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珍娟老师陶城实小教师:第四册《认识角》教学设计。认 识 角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由实物上的角抽象为几何图形的角的过程,初步认识角,了解角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指出物体表面的角。知道角有大小,初步感受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会凭观察比较角的大小。 2、在学习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和形象思维,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增强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准备:教师:智慧星、智慧星特例、大活动角 学生:小棒、纸、吸管、线、钉子板、硬纸条、图钉 教学过程: 一、引角 1、谈话激趣: 师:同学们,你们看,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智慧星。(展示智慧星)老师要在课后把这些智慧星奖给今天课堂上会动脑、会发言、守纪律的小朋友。有信心来争夺智慧星吗? 2、引入新课: (1)师:好。我们先来观察这些智慧星(展示智慧星特例)。它们的颜色不一样、大小也不一样,但它们有相同的地方吗?(都有5个角) (2)师:对。老师先来数这个智慧星的角。仔细看,老师是怎样数的。(师数2个,注意指角的方法)愿意跟着老师一起数吗?举起小手。(师指角,生跟着数) (3)师:智慧星上有5个角,许多物体的面上也藏着角。你们看:(电脑演示)小明和他的同学正在做手工。仔细观察这幅画面,你能在哪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根据学生回答电脑闪烁演示抽象出角) (4)师:小朋友找到的这些图形都是角。(电脑演示:上面的图形都是角) 3、揭示课题: 师:既然生活中有那么多的角,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角。(板书:认识角) 二、认角 1、建立“角”的表象概念 (1)(出示智慧星特例)师:老师从一个智慧星的5个角中任意的撕下一个角。(不规则撕下一个角)把它画在黑板上,仔细看老师是怎样画的。(画:先画点、再画边) (2)(指着角)师:好。这就是一个角。 问:谁看清了老师是怎样画的? 2、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 (1) 师:(结合学生的回答):老师要告诉你们:角上的这个点,我们称为角的顶点。(板书:顶点)拿出三角板戳自己的掌心,你有什么感觉? 从顶点引出的这两条直直的线就叫做角的边。(板书:边)用手摸摸这个角的两条边,你又有什么感觉? (2) 问:谁能说出一个角(正确指角)就是有哪些部分组成的? (板书: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3)师:屏幕上这些物体面上的角也都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电脑闪烁演示顶点、边) (4)师:老师还要告诉你们:通常我们在角的两条边之间画上一条弧线(板书;画弧线)来表示这个图形就是角。 3、即时练习(电脑演示) (1)师:老师昨天画了一些图形,你们来判断一下,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我喊1、2、3,你们一起用手势表示。不是的说说为什么。准备好了吗? (2)反馈: (指第二个角)问:这个图形不是角吗?我哪里画错了? 师:角的两条边都是直的,接受你的意见。 (指第三个角)问:大家一致认为这是个角,谁能上来指一下这个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师:它完全符合角的特点,所以它是一个角。 (指第四个角)问:这回又哪里错了? 师:原来这个图形没有顶点,所以也不是角。 (3)小结:嗷。看来画一个角不仅要把两条边画得直直的,还要画出顶点。 三、找角 1、在平面图上找角 (1)师:小朋友真聪明,已经会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角,那你们能找出下面这些图形中各有几个角吗?(电脑演示) (2)请同学们把书翻到P66,把“想想做做2”填在书上。 (3)反馈: (第一个图形有3个角)师:请你上来指一指是哪3个角? 问:有不同意见吗? 师:角的两条边都必须是直的。 (4)师:全做对的同学举手。有错误的同学把错的改正过来,然后把书合上放在桌角。 2、从身边找更多的角 (1)师:刚才,我们从图形中找到了角。现在观察一下你的周围,你还能从哪些物体的面上找出角?比比谁找的又多又正确,指给你的同桌看看? (2)汇报 四、创造角 1、学生做角 师:小朋友真会观察,在很多物体的面上找出了角。那你们愿意自己来做个角吗? 师: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放在了桌上的箩筐里,有几根小棒、一根吸管,一根线、一张纸、两根硬纸条和一个图钉。请你们选择其中的材料自己创造一个角。 为了让大家更快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老师向你们提几点建议:(电脑演示) A、你可以独立探索,也可以小组合作完成。 