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小学教学史霞学习者:得数是10的加法和10减几。得数是10的加法和10减几 宜兴市实验小学 史霞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9页的例题、试一试,第59、60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正确计算得数是10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算式,加 深认识相应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 2、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具有积极探索新知和学好数学的愿望。 3、逐步发展数学思考的能力、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合作交往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导入: 小朋友,你们喜欢看世界杯足球赛吗?今天,我们也来进行一场有趣的数学“足 球”赛。好不好? 二、复习铺垫 小足球上有10的分成,你能说出来吗?只要你说对了,老师就把这只小足球送给你,想不想得到啊? 三、自主探究 1、通过“看看想想”,探讨得数是10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中一组算式的计算方法。 过渡:刚才我们小朋友进行了一次激烈的比赛,瞧,球场一角,小朋友也在踢足球呢!仔细看一看,这些小朋友可以分成哪两部分? 进述: 小朋友观察得真仔细。在足球比赛中,一般是按服装颜色的不同分成两队。这样,你能说出哪些算式?这些算式又表示图上的什么意思呢?逐一说图意。任意选一题,把你的算法告诉大家。 小结: 小朋友的办法真多!可以利用10的组成来算,也可以利用加、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来算等等。这些算式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得数是10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这类加、减法还有很多题目,你们想自己学习吗?(板书课题) 2、通过“玩玩想想”,探索得数是10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全部算式的计算方法。 (1)、独立操作,写算式。 同桌两个学生抛10个花片,根据正面和反面情况写出多组算式。 (2)、四人小组交流算式、算法。 (3)、全班交流,展示成果。 让学生把写有算式的纸片放在投影仪上。 激励: 小朋友真行!你们通过抛花片,学会了所有得数是10的加法与10减几的计算。想表扬一下自己吗? (4)、你有什么好办法有顺序的想一想10的加法算式和相应的减法算式吗?请你把刚才的卡片重新排列一下。同桌相互说一说。 四、轻松一刻 讲述: 通过刚才的努力小朋友把10的加法算式和相应减法算式都找到了。现在我们一起来轻松一下,好不好?随着优美的音乐,师生共同表演。 “凑十”歌 一九一九好朋友 二八二八手拉手, 三七三七真亲密, 四六四六一起走, 五五凑成一双手。 五、巩固深化 1、哪两张卡片上的数相加等于10? (1)、师生同做。 例如: 教师出“8”,学生出“2”,接着教师说“8+2=10”,学生说“2+8=10”。 (2)、同桌互做。 2、10减几? 讲述: 小兔子见小朋友这么聪明,也要考考大家。小兔子手中的10减去其他伞面上的任 何数,请算出得数。算对的小朋友就可以把小伞拿走。(出示小白兔撑伞图) 3、看谁说得多。 ( )+( )=( 10 ) ( 10 )-( )=( ) 4、指导完成其它习题。 六、全课总结。 <<工作动态分析>>实验小学教学史霞学习者的文章得数是10的加法和10减几。 吕菲老师阳羡小学教师:体验性阅读教学尝试。《新课标》强调: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又要求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独特体验。由此可见,在阅读教学中,学生个性体验学习尤为重要。小学语文体验性阅读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广泛接触语言材料,自主尝试,亲历实践,感悟理解和运用语言,促使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实现课堂教学中个性的飞扬。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就体验性阅读教学谈几点做法。 一、 感情朗读,激发体验 “读”是语文学习的主旋律,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朗读课文,朗读课文的过程就是感知语言文字的过程。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教师加以适当的点拔,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一边声情并茂的朗读,一边展开联想和想象,使语言文字所表述的内容融合成完整、连续的生活画卷,在学生的头脑中活动起来。让学生与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情有所感,理有所悟,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带领学生徜徉在文本语言之中。 