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城实小老师杭群燕教师:《青蛙看海》教学设计。《青蛙看海》教学设计 苏教版国标本二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课文是一篇童话故事。叙述了长期生活在湖边的青蛙,很想看看大海,在苍鹰的指点下,跟着松鼠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跳,最后终于到达山顶,看到大海的事,说明了只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不懈地刻苦努力,就一定会到达理想的彼岸。课文言近旨远,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耐人寻味。文中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进行描写,形象鲜明生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小动物头饰 第一课时 导读全文,教学生字生词,试读课文,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表演课文。 2、 懂得只要脚踏实地地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不懈地刻 苦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理想的彼岸。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1、今天陶城实验小学雏鹰电视台《童话天地》栏目将拍摄一部童话剧《青蛙看海》,要在我们班选出最优秀的演员参加演出,杭老师担任本剧的导演,个位小演员你们有信心参加竞选吗?(有) (多媒体显示“童话天地”及“青蛙看海”)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的方法是一个可以不断创造的动态体系,而表演不失为一种优化的选择。以表演导读课文,创设趣味的情景,在实现学生主体与文本的对话中,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一种生命体验。] 2、 我们已初步了解了剧情,谁来简单介绍一下故事情节。 (故事叙述了一只长期生活在湖边的青蛙,很想看看大海,在苍鹰的指点下,跟着松鼠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跳,最后终于到达山顶,看到了大海的事。) 简笔画:(大海) 过渡:要想把这个故事演好,我们必须得熟读剧本,而且要会把角色的台词读到会背出来。 二、精读课文。 (一)、讲读第1—3自然段。 1、我们先来读读1—3自然段,看看苍鹰是怎么指点青蛙的?谁能学着苍鹰的样子来读读它的话,看谁学的像? (学生自由读,自由练) [出示“喏,只要登上前面那座山,就能看到大海了。”这句话] 简笔画:(山) 2、 这座山高吗?(真高)如果让你去爬,你心里会怎么 想?(发挥想像) 青蛙的想法和你们一样,[出示句子:“天那,这么高的山!”] 谁来读?青蛙边说边怎么做?你能学学吗?(吸了口凉气) 青蛙为什么会这样吸一口气?(联系上下文和高山课件来说 说)现在谁再来读读 这句话。 3、 青蛙到底有什么困难呢?[出示句子:“我没有一双像 你一样有力的翅膀,也没有四条善跑的长腿,怎么上得去呢?“] A:谁有长跑的腿?(小马、小鹿)为什么说它们善跑? B:青蛙的话是什么意思呢?[突出显示:怎么上得去呢?] C:谁再来读好青蛙的话。 4、 小青蛙要想看到大海,还有没有别的办法?看看苍鹰是怎么说的,自由读第三段,想想,你读懂了什么?交流。 过渡:听了苍鹰的话,小青蛙心里非常失望,正在伤心难过 的时候,你们看,谁来了?(贴出小松鼠图) 三、精读第4—11自然段。 1、让我们一起来观看小青蛙,小松鼠一起登山的动画片, [动画播放] 2、小朋友想不想把它们演好?怎样才能把它演好呢? 3、你最想演谁,就把它的话多读几遍,并且能把这些话记下来,再和你的同桌演一演 4、 指名上台表演。(戴上青蛙或松鼠的头饰,配上音乐表演) [带着表演的目的,教师指导学生读对话,让他们从各自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在人与文本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对话关系,使之由读文进入悟境、悟情、悟理的阅读境界。] 5、这么高的山,如果你是小青蛙,这样一级一级地往上跳,会遇到哪些困难呢?青蛙是怎么做的呢?[朗读句子] “就这样,青蛙跟着松鼠一级一级地往上跳,累了在草丛中歇一会儿,渴了喝点山泉水。” 读一读,想一想,你觉得小青蛙累了会怎么做?怎么说?小 松鼠又会怎样鼓励呢?(发挥想像表演) [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抓住本课中对话的语言特点进行口语交际训练,让课 文贴近生活,语文教学。不但要让学生穴道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会做人。] 四、讲读第12自然段。 1、小松鼠和青蛙就这样,一级一级往上跳,终于来到了山顶,这时候它们心情会怎样?(出示句子:啊!大海就展现在它们眼前。)感情朗读。 现在你们就是小松鼠,小青蛙,你面对大海想说些什么呢? 说得真好,让我们手拉着手和小松鼠一起庆祝一下吧。 (播放欢快音乐,全体小朋友起立,手拉着手,用自己的方式来庆祝)(集体表演) [让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感受到经过自己坚持不懈、顽强努力得来劳动成果是最幸福的。] 五、拓展积累。 1、小小的蚂蚁,爬得慢吞吞的蜗牛和乌龟听说青蛙看到了大海,都羡慕不已,也想去看看大海,请你想一句话,送给你喜欢的小动物。(学生交流) 2、总结:是啊,当我们遇到困难时,只要一步一步,不怕困难,就一定能成功。 (出示: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 、 有志者事竟成 。) 3、我们电视台还准备拍其他的童话剧,如《青蛙和农夫》《异想天 开的青蛙》《狐狸与青蛙》等故事,有兴趣的小朋友,可以在下课后 到老师这里来报名参加。 [把语文教学引向课外。开拓了语文学习的宽广空间。] <<工作动态分析>>陶城实小老师杭群燕教师的文章《青蛙看海》教学设计。 谢朝霞老师徐舍小学教师:表面积的变化。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小组合作等方式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变化规律; 2、情感目标: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合作的乐趣,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价值目标:学生能运用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将数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教学重点:探索并发现拼接前后有关几何体表面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同学们,我们在五年级的时候学过两种立体图形。大家看,(电脑显示长方体),这是什么图形?长方体有几个面?它的面有什么特征?这六个面的面积总和叫这个长方体的什么?它的表面积怎样计算?(电脑显示正方体),这个图形认识吗?它有几个面?这六个面有什么特别之处吗?我们是怎样计算它的表面积的呢? 小结:看来,同学们对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会经常看到像这样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外包装盒。 二、引入课题: (显示牛奶的包装盒)。这是牛奶的包装盒,它有多大呢?求包装盒的大小就是求什么?板书(表面积)让我们打开包装盒,看看里面的牛奶是怎样摆放的?(显示牛奶的摆放样式)其实这些牛奶还可以摆成其它样式进行包装,请大家看,(电脑演示几种不同的摆放样式),那么为什么我们所见到的都是用这种样式包装的呢?我想其中一定有一些奥秘吧。你们想知道吗?让我们在这堂实践活动课中探索和寻找答案吧。 三、探索正方体表面积的变化。 1.显示一个正方体,为了研究方便,我们把正方体的棱长看作1厘米,那么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表面积呢?两个这样的小正方体,体积一共是多少?表面积呢? 2.把两个同样的小正方体拼在一起,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图形?拼成后的长方体的体积和原来两个正方体的体积之和相比有没有变化呢?表面积呢?同组的同学一起算一算,说一说。 3.组织大家讨论。 4.交流讨论的想法。 5.小结:同学们都发现,用两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体积不变,表面积会变化,那么为什么会变呢?让我们仔细观察,深入研究。 6.请大家看一看小正方体的每一个面,看到了什么?(每个面上都贴了一颗五角星)你能看到几个贴有五角星的面呢?两个这样的正方体一共要贴几颗五角星?把这两个正方体拼在一起,你还能看到几个贴有五角星的面呢?比原来减少了几个?为什么会减少两个?那两个面哪儿去了?摸一摸相拼的面,拼起来以后,再摸一摸长方体的表面,还能摸到刚才的面吗?相拼的面到了长方体内,不在表面上,所以不能算在表面积里了,那么表面积就会减少。减少几个面的面积呢? 7.小结:(电脑演示)用两个完全一样的小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拼成后的长方体表面积减少了原来两个面的面积。 8.那么用三个这样的小正方体像这样拼成一个长方体,表面积比原来减少几个面的面积呢?大家在小组里拼一拼、看一看、并说一说。如果用四个这样的小正方体像这样拼呢? 9.请小组的同学先拼一拼、算一算,然后在电脑中把表填写完整。 当若干个正方体拼成一排时: 正方体的个数 2 3 4 5 6 …… 拼成后长方体表面积减少原来几个面的面积 2 仔细观察,每一列中上下两个数之间的联系,你有什么发现吗? 10.小结:把若干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一排,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中减少的面的面积与正方体的个数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关系式:(正方体的个数-1)×2=减少的正方体面的个数。那么你们能运用这样的关系很快说出20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一排,得到的长方体的表面积应该比原来减少了几个面的面积呢? 