B、希望你们能用不同的方法创造角。 C、创造时注意安全。 2、反馈: (1)谁愿意上来展示自己搭出的角? 介绍一下自己所用的方法。 (2)问:哪里是角的顶点?边在哪里? 3、刚才老师也做了一个角,那可是一个非常神奇的魔术角,它会变呢! 你想不想也来做一个拿出信封中的材料,把两根硬纸条用图钉钉在一起做成一个魔术角。 五、比角 在生活中你见过这样的魔术角吗? 结合学生回答: (1)师:除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转动会形成了大小不同的角。一把纸扇,(电脑演示)老师如果把它打开,扇面上的角也会发生变化。想看吗?(电脑演示) 问:仔细看,打开纸扇,角有什么变化?(电脑演示循环播放) 追问:什么情况下,扇面上的角会越来越大?(电脑演示扇面四幅图)学生独立思考片刻。 师:和你的同桌讨论一下,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汇报。 小结:当扇面上的两条边拉得越开,扇面上的角就越大。 (2)师:再来看这是一把剪刀。(电脑演示) 问:合拢剪刀,角又有什么变化?(电脑演示循环播放) 追问:什么情况下,剪刀上的角会越来越小?(电脑演示剪刀四幅图)学生独立思考片刻。 汇报。 小结:当剪刀上的两条边合得越拢,剪刀上的角就越小。看来,角的两条边张得越开,角就越大;相反,角的两条边合得越拢,角就越小。 (3)师: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转动也能形成大小不同的角。你们看:(电脑演示)谁能看出,画面第几个钟面上的角最大?第几个钟面上的角最小? 汇报。 六、玩角 1、师:小朋友也拿出你们的魔术角。 (1)请你们用手中的魔术角拉出一个比我大的角。 问:你拉出的角比老师的角大吗?我们来比比。 师:顶点对顶点,一条边与一条边重合,看另一条边。你的角的确比老师的角大。 (2)再请你们变出一个比老师的角小的角。 问:谁愿意和老师的角比比? (3)同桌的小朋友,也比一比你们的活动角,看你们变出的角谁大谁小? 2、小结:看来,要把角变得大些,就只要把角的两条边张得开些(拉开);相反,要把角变得小些,就把角的两条边合得拢些。(合拢) 七、生活中有关角的图片的欣赏。 八、总结 小朋友,今天这节课,我们初步地认识了角。回忆一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学到了什么? 八、课后实践 <<工作动态分析>>孟珍娟老师陶城实小教师的文章第四册《认识角》教学设计。 实验小学教学作者学习者:[图文]“倍的认识”教学设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 一、复习 1、看图说出各是几个几。 2、摆一摆 A、摆4个3 B、第一行摆3个,听指挥1、摆2个3。2、比第一行多1个。3、摆4个3。4、比第一行少1个。如果让你分成两类,怎么分,为什么? 二、新授 1、揭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第一类,上下两行之间的数量关系) A、出示P74练习第一题。 出示相同红绿带子。师:两条带子谁长?如果把绿带子看成一份,那红带子是几份? 展开一份红带子,问现在红带子有几份了?一下展开四份,问红带子现在有几份了? 师:像这样把绿带子看成一份,红带子有这样的四份,我们就说红带子是绿带子的4倍。(再来看我们摆的小棒) B、出示第一个 师:第一行有3根小棒,如果把3根小棒看做一份,那第二行的小棒数就有几个这样的3?是这样的几份?(师一边板书圈一圈,一边说:我们把3根一份圈起来就一眼看出是3份了) 师结:把第一行3根看作一份,第二行就有这样的三份,我们就说第二行的小棒数是第一行小棒的3倍。 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新的数学概念“倍”。 出示第二个,在师的指导下在心里默想(把几看做一份,第二行就有几个几,就是这样的几份。第二行就是第一行的几倍) 师:请同桌小朋友互相说一说。指名口答。 2、教学例题(媒体) A、师: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根据学生的回答师贴图。 B、师:谁知道黄花的朵数是蓝花朵数的几倍?你是怎样想的。看出来的?(引导学生说出圈一圈或2个一份的分一分)把什么看做一份,黄花就有几个2,是几份。 (请生再说说黄花和蓝花倍的关系。在老师的引导下说出把2朵蓝花看做一份,黄花的有3个2朵,就有这样的3份。黄花的朵数就是蓝花的3倍。) C、变化例题(2)蓝花变成3朵,黄花不变。师:现在你能说说黄花是蓝花的几倍吗?同桌讨论。(如果有困难:引导学生发现要把几个看成一份,并请学生上来摆一摆,怎样放一眼就能看出黄花是蓝花的几倍)。 D、师:用这样的方法你能很快知道红花是蓝花的几倍吗?请一生上来圈一圈。师结: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蓝花是2朵,因此把2看作一份,要求红花是蓝花的几倍就是想8朵红花能分成这样的几份,也就是8里面有几个2,因此可以用除法来计算。8÷2=4(板书并告诉学生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时不要写“倍”因为倍不是单位名称) E、变化例题(1)把红花增加2朵。师:谁能说说现在红花是蓝花的几倍?要求红花是蓝花的几倍,就是求10里面有几个(2)。怎样列式计算。 F、独立完成课本P74第3题集体订正。 三、拓展练习 1、完成课本P75第4题。 2、综合练习 看到小朋友学得这么热闹小动物也来凑热闹。 小猴有12颗糖,小猪有2颗,小狗有3颗,小兔有4颗,小鸡有6颗。小猴的糖的个数分别是小动物们的几倍? 