一起跟着鸡妈妈听着音乐放松一下吧。 <<工作动态分析>>张渚幼儿园老师赵健教师的文章两人三足。 和桥二小教学和桥二小学习者:“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江苏省宜兴市和桥第二小学 吴晓玲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五年级(下册)第88—89页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例题的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使学生在列表、画图这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基础上,进一步感受“倒过来推想”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常用策略。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 :讲一个按原路返回找钱的故事 一、创设情境,激发寻求策略的需求 1、填括号里填所缺的数 ( ) +40 ( ) -30 ( 20 )
( ) ÷7 ( ) ×9 ( 54 ) 提问:你怎么想的? 2.比较:解决这两个问题时,我们都是怎么想的?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小结:这种“从现在出发,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在我们的生活中和数学中经常使用,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板书课题: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二、探索交流,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1、 动态呈现例1 谈话:你知道了那些信息?什么变了?什么不变? 2、探究方法 屏幕出示问题:原来两杯果汁各有多少毫升? 引导:要求原来两杯各有多少毫升,我们可以先求什么呢?(现在两杯各有多少毫升)怎么求的?板书:400÷2=200(毫升) 知道了现在两杯果汁都是200毫升,你能知道原来两杯果汁各有多少毫升?该怎么想呢? 追问:你怎么想到+40的?(倒回去看看) 电脑动态演示将果汁从乙杯倒回甲杯的过程。 3.填写表格 学生填写书本上的表格。 请同学汇报填法,说一说是怎样推算的。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 200+40=240(毫升) 200-40=160(毫升) 4.检验 怎样检验结果是否正确呢?根据求出的答案,再顺推过去,看看是不是符合题目的意思。 学生交流,体会检验的作用。板书: 5.小结 回忆一下,我们解决这个问题时用了什么策略?先想到什么?再倒过来推想求出什么? 6.完成练习十六第1题 学生独立解答,再交流用的什么策略,先想到什么。 集体检验。 三、自主整理条件,体会倒过来推想的策略 1.出示例2 2.讨论整理条件的方法 汇报展示学生作业: 小明原来有?张邮票 → 收集24张 → 送出30张 → 剩52张 点评:(电脑演示)你把条件摘录下来,又用箭头连起来了。不错,整理得非常好。你们刚才有不同的整理方法吗? 学生提出另一种整理方法(实物投影仪上展示):
点评:你的方法好极了,这样整理条件更简捷。 3.探讨解题策略 整理好条件,你们是用什么策略想这个问题的?跟同桌说一说怎样推想的,然后独立列式解答 集体交流 52+30-24 52+(30-24) 指名板演,说说怎样想的,配合课件演示 4.请同学检验,老师板书检验过程:58+24-30=52(张) 5.小结:同学们真了不起。解决这个问题时,你是用什么策略的? 四、在比较中深化策略 1、课件出示例1和例2:比一比,想一想 在解题思路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条件和问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出示:只列式不计算: 一辆公共汽车从起点站出发,车上有乘客52人,中途下车12人,再上车18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一辆公共汽车从起点站出发后,中途下车12人,再上车18人,现在车上有84人,出发时有多少人? 3、哪一题运用了倒推的策略?为什么这题可以用? 五、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做“练一练” 如果你是小军,你会怎样送这一半还多1 张? 教师帮助学生依次摘录条件:(课件) 原有?张→送出一半→再送出1张→25张 学生独立练习,并指名板演,校对。 板演的学生说一说每步算出的是什么? 电脑演示用画线段图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集体口头检验。 2.练习十六 第2题 学生口答。 六、全课小结,感受数学文化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其实,这种策略,早在很早以前,就有人对他进行研究。在我国一千多年前,唐代大数学家张遂对这个问题就有深入的研究。他以“李白喝酒”为题材编了一道算题。 电脑动画播放题目:李白街上走,提壶去买酒。遇店加一倍,见花喝一斗。三遇店和花,喝光壶中酒。借问此壶中,原有多少酒? 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工作动态分析>>和桥二小教学和桥二小学习者的文章“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