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资料7年级上册1-2-2《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设计 第二节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②举例说出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③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④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难点和重点 重点:①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②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难点: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课前准备 学生:各小组准备鼠妇10~16只,湿土,纸盒,纸板,玻璃板(或透明本夹),表,笔,一份实验报告用表。 教师:鼠妇若干只或鼠妇图示。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①根据经验举例并做出分析,从而归纳出结论。 ②分析教师举出的例子,从而归纳出结论。 ①引导学生根据经验举出影响生物生存的例子,并通过分析,帮助或引导学生归纳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②教师举例,引导学生分析,并归纳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探究的一般过程 ①各小组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各自收集鼠妇为背景,分析、讨论、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②学生分析教师举的例子,最终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①可直接以鼠妇为例来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从而帮助其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②教师可直接举例,引导学生分析,从而帮助学生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制定实验方案及设计实验方案时的注意事项 ①各组讨论并制定方案,根据方案中出现的问题引出变量和对照实验。 ②学生自学,互相答疑,从而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变量和对照实验。 ①教师通过引导,各小组制定实验方案,并利用在相互讨论中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懂得设计实验时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的重要性。 ②充分放权,让学生自学,但注意把握学生对变量和对照实验的理解。 实验探究 ①班额适中的,可在班级中由各组同学按方案进行。 ②若班额大,可以在室外由各组自己选择实验地。 ①教师巡回指导。 ②教师可在巡回指导中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后面的结果交流。 结果交流 ①各小组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报告,并与其他组进行交流。 ②有代表性的小组展示报告并与其他同学交流。 ①教师引导同学从各组的报告中发现问题,吸取经验。 ②教师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交流,并引导其他同学发现问题,吸取经验。 布置课下作业 ①有兴趣的小组可在课下对其他影响鼠妇生活的因素进行探究。 ②写一份实验后的心得。 (教案和教学设计)课件7年级上册1-2-2《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设计教育资源 教学资料高二语文第四册《闺塾》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汤显祖在明代传奇创作中的重要地位。 2.掌握课文的情节及人物。分析人物性格及其形成原因。体味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欣赏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3.了解封建礼教对人的束缚、扭曲和伤害,体会杜丽娘、春香追求个性解放的反抗精神。理解那个时代青年男女追求个性自由和美满爱情的合理性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在学习《长亭送别》的时候给同学们介绍了林黛玉听到《牡丹亭》时的感受。今天我们来深入地研究一下《牡丹亭》中的《闺塾》。 二、 简介相关知识 1、 明代传奇 明代传奇,是在宋元南戏的基础上,吸收杂剧的优点而发展起来的流行于明代的戏曲形式。《牡丹亭》是标志着明代传奇创作最高成就的剧作 2、 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 。字义仍 ,号若士 。江西临川人 。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历任南京太常博士、詹事府主簿 、礼部祠祭司主事,与顾宪成等东林党人过往甚密。十九年因抨击朝政,被贬为广东徐闻县典史。二十一年被任命为浙江遂昌知县 ,任职5年 。二十六年眼看横行不法的税监到来 ,他在北京述职后径直返回故里。晚年以茧翁为号。汤显祖的思想比较复杂矛盾,他视科举为唯一出路,同时又对科举 、八股文字表示厌弃;30岁时潜心佛学,企图在宗教中寻求人生的意义,同时又讥笑服食丹药的迷信者和嘲讽佛学的轮回说教。他思想中不同的侧面,都在他的戏曲创作中得到反映。但是,汤显祖以思想家李贽为友,强烈地反封建思想占据主导地位。汤显祖作有传奇《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合称《玉茗堂四梦》。《牡丹亭》则是他的代表作。 汤显祖以他的《牡丹亭》等剧作,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和关汉卿、王实甫齐名的戏曲家 。在明代300年的剧坛上 ,没有一个戏曲家像他那样受到后人的敬仰。汤显祖以自己的浪漫主义艺术珍品,代表了明代戏曲创作的最高峰。其诗集、尺牍、戏曲作品,1962年中华书局出版《汤显祖集》,最为完善。
3、《牡丹亭》 《牡丹亭》直接提出"情"作为创作的根本,并有意地把"情"与"理"对立了起来,他说:"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非情之所必有邪。"(《牡丹亭记题词》)这个"情"没有局限于男女爱情,《牡丹亭》所以比《西厢记》进了一步,就在于它虽以还魂的爱情故事为内容,却深刻地折射出当时整个社会在要求变易的时代心声。《牡丹亭》主题并不单纯是爱情,杜丽娘不只是为柳生而还魂再世的,它所不自觉地呈现出来的,是当时整个社会对一个春天新时代到来的自由期望和憧憬。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遍青山啼红了杜鹃,荼蔗外烟丝醉软,牡丹虽好,春归怎占先。…… 这是多么美好的充满希望的时节!整个剧本文词华丽,充满喜剧氛围。这个爱情故事之所以成为当时浪漫思潮的最强音,正在于它呼唤一个个性解放的近代世界的到来。并且呼喊得那么高昂,甚至逸出中国传统理性主义传统,真人荒唐地死而复活(其他情节都又合常情)竟成了剧本主线。世态人情、市民文艺的粗俗根苗,在这里最终上升为典雅骀荡的浪漫之花。它们以不同形式反映了明中叶以来巨大变动着的社会动向、氛围和意绪。(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4、剧情介绍: 南安太守杜宝的女儿杜丽娘,冲破约束,私出游园,触景生情,困乏后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从此一病不起,怀春而死。杜宝升官离任,在女儿的墓地建造了梅花观。柳生进京赴试,借宿观中。他在园内拾得杜丽娘殉葬的自画像,请有所钟,终于和画中人的阴灵幽会。柳生依暗示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成夫妇,同往临安。