3、老师现在要把小猴这十二颗糖来分一分,分成两行,并且使第二行糖的颗数是第一行的倍数。 4、动口说一说: 老师带领学生一起"水果发市场",即用投影出示 1只西瓜 6只苹果 2只梨 3只桔子 4只草莓 8只樱桃 12只香蕉 看着这幅图,每个同学用今天学习的有关"倍"的知识说一句话,老师示范说第一句:把2只梨看做一份,苹果有3个2,就是这样的3份,所以苹果是梨的3倍。让更多小朋友有机会说。 四、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知道了两个数不仅可以比较大小、多少,还存在着倍数关系。并且知道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比如说爸爸今年36岁,小明今年6岁。爸爸的年龄是小明年龄的几倍?那去年呢?如果完成的快,就猜老师的年龄。猜了一会儿后出示第一个信息(是5的倍数)再猜出示第二个信息(是6的倍数) 五、作业 完成“想想做做”1-2题 <<工作动态分析>>实验小学教学作者学习者的文章[图文]“倍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资料[八年级物理上]第1节 质量 第1节 质量 一、本节三维目标要求 1、知识和技能 Ø 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 Ø 通过实验操作,学会天平的使用。 Ø 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2、过程与方法 Ø 经历“质量是物体的属性”的探究过程,学习实验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Ø 在天平的实际操作过程中总结规律,熟悉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Ø 在探究“质量是物体的属性”中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发现”成功的喜悦。 Ø 通过阅读天平的使用说明书,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 Ø 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二、重点与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质量的概念与单位,以及利用天平测量质量。 本节的难点是“质量是物体的属性”的探究。 三、教学实施建议 本节的主要教学内容是质量的初步概念、单位及天平的用法。质量是物理学中非常重要的基本概念,但是课程标准中并未对这一概念做过深要求,知识目标的界定只是“初步认识”。因此教材并未对这一概念进行过多讲解,只是在从日常生活物品的简单导入后,直接给出了质量的概念及单位。教材安排“测量质量”这一小节,主要针对课程标准中“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这一技能目标。教学中必须给予学生亲自实验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学会使用天平这一重要的测量工具。本节最后安排了“质量是物体的属性”的实验探究,这一论断学生并不易于理解,因此也是教学实施的难点,这一探究活动除了基于对质量概念的纵深拓展外,还为随后的第二节“物质的密度”对密度这一物质特性的学习做了一定的铺垫。 (一)教学过程 本节分为三个教学板块,(1)认识质量;(2)测量质量;(3)探究“质量是物体的属性”。以下对之进行分析展开。 1.认识质量 在学习这部分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常出现的问题是:把“物质”与“物体”混为一谈;日常购物时常提到的“重量”与物理学中的“质量”的关系搞不清楚。教学中可以通过列举学生熟悉的几种物体,以及对实物的观察,明确“物质”与“物体”的概念;利用学生已有的“东西有多有少”的知识基础,引入质量的概念。 (1)物体与物质 课堂上让学生思考:课桌是用哪些材料制成的?学生能够回答出课桌是用木材制成的。课桌等是物体,木材等是物质。也就是说:课桌这个物体是由木材这种物质构成的。 (2)引入质量的概念 铁钉和铁锤含有铁这种物质的多少不同,桌子和凳子含有木材这种物质多少不同,塑料桶和塑料杯含有塑料这种物质多少不同,物理学里为了表示这一性质,就引入了质量这个物理量,质量表示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 质量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质量又与能量相联系,这些知识将在以后学习。在初中,对质量的概念讲得很浅显,只是说质量表示了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应该明确,这不是质量的定义,教学中不要过分强调。 (3)认识质量的单位 课本直接给出了质量的单位——千克。并给出相应的克、毫克、吨及换算关系。通过课本图6-1-3对宇宙中一些物体质量尺度的描述,旨在提供一个质量数量级的参照标准,使学生对物体质量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质量尺度的了解,有助于学生对1千克形成较具体的观念。 讲过质量的单位后,可以告诉学生,日常生活中,我们购买粮、菜、糖、水果等物品时,常说它们的重量是多少斤或公斤,这里说的重量,实际是质量。