1、图片引读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从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都配有一幅或多幅与课文密切联系的精美插图,适时地利用插图配合朗读,这样,既对学生进行图文结合的训练,又能收到良好的引读效果。 如在教学《欢乐的泼水节》时,我有效地利用文本中的插图,让学生仔细地观察插图,抓住人物的表情,泼水的动作,理解“灌”、“泼”,“人人脸上笑开了花”等词语。学生受到图画的感染,自然而然地入情入境,从字里行间中真切领悟到泼水的无穷乐趣,使情感得到升华。 2、音乐渲情 音乐能使人在一定的氛围中得到情感的熏陶,教师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内容,选择与各自朗读基调相宜的音乐进行配乐朗读,学生的情感随着课文内容与音乐互动,领悟语言文字的内涵美。如《荷花》的朗读配上一段旋律优美的小提琴协奏曲,在理解课文文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边听边把自己当作文中的“我”,在音乐中想象自己就是那一朵翩翩起舞的荷花,和小蜻蜓娓娓交谈……学生在轻柔、抒情的音乐中进行朗读。音乐的旋律美渗透到文字美之中,文字美升华于音乐之间,诱发学生的情感,达到人文相悦的审美境界,感染他人。 3、入境感悟 入情入境地朗读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 让学生置身于“情感场”中,通过语言文字走向作者,与作者对话交流,进行心灵的碰撞,受到熏陶和感染。 《沉香救母》(二)的第二自然段描写了沉香不畏艰险、不辞劳苦向华山奔去。在教学时,我让学生把自己当作沉香,把文中的“他”改成“我”进行朗读。 生:(读)一路上,我不知翻过了多少座高山,也不知跨过了多少道深涧。 师:沉香,你不累吗?休息一会吧。 生:我不能休息,我多休息一会儿,妈妈就要在华山下多收一会儿罪。 师:多孝顺的孩子呀! 生:(读)脚上磨出了一个个血泡,身上划下了一道道血痕,我一点儿也不在乎。 师:沉香,疼吗? 生:疼,但为了救妈妈我不在乎。 师:疼都不在乎,那你在乎什么呀? 生:我就想快点救出妈妈,让妈妈少受点罪,别的都不在乎。 在这过程中,教师没有过多的进行分析,学生在教师的诱发下不知不觉地走进了课文的情境,在朗读中理解,在体验中感悟,学生的心灵和课文融通,与作者产生思想共鸣,独特的情感体验喷涌而出。 二、 创设情境,获得体验 小学生因情感经验不足,知识有限,往往难以“入境”。教师可针对不同的课文,创设不同的情境,通过情境创设,把学生带入丰富的意境中,从而唤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1、媒体激发,唤起情感体验 由于多媒体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所以课堂上恰当的运用,可以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工作,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验情感,放飞心灵,启发思维,帮助明理,从而更好的达成目标。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是一首优美的儿童诗。课上,我利用多媒体创设了一个图文并茂,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在丰富的想象中感受美、亲近美。如:一颗颗晶莹透亮的小雨滴在绿叶上轻轻滚动的画面,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那一颗小雨滴,并交流自己的感受;播放“鱼儿水中游”的精彩录像,引导学生分享着变成小鱼的快乐;创作“繁星点点、新月当空”的优美画面,使学生沉浸在其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又如,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月亮湾》一课时,让学生先欣赏动画,再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紧紧围绕“美丽”一词展开教学。通过动画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用语言描绘情境,由境生情,使月亮湾这个原本陌生的概念变得具体可感,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来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月亮湾美丽的画面,悠悠的音乐,使学生未学文而先入境,未读文已动情。 2、角色表演,在活动中体验 表演是体验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师可根据文本提供的情境、情节,让学生入境表演,使语言生动活泼起来,让学生获得独特的体验。如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春笋》一课,在教学“他们冲破泥土,掀翻石块,一个一个从地里冒出来。”时,我让学生通过手势表演给大家看。在学生表演的过程中,我作适当地指导,让学生通过表演理解文本,感悟春笋向上生长的生命力。这样的表演,给静态的文字注入了生命的活力,感受生命的伟大。 又如《蚂蚁和蝈蝈》的教学,我设计了分角色表演,让学生分别带上蚂蚁和蝈蝈的头饰,同学们热情高涨,纷纷进入角色,把蚂蚁不怕热、不怕累地搬粮食,蝈蝈们自由自在地唱歌、跳舞的情景在课堂上表演出来。表演结束后,让其他学生进行评价。通过角色表演,学生如临其境,抽象的文字顿时“活”了起来,思维也“活”了起来,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到了学习语文的乐趣。 