杜丽娘的教师陈最良看到墓地情况,柳生又不辞而别,就往临安向杜宝告发柳生盗墓之罪。柳生在临安应试后,恰逢金兵南侵,延迟放榜。安抚使杜宝在淮安被围。柳生受杜丽娘嘱托,送家信传报还魂的喜讯,反被囚禁。金兵退却后,柳生高中状元。杜宝升任同平章军国大事,拒不承认婚事,强迫女儿离异。纠纷闹到皇帝面前,才得到和解。 三、整体感知 1、分角色诵读课文,把握剧情。 2、复述故事梗概: 陈最良与杜丽娘、春香一相见,便发生冲突。陈最良开口就是一番说教,责怪杜丽娘、春香来得太晚,不守女儿之规,杜丽娘陪不是,春香则打趣道:“知道了。今夜不睡,三更时分,请先生上书。”一下子就止住了“先生”的唠叨。在陈最良一本正经地讲解《诗经》时,春香一再追问,使他频频出丑,让堂堂的先生有失尊严地学雎鸠鸣叫,春香“为甚好好的求他?”的询问,更是让他狼狈不堪。 接着是模字时的情景。陈最良闹了不识画眉细笔、薛涛笺、鸳鸯砚和以“不知足而为屦”的一连串笑话。春香对模字感到索然无味,领出恭牌,乘机离开学堂。 然后是春香在大花园逃学游玩又引发了冲突。先生要打她,以古人苦学的故事教训她,而她则针锋相对地反驳。先生气急了,抡起荆条,被她一把抢下。杜丽娘见状,责备春香,扯住她的头发威胁要打她。杜丽娘的态度看来很严厉,实际上亦真亦假,她怕春香闹得太过,不好收场,因此出面干预,唬住春香,其实她此时已无心学习,虽身在学堂,但心已飞向高墙外的大花园。 最后是先生一走,杜丽娘、春香立刻得到解放。杜丽娘赶紧问春香:花园在哪里,花园有什么景致。春香不说,杜丽娘陪笑,春香才告诉了杜丽娘,于是二人回衙。这出戏至此结束,却为杜丽娘的游园埋下伏笔,酝酿了此后的戏剧冲突。 3、概括戏剧主要情节: ⑴丽娘、春香上学——进塾 ⑵陈最良传《毛诗》——授课 ⑶丽娘临书习字——模字 ⑷春香贪玩受罚——训诫
四、自读讨论 ⑴有人将这出戏改名为《春香闹学》,很明显其主角就是春香,大家认为这一场戏到底是在写谁? 明写春香,暗写杜丽娘 (要求学生举例说明)(这一问题的落脚点应在杜丽娘的变化上,文章写春香、写陈最良、写闹学,都是为了写杜丽娘那微妙的心理变化,这才有后面那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要在探讨中让学生领悟到这一点。) ⑵使杜丽娘发生变化的催化剂是那个不为人知的花园,为什么她连自家有后花园都不知道? (引导学生找根源,找人物悲剧的源头。) ⑶杜丽娘在文章最后叹出“原来,有这等一个所在……”,这让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杜丽娘? (让学生自由发挥,去揣摩杜丽娘的心思,去理解一个长期受着束缚的女子的心怀,去感受人在受到压抑而需要奔放时的蠢蠢欲动。)
第二课时 一 思考、讨论 题目《闺塾》,闺,女子的活泼俏丽或优雅端庄,塾,迂腐古板的旧时学堂。二者放在一起, 一定产生很强的戏剧效果。本出戏又名“春香闹学”。今天学习本文,明确三个问题:谁闹?怎样闹?为什么闹? 1、谁“闹”? 学生明确三个人物:春香,丽娘,陈最良。身份:丫环(贴),小姐(旦),塾师(末)。
2、怎样“闹”? 学生找出产生闹剧效果的情节、场面、语言,进行评论。(学生能够很准确地找到并加以评论。) 提示重点:出场闹、学诗闹、模字闹、闹学高潮。(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这几段文字) 思考:闹的主角是春香。只有春香一人闹吗?(研读“讲诗”一节和“请鞋样”一节) 讲解难理解之处:
丽娘向陈老师要鞋样,老陈竟说“做个‘不知足而为屦’”。显然,老陈把“不知足而为屦”理解为一种鞋子(意即“‘不知足而为’之屦”),糊涂荒唐,这样的鞋子是决不可能做出来的。正如同我们问:“今天午餐吃什么?”回答:“就吃‘谁知盘中餐’吧。”照搬《孟子》中的句子,可见既不懂这句话的意思,又不懂生活中的鞋样是什么,真正迂腐到极点。(这儿学生读不出幽默感来,主要是对这句话不理解。一经讲解,学生有恍然大悟之感,且会心而笑。 学生思考“都有谁在闹“的问题,回答。 明确:三个人都参与了闹。春香闹得天真直率明显,丽娘闹得端庄矜持含蓄,陈最良闹得胡涂不知就里。 春香俏,丽娘雅,老陈傻。
思考:小姐丽娘在闹中起到什么作用?从中看出二人怎样不同的性格特点? 提示重点: 矛盾主要在陈最良和春香之间展开。丽娘对侍女和陪读春香之闹采取默许态度。
二人的性格:春香天真直率大胆泼辣,生性单纯,无视师道尊严和封建礼教。 丽娘端庄矜持,温顺而有个性,稳重而不失机敏。
3、为什么“闹”?