因为售货员使用的台秤或杆秤,跟天平一样,属于杠杆类量具,只能测量物体的质量,另外公斤和斤都是质量的单位,斤和公斤是500克和1千克的别名,所以说,日常生活中所提到的重量实际上是质量。 2.测量质量 关于天平的使用,本书有两个原则:一是器材不局限于某种形式、某种规格(如托盘天平、物理天平、电子秤或其它自制天平),二是尽量让学生边思考边操作,自己摸索,从中学到规律性的东西。 从这两个原则出发,本书给出了托盘天平的使用说明,让学生对照实物(如果没有托盘天平,也可以用自制天平),认真阅读,熟悉天平的主要结构,调节与使用方法,引导学生在三个方面进行思考和尝试性操作(课本第116页)。这样做可以避免学生死记操作步骤,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使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学会思考。 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出天平使用的基本方法: ①调节平衡螺母应遵循以下规律:指针左偏就向右调;右偏向左调。 ②天平调节平衡后,左右盘不能对调,平衡螺母不能再动。 ③取砝码时一定要用镊子。 ④往盘里加砝码应先估计被测物的质量,再从大到小加砝码;当加到最小一个砝码时超过待测物重,则应改用移游码。 ⑤游码的读数是读游码的左边所对标尺的刻度值。 天平使用注意事项: ①不能超过最大称量(天平的最大称量=所配砝码总质量+游砝最大读数)。 ②取砝码要用镊子,并轻拿轻放。 ③保持天平干燥、清洁。 3.探究质量是物体的属性 设计前两个探究实验,其目的一方面是让学生练习使用天平称量物体质量,培养学生使用天平的技能;另一方面是让学生通过实际动手操作获得体验,理解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而改变。探究实验1中的橡皮泥可以用面团或泥团替代。探究实验2,除了用冰做实验外,还可以用雪、冰箱里的霜或硫代硫酸钠做实验。 课本上116页“实验探究”中的第三点是科学家的发现,是让学生知道质量是不随空间位置而变化的物理量。解决好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引导学生从“物体中所含物质的多少”入手,为了增强感性认识,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宇航员在太空中、在月球上的图片或视频。 (二)材料准备与实验设计 1.实验材料准备 本节教学需要准备的实验材料有天平、橡皮泥、冰等。 2.自制吊盘天平 用均匀的细木条(或塑料尺)作天平的横梁,分别在横梁的中间和两端打孔,使两端孔距中间孔,距离相等.用两个同样的硬纸圆盘作为秤盘,分别挂在横梁两端孔上,再用木板做一支架,立柱上钉一铁钉,使铁钉穿过横梁中间孔,就制成了一个小天平,如图1所示,法码可用一些小物品代替。 四、发展空间 1.“自我评价”参考答案: 数100张邮票大小的纸片一同放到天平上称量,将称量的结果除以100,便得到一枚邮票大小的纸片的质量。 这是实验技能训练方面的问题。测量单个小物体的质量时,由于被测物体的质量比较小,托盘天平和学生天平的精度不够,难以测量出单个小物体的质量,因此采取累积测量的方法,以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度。教学中还可以让学生选取其他的被测物体,如测量一个大头针的质量,一个曲别针的质量,一个图钉的质量,一段1cm长的棉线的质量等等。 五、教学资源 (一)参考资料 1.质量单位 古代质量单位和长度单位的情况相似,也有多种多样的形式。我国秦代度量衡制度中规定:1石=4钧,1钧=30斤,1斤=16两。与现代国际单位制比较,1斤约合0.256千克。 最初的千克质量单位是由18世纪末法国采用的长度单位米推导出来的。1立方分米纯水在最大密度(温度约为4℃)时的质量,就定为1千克。 1799年法国在制作铂质米原器的同时,也制成了铂质千克基准,保存在巴黎档案局里。 后来发现这个基准并不准确地等于1立方分米最大密度纯水的质量,而是等于1.000028立方分米的水的质量。于是在1875年米制公约会议之后,也用含铂90%、铱10%的合金制成千克原器,一共做了三个,经与巴黎档案局保存的铂质千克原器比对,选定其中之一作为国际千克原器。这个国际千克原器被国际计量局的专家们非常仔细地保存在特殊的地点,用三层玻璃罩好,最外一层玻璃罩里抽成半真空,以防空气和杂质进入。随后又复制了四十个铂铱合金圆柱体,经过与国际千克原器比对后,分发给各会员国作为国家基准。跟米原器一样,千克原器也要进行周期性的检定,以确保质量基准的稳定可靠。 2.电子秤 电子秤是目前城市商店中应用较广的称量、计量工具。它最大的优点是能够自动、快速、准确地称量和计价。另外它还有累计顾客购买的不同货物金额等多种功能。 当电子秤接通220V电源并开机后,单价显示窗口显示“0.00” ;如果商品单价为25.38元,就分别按数字键25.38,即可把商品单价自动输入。把商品放在秤盘上,左边窗口就显示出商品的质量数,右边计价窗口就显示商品的金额。当给下一个顾客计价时,必须先按一下“清除”键,即清除前面的金额,才能开始新的金额计价。 如果需要查看一天的营业额,可先按“功能”键,再按“累计”键,在金额显示窗口即显示出总金额累计值。电子秤是目前比较先进,比较方便的称量工具。其称量规格一般有15千克、6千克、3千克等。其精度为1/3000,即称量15千克的误差在5克左右。今天电子秤还在朝着高精度、多功能的方向发展。 (教案和教学设计)课件[八年级物理上]第1节 质量教育资源 教学资料七年级数学上:展开与折叠教案 山东省青岛市第十七中学 黄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经历展开与折叠、模型制作等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通过平面图形与几何体之间的相互转换及观察、操作、想像、交流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认识棱柱的某些特性,并在操作活动过程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 (3)能根据简单的棱柱展开图判断和制作立体模型,促进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等一般能力的发展。 2.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的经验为基础(通过观察、操作、想像、交流、比较、描述、综合、归纳等数学活动经验和体验),帮助学生感知和体验空间与图形的现实意义,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尝试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寻求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初步学会评价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学会在与他人交流中获益。 3.情感与态度 (1)在解决一系列有趣且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敢于面对挑战和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从中获得成功的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进一步丰富数学学习的成功体验,激发对空间与图形的好奇心,初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学生状况分析〗
1.此阶段学生年龄多在12~14岁,有比较强烈的自我和自我发展的意识,因此对与自己的直观经验相冲突的现象,对有挑战性的任务很感兴趣。这使得我们在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上除了关注数学的用处之外,也应当设法给学生经历做数学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在这些活动中表现自我、发展自我,从而感受到数学学习是很重要的活动,初步形成并学会数学地思考。此外,学生总爱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并且往往当自己的观点与集体不一致时,才会产生纠正自己思想的欲望,所以教学内容在难度上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 2.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对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等几何体已有一些认识;并体会到点、线、面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感受到点、线、面之间的关系,即“面面相交得线,线线相交得点”。 3.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较为扎实的基本知识和较高的技能,并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每位学生在课前要准备: (1)一个棱柱(即直棱柱),大小形状任意; (2)如下四个图形:
图 1 (3)课本第9页图1-3的4个图形;课本习题1.3的第2题的2个图形。 河北省鹿泉市铜冶镇第二中学 吴兰素 教学目标〗
1.经历展开与折叠、制作模型的过程,发展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通过动手剪,了解正方体的展开图及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能根据展开图判断和制作简单的立体模型,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展开与折叠》的第二课时,主要包括“做一做”“想一想”两个栏目。“做一做”栏目的目的是让学生充分实践、探索与交流,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语言表达能力。“想一想”栏目的目的是通过想像、动手操作进行尝试,了解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本课通过展开与折叠的活动,在平面图形与几何体的转换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因此“做一做”栏目是本节课的重点。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36个班,每班50人左右,学生都来自农村。大多数学生勤奋好学,但还没有达到自觉学习的程度。在教学时教师不能只关注学生知识点的掌握,还应关注学生探索问题的过程、学习中的态度、是否听取别人的见解、是否愿意与他人合作、是否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等等。 我校环境优美,配备了先进的教学设备,如多媒体教室、微机室、语音室、各种实验室等。 〖教学设计〗