三、引导想象,生成体验 想像是人类通向艺术殿堂的翅膀,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我们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想像的空间,鼓励学生求异求新,大胆想像,进而体验文本的内涵,与作者产生心灵的悟对。 1、运用插图想象 现在语文课本图文并茂,许多插图可作为指导学生想象的现成材料。如《水乡歌》描写的是一个绿水清波、白帆如云的秀丽水乡。课文给诗歌配上了形象秀美的水乡风光图。在教学中,我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说说画面上还有什么多?再说说自己印象中的水乡还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启发学生想象,唤醒孩子们的生活经验,调动学生学习的欲望,并且鼓励他们尝试着也做一做小诗人。孩子们的思维迸发出美丽的火花:水乡什么多?桥多、鱼多、虾多、楼房多、水田多…… 2、抓“空白”想象 文本的空白处即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想象空间,又能让学生想象中体会文字背后蕴涵的思想情感。 如《蘑菇该奖给谁》一文中,小黑兔与乌龟比赛获得冠军,小白兔与高手比赛得到最后一名,结果兔妈妈把大蘑菇奖给了小白兔。小黑兔知道自己的缺点后会怎样想呢?我抓住文本的空白处引导学生想象:小黑兔当时会想些什么?他会对兔妈妈说些什么?它又会怎么做呢?学生展开想像充分地讨论交流,对文本的内涵有了更深的体验。 四、重视实践,丰富体验 语文即生活,作为母语的语文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的机会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在教学《春笋》这篇课文时,我考虑到一年级学生年龄比较小,加上对春笋的感性认识不够全面,我设计了如下环节:我拿出一个竹笋让学生看,师:这就是春笋,我们先观察一下它的外衣的颜色。(学生回答后相机出示词语“浅褐色”) 师:它的外衣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一起来剥一剥。(师生一起剥春笋的外衣,让学生说说春笋外衣的特点是:一层一层的,每一层都包得紧紧地。教师相机出示词语“裹”) 师:春笋的肉又是怎样的呢?谁来掐一掐,再说说你的感受。(学生掐后说,春笋的肉很嫩。教师相机出示词语“嫩生生”) “百闻不如一见”,用实物来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词语,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什么是“浅褐色”,体会“裹”的意思切身体验“嫩生生”的含义。在师生的互动中,学生获得亲身体验,积累了丰富的语文素养。 又如学生分角色表演《蚂蚁和蝈蝈》一文时,我让学生对小演员们的表演进行评价。(一位学生在表演“背“这个动作时,表情轻松,腰挺得直直的。)学生们联系生活实际,及时对这位学生的表演作出了准确的评价:蚂蚁那么小,搬粮食的时候要用很多力,背应该是弯的,很吃力的。在评价之后让学生再次表演,由于学生联系了生活经验,此次表演形象逼真,更深地理解了文本。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语文体验性学习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予学生自由的空间,珍惜学生的独特体验。只有使体验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主旋律,语文学习才能让学生在享受中提高语文能力。 <<工作动态分析>>吕菲老师阳羡小学教师的文章体验性阅读教学尝试。 教学资料《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1、2、3、4,并能与性质定理、定义综合应用。 2.使学生理解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的区别与联系。 3.会根据简单的条件画出平行四边形,并说明画图的依据是哪几个定理。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探索式试明法”开拓学生思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2.通过教学,使学生逐步学会分别从题设或结论出发寻求论证思路的分析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一题多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体会几何证明的方法美。 二、学法引导 构造逆命题,分析探索证明,启发讲解。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1、2、3的应用。 2.教学难点:综合应用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 3.疑点及解决办法:在综合应用判定定理及性质定理时,在什么条件下用判定定理,在什么条件下用性质定理(强调在求证平行四边形时用判定定理,在已知平行四边形时用性质定理)。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胶片,常用画图工具,课件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复习引入,构造逆命题,画图分析,讨论证法,巩固应用。 七、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1.平行四边形有什么性质?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2.