11.小结:同学们在刚才的探索中已经发现了把若干正方体拼成一排后,表面积的变化,在探索中我们不但要善于发现变化的现象,更要善于总结变化的规律,这样我们可以体会更多学习的乐趣,你们说是吗? 四.探索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变化。 1.你们看,老师还为你们准备了长方体。用长方体拼一拼,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呢?大家愿意动手试一试吗? 2.显示一个长方体,,记录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3.小组的同学依据长宽高的长度算一算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比一比哪个小组算得又快又准。 4.一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两个这样的长方体的表面积合起来是多少呢?如果将它们拼在一起,表面积会变吗?怎样变化?减少多少呢? 5.讨论两个相同的长方体拼成一个大长方体,有不同的拼法,小组的同学互相指一指,减少的是哪些面。(电脑显示) A.将上下面相拼时,减少的就是上下两个面的面积之和 B.将左右面相拼时,减少的是左右两个面的面积之和 C.将前后面相拼时,减少的是前后两个面的面积之和 小结:也就是说,把相同的长方体拼在一起的时候,用不同的面去拼,表面积虽然会减少,但是减少的面积是不同的,那么怎样拼表面积减少的最多呢? 6.看来表面积减少的多与少,和原来的长方体的各个面的大小是有关系的。大家讨论讨论有什么关系呢?(电脑显示:把较大的面拼在一起,表面积就减少的较多,把较小的面拼在一起,表面积就减少的较少)。 7.同学们的这个发现可了不起了,它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当我们购买数量较多的同种商品时,往往就会选择经过包装的组装产品。比如一包12袋的面纸,一箱24盒的牛奶,一卷18支的铅笔,这些物品在进行包装时,可不是随意的,而是经过一番考虑的。为这些产品进行包装的厂家会考虑些什么呢?大家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吧。先在小组里说一说。 8.同学们的想法还真不少,有的考虑到美观,有的考虑到节省材料,还有的考虑到了携带的方便,是的,包装是一门学问,有时在包装时为了美观,为了吸引顾客,不惜花费大量的材料;而更多的时候厂家为了节约成本,减少材料的损耗,会选择一种比较省材的方式对物品进行包装,那么今天让我们也来当一回包装师,动手为一些物品做包装。你们愿意吗? 五.联系生活,拓展应用。 老师这儿有些在生活中常用的物品,(香皂、火柴盒等)请大家先在小组里商量一下,策划一下,确定一种包装方案,要求是既节省材料又携带方便。方案确定好以后,用提供的包装纸包装起来,最后我们评选出最佳的包装作品,好吗? 六.作品展示,总结收获,并补充完整课题: 通过这堂课的探索和研究,我们不仅发现了表面积的变化规律,而且了解了一些物品包装的学问,将数学和生活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愿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更多的去观察和思考,那样我们会感受到更多生活的乐趣,数学的乐趣! <<工作动态分析>>谢朝霞老师徐舍小学教师的文章表面积的变化。 教学资料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课题2 燃料和热量》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了解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认识合理开采和节约使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性。 (2)知道石油炼制出的几种主要产品及其用途。 (3)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认识燃料充分燃烧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思考、讨论的方法来获取信息。 (2)运用实验的方法来得出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化石燃料的形成、使用年限,对人类所起的重要作用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合理开发的重要性,培养节约利用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 1.了解化石燃料的形成过程和不可再生性。 2.认识化石燃料对人类所起的重要作用。 3.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4.知道石油炼制的几种主要产品及用途。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加工信息的能力。 2.拓展性课题“煤和石油的综合利用”。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探究实验→得出结论→联系实际→拓展视野。