每个同学课前准备一个如图1所示的五角星硬纸片,如图2、图3所示的硬纸片,以及若干正方体纸盒。
图1
图2
图3 (一)设疑增趣,引入课题 同学们能把自己准备好的五角星纸片经过折叠变成一个几何体吗?同学先思考、猜想、回答,然后再动手折叠。 (在此,大多数同学会折叠成一个五棱锥。) 你在现实生活中见过和这个几何体形状类似的物体吗?学生先自己想 ,再与同伴交流。 (通过学生的想像和小组之间的交流,让学生自己把生活中见过和这个几何体类似的物体一一列举出来。) 噢,现实世界就是这样神奇,同学们一定对这很感兴趣,那么,今天我们继续探索《展开与折叠(二)》(板书课题)。 (二)实际动手操作,探索其中奥秘 1.“面―体”的转换 图2、图3经过折叠是否能围成一个正方体呢? 学生先想像、回答,再动手折叠。 (通过想像,提高学生的想像力及空间观念,通过动手折叠,验证自己的想像。) 2.“体―面”的转换 将准备好的小正方体纸盒任意剪开,能得到哪些平面图形? 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裁剪,教师巡视。把学生剪好的平面图形贴在黑板上(重复的不再贴),此时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剪出不同的平面图形来。 你们还有没有和黑板上贴的平面图形不一样的呢? (学生剪的可能不全,教师可以进行补充。) 既然都是正方体,为什么剪出的平面图形会不一样呢? 学生先动脑想,再小组讨论,并请小组代表说出讨论结果。 通过上述问题的解决,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学生会得出:平时我们在做一件事或一道数学题时,不要单从一方面去考虑问题,要全方位、多角度考虑问题,抓住问题的实质,找出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此时,学生叙述的语言可能不太规范,只要合理都应给予肯定。) 3.增加难度,探索问题 多媒体显示:将一个正方体的表面沿某些棱剪开,展成一个平面图形。你是怎么剪的? 学生思考,再动手剪,然后与同伴交流。 图4你们是否愿意再增加点难度呢? 多媒体显示:把一个正方体剪成如图4所示的平面图形,你能剪成吗?
图四 (学生先想,再剪,同伴之间互相说说剪的方法,教师巡视,并对有困难的学生适时指导。最后,请一些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说说自己的剪法。这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怎么样,没有难倒你们吧?!那么我再问一个问题:把一个正方体变成一个平面图形,刚才剪开了几条棱? (学生观察黑板上的平面图形,思考。大多数同学会回答出“7条棱”。) 为什么剪开了7条棱呢? (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小组讨论,作出正确解释。) 4.变换对象,进一步探索 把一个圆柱、圆锥(沿虚线剪开)的侧面展开,会得到什么图形呢? 学生先想,再剪,剪的结果和你想的一样吗?若剪的和想的不一样,再与同伴交流,互相指正。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及学习方法? 留给学生充分时间,讨论、交流、得出结论,若学生总结得不全面,教师给予适当补充。 (四)布置作业 习题1.4第1,2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让学生实际动手操作,探索展开与折叠的奥秘,学生认识了“面―体―面”的转换,为学生创造了独立思考、互相交流的空间,形成了新的知识,改变了以往的传统教学方式,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敏捷,敢于大胆说自己的想法,教学效果感觉良好。 〖案例点评〗
新课程新理念要求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权威角色,体现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吴老师这节课真正体现了课改的理念。 首先,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想像,任意剪准备的正方体,从无意识剪到有意识地去想像,为什么会剪出不同的平面图形呢?这给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从多方位、多角度考虑问题,抓住问题的实质,找出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 其次,教师注重了个体的发展。如“将一个正方体的表面沿某些棱剪开,展成一个平面图形,你是怎么剪的?”学生先思考,再自己动手剪,然后与同伴交流。这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同时也弥补了自己的不足,为个性发展创造了机会。 总之,这节课充分体现了课改的教学思想,抓住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拓宽了学生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营造了一个自由、和谐、平等的学习环境. 点评人:张振平 (教案和教学设计)课件七年级数学上:展开与折叠教案教育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