将以上性质定理分别用命题的形式叙述出来。 【引入新课】 用投影仪打出上述命题的逆命题。 上述第一个逆命题显然是正确的,因为它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所以它也是我们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否为平行四边形的基本方法(定义法)。 那么其它逆命题是否正确呢?如果正确就可得到另外的判定方法(写出命题)。 【讲解新课】 1.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我们知道,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反过来对角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 如图1,在四边形ABCD中,如果 , ,那么 。

图1 ∴ AC//BC 。 同理AB//CD 。 ∴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因此得到: 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1: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类似地,我们还会想到,两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 如图1,如果AB=CD ,BC=AD ,连结AC ,则△ABC ≌△CDA 得到 , ,那么AB//CD ,BC//AD ,则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 由此得到: 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判定定理1、2的证明采用了探索式的证明方法,即根据题设和已有知识,经过推理得出结论,然后总结成定理)。 我们再来证明下面定理: 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3: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该定理采用规范证法,如图由学生自己证明,教师可引导学生用前面三种依据分别证明,借以巩固所学知识) 
2.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的区别与联系 判定定理1、2、3分别是相应性质定理的逆定理,彼此之间分别为互逆定理,在使用时不得混淆。 例1:已知:EF 是 ABCD 对角线AC 上两点,并且AE=CF ,如下图。 
求证:四边形BFDE 是平行四边形。 分析:因为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所以对边平行且相等,由已知易证出两组三角形全等,用定义或判定定理1、2都可以,还可以连结BD 交AC 于O 利用判定定理3简单。 证明:(由学生用各种方法证明,可以巩固所学过的知识和作辅助线的方法,并比较各种证法的优劣,从而获得证题的技巧)。 【总结、扩展】 1.小结:(投影打出) (1)本堂课所讲的判定定理有。 
(2)在今后解决平行四边形问题时要尽可能地运用平行四边形的相应定理,不要总是依赖于全等三角形,否则不利于掌握新的知识。 2.思考题 教材P144中B.3 八、布置作业 教材P142中7;P143中8、9、10 九、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教学步骤 【引入新课】 由 ABCD的定义和性质易得AB//CD且AB=CD,即“平行且相等”记为 ,反过来当 时,四边形ABCD必为平行四边形,这就是今天要讲的判定定理4(写出课题)。 
【讲解新课】 (1)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4: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引导学生结合图1,把已知,求证具体化。 分析:因为已知AB=CD,所以只须证出BC=DA,为此只需连对角线AC,通过全等三角形来实现。 证明:(由学生口述) 师:我们已经全面的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共有几个方法?哪几个?由学生归纳后用投影仪打出。 
(2)平行四边形判定等知识的综合应用 教师指出:平行四边形的有关知识同学们都已掌握,但如何灵活、综合、有效地用来解决有关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对典型例题的分析、论证、方法技巧的探讨运用都必须引起重视。 例2: 已知: ABCD , E、F分别是AD 、BC 的中点,结合图1,求证:EB=DF 。 D
分析:证明两条线段相等,从它们在图形中的位置看,可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或证明四边形BFDE 为平行四边形(显然后者较前者简单)。 证明:(略)。 此例题综合运用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证题思路是:先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得到判定另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条件,再应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得出结论;题目虽不复杂,但层次有三,且利用基础知识较多,因此应使学生获得清晰的证题思路。 例3:画 ABCD ,使 ,AB=2cm ,BC=3cm (按课本讲) 【总结、扩展】 1.小结:平行四边形知识的运用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直接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来解决某些问题,例如求角的度数,线段长度,证明角相等或互补,证明线段相等或倍分等;二是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从而判定直线平行等;三是先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然后再用四边形的性质来解决有关问题。 2.思考题: 已知:如图一,在△ABC 中,AB//DE//FG ,BE=CG 。 