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在上节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人类已有几十万年的利用燃烧的历史,燃料与我们的生活及发展有密切的关系。那么,燃烧所用的燃料有哪些呢? [提问学生]:你知道的燃料有哪些? [教师总结]:刚才同学们回答了很多自己熟悉的燃料,其中有很多就是我们本课要重点学习的化石燃料。 [讲授新课]: 一、化石燃料 教师提问,学生看书回答化石燃料的种类、形成过程、特点(不可再生) 1、煤和石油 [活动探究]:完成书P132 活动形式:小组讨论,分组汇报。部分问题需预先布置学生准备资料,在课堂上交流。活动结束前需对相关问题总结归纳。 [课件连接]:在www.k12.com.cn中找素材交流中心-教学资源-教育软件交流中心-化学教育软件。 2、天然气 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CH4,我们来看一个它的实验 [实验7-3]:教师演示后,学生描述现象,归纳填写在书上。 [讨论]:这个实验说明甲烷中含有哪些元素? [讲述]:在池沼的底部常含有甲烷,所以甲烷也是沼气的主要成分。 [学生阅读]:沼气的综合利用 [讲解过渡]:化石燃料的特点是不可再生,总有一天会用完,这一天还很早,不用着急,对吗? [学生活动]:根据书P135的数据计算多少年后石油和天然气将被耗尽? [教师讲解]: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化石燃料用不了多久就耗完了,你有怎样的对策? [学生活动]:1、讨论解决能源危机的思路(节约现有能源,开发新能源) 2、讨论提高燃料燃烧利用率的方法。 2、了解海底“可燃冰” 二、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提出问题]:是不是只有燃烧才能产生热量? [实验7-4]:教师演示,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触摸、感觉。 [学生活动]:记录现象,描述感觉,分析得出结论:不仅燃烧,其它反应也可能放热。 [推测]:是不是有些反应会吸收热量?有例子吗? [学生讨论]:生活中的化学反应能量变化,举例说明。 [课堂总结]:学完本节你有何收获?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一些化石燃料,我们还知道化石燃料已经面临被耗尽的危险,应合理开采,并节约使用。 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同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变化,即有放热现象或吸热现象发生。 [布置作业]课后习题1、2、3、4、5 板书设计 课题2 燃料和热量 一、化石燃料——天然气 1.甲烷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 (教案和教学设计)课件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课题2 燃料和热量》3教育资源 教学资料高一语文第二册《南州六月荔枝丹》说课稿 查看完整教案请打开后面WORD文档链接->高一语文第二册《南州六月荔枝丹》说课稿 南州六月荔枝丹》说课稿 (第一教时) 泉州旅游职校 黄冬梅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贾祖璋《南州六月荔枝丹》的第一教时,下面我从七个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人教版中职规划教材语文(基础版)第一册第三单元首篇讲读课文,本单元是说明文单元。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在初中教学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如何抓住特征说明事物,使学生体会到只有抓住特征,才能有可能将事物说明白。那么《南州六月荔枝丹》作为说明文单元的起始课,它除了具有一般说明文的特点外,还带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因此它是一篇介绍科学常识的文艺性说明文,在整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就不言而喻,它对后面的说明文教学有着领启、示范作用。 2、教学重点: 根据本单元的特点和本文自身的特点,我将第一教时的教学重点定为以下两点: ①通过认真阅读,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 ②理清本文说明顺序和结构。 本文属科学小品,文章通俗易懂,富有情趣,讲析时不要面面俱到,要以学生的实际和大纲要求出发,有取有舍,突出重点。 3、教学难点: 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水平,确立本教时的难点是: 理清本文说明顺序和结构。(也是教学重点②) 本文善于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荔枝的特征作具体的说明,内容较多,通过理清顺序和结构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明确本文的 (教案和教学设计)课件高一语文第二册《南州六月荔枝丹》说课稿教育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