图一 求证:DE+FG=AB 二、布置作业 教材P143中11、12,P144中13、14 三、板书设计 
四、背景知识与课外阅读 美妙的莫雷定理 已知:如图,AE 和AF ,BD 和BF ,CD 和CE分别为△ABC 的 、 、 的三等分线。 
求证:∠△DEF 是正三角形。 这是英国数学家富兰克·莫雷在1899年提出的,不管从已知条件和结论看,都十分对称美妙,数学家柯克特称它是初等几何最惊人的定理之一。 (教案和教学设计)课件《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教学设计教育资源 教学资料初三化学教案:第四章第三节 化石燃料的利用 第三节 化石燃料的利用
教学目标:1.知道化工燃料是重要的自然资源 2.了解化石燃料的燃烧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 3.认识化石燃料综合利用和开发新能源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化石燃料的利用 教学难点:以化石燃料的利用为载体,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关注意识。 教学过程:问题情景 你知道哪些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引入新课:化石燃料的利用 一、化石燃料 交流讨论:你对煤、石油、天然气了解多少?常见燃料的热值与价格:燃料 热值J/kg 价格y/kg 原煤:2.1×107 、0.4 原油:4.2×107、、1.5 天然气:3.9×107 、2.8 煤气:1.56×107 、1.5 液化气:4.7×107 、4.0 柴草:1.7×107 、0.3 。 交流讨论:从经济上看,选用哪一种燃料更合算?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使用方便、经济核算等因素综合考虑,今后应优先推广哪一种燃料? 问题情景:化石燃料是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我国1998年化石燃料储量及年产量、探明储量、年产量石油 32.7亿吨、 1.6亿吨天然气 、13700亿立方米、 217亿立方米煤、 1145亿吨 、12.4亿吨。 活动探究:按照现在的开采速度,你估算大约多少年后我国的石油、天然气、煤将被耗尽? 交流讨论:我们该如何面对这个问题呢? ①煤、石油、天然气分别属于哪一类物质? ②根据提供的各物质的组成,请分析一下煤、石油燃烧的产物主要有哪些?谈谈用煤或石油直接作燃料有哪些有利与不利的因素? 二、化石燃料的燃烧与环境污染 1. 全球气候变化 2.热污染 3.大气污染 交流讨论:③如何提高煤、石油等燃料的利用率呢? 阅读书本:P105-106 交流讨论:(1)煤的干馏(或炼焦)、石油的分馏分别属于什么变化? (2)阅读材料,然后回答问题,煤气是一氧化碳的俗称,通常情况下,它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为了防止煤气中毒,常在煤气里加一些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硫醚。当煤气泄漏时,人们可闻"臭"味而察觉到煤气泄漏,以便及时采取措施。 1L一氧化碳的质量约为1.25g,密度跟空气接近。一氧化碳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一氧化碳还可跟赤铁矿中的三氧化二铁在高温时发生反应。 问:①请找出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②请找出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③你认为在实验室中应该用什么方法收集一氧化碳?为什么? 总结:你认为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尽可能地解决能源紧缺的问题? 三、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 1、煤的炼焦过程及其产品的使用。 2、石油的分馏以及产品的使用 总结: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在地球的蕴藏量是有限的。另外,煤、石油和天然气都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仅仅用作燃料,是对资源的一种浪费。因此,我们要提倡节约使用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同时要加强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积极研究开发新能源。 设计意图: 培养关注社会的发展。使学生懂得节约能源;并知道开发新能源势在必行。 拓展视野:P107石油的开采,可燃冰(教案和教学设计)课件初三化学教案:第四章第三节 化石燃料的利用教育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