讨论:是小姐不爱学习,一门心思想玩?是春香毫无教养无视教学秩序?为什么春香明里闹,丽娘暗里放任她闹? 明确重点:这里闹产生的喜剧效果主要是由各种矛盾造成的。 ①人与人之间性格矛盾:小姐丫环的女孩儿性格与塾师老朽先生性格的矛盾;春香的淘气与陈最良的迂腐矛盾。 ②人与书的矛盾:小姐的思想情感与书经教义之间的矛盾;先生的讲解与书本原义的矛盾。 ③人自身的矛盾:小姐文雅平静的外表与激动难宁的内心之间的矛盾。 ④环境气氛的矛盾:书房外春意满园、春色盎然的环境与书房内师授迂诗压抑的气氛之间的矛盾。 二、 分析人物形象: 杜丽娘是官宦小姐,大家闺秀,一方面表现得高贵矜执,另一方面亦不乏其顽皮任性。所以,她对塾师陈最良貌似恭而心有怨,对春香却看似怒而实为喜。从一开始就不理会春香的胡闹,实际上就等于是默许。直到后来春香夺了老师的荆条,她觉得事情闹大了,这才出面干预。但看似声色俱厉,实则不痛不痒,却瞒过了老师。待老师一走,就立即与春香说笑起来。因此,不妨说,杜丽娘其实也在“闹学”,而且闹得更厉害、更高明。只是由于身份的缘故,她闹得比较含蓄罢了。 春香是小姐身边的丫环,并陪伴小姐读书,直率淳朴、天真可爱、机智泼辣的小姑娘。对小姐自是体贴关心,更重要的还在于深知小姐内心所知所想,因而在小姐面前比较随意放肆,并无拘束之感。而对塾师陈最良则深为不满,凡小姐不便言行之处则代为反抗,因而屡屡和陈先生发生冲突,但又均因有小姐保护而未作追究。 塾师陈最良是一个读了不少诗书但眼下却落到绝粮断炊地步的腐儒,受主公之托尽心用儒家的一些诗教传统教育小姐,维恐有半点差错,迂腐、冷漠,因而常与小姐和丫环发生矛盾。但又顾及师道尊严和宾客身份并不过于计较。
三、风趣的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剧中的人物语言富于风趣,这特别表现在陈最良和春香的说白上。陈最良的话酸腐不堪,总是引人耻笑。春香口无遮拦,她的话则处处充满对陈最良的嘲弄,令人开心大笑。在戏曲中,常常有插科打诨,即演员在演出中穿插一些滑稽的谈话和动作来引人发笑。插科打诨是戏曲的特点之一,往往容易失之于庸俗、单纯搞笑、脱离剧情,而这出戏中有不少滑稽的对白,能很好地适应剧情的需要,既增添喜剧气氛,又具有讽刺效果。 剧中三个人物的语言各有特色,鲜明地表现了他们不同的思想性格,显示了他们不同的身份地位、文化教养。春香言辞犀利,快人快语;杜丽娘说话不多,含而不露;陈最良则喋喋不休,一本正经,满口酸话。杜丽娘与陈最良的对话,表现了常规的师生关系;她与春香的对话,则表现了两人的主仆兼伙伴的关系。甚至剧中一些看似不经意的对话,也具有个性化的特点,如“(旦)先生万福。(贴)先生少怪!(末)凡为女子,鸡初鸣,咸盥漱栉笄,问安于父母;日出之后,各供其事。如今女学生以读书为事,须要早起!(旦)以后不敢了。(贴)知道了。今夜不睡,三更时分,请先生上书”,话虽不多,却鲜明地表现了三人各自的性格,反映了他们各自的身份地位和文化教养。
四、生动的细节 剧中的很多细节,如陈最良上场时潜玩《毛诗》、讲解《雎鸠》时学雎鸠鸣叫,春香问陈最良“君子”“为甚好好的求他?”,陈最良不识画眉细笔、薛涛笺、鸳鸯砚并“不知足而为屦”,春香要“写个奴婢学夫人”以及领出恭牌离开学堂等等,都很生动。其中的不少细节是夸张的,这与作品的讽刺性密切相关。
作业: 课后练习题
附: 1、关于“思无邪”:孔子在《论语》论《诗经》一书,代表着儒家学派的诗学观念和审美价值取向。《论语》论《诗》凡18次,“思无邪”是孔子对《诗经》的总体评价。《论语•为政》载,“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原为语助词,无实际意义。但后人亦多释之为“思想”或“意思”之“思”。“邪”,《广韵》云:“不正也。”《正韵》云:“奸思也,佞也。”“思无邪”,出自《诗•鲁颂•驷》:“思无邪,思马斯徂。”孔子引以论《诗三百》之主旨。故一般认为,若以“思”为语助词,恐不合孔子之意。朱熹《论语集注》云:“凡诗之言,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其用归于使人得其惰性之正而已。”又引程子语曰:“思无邪,诚也。”何宴《论语集解》亦谓之“归于正”者。这都说明“思无邪”之旨,当指《诗》之思想内容、语言音调的中和之美而论,并非专指思想性。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合乎礼义,要求思想纯正;二是中正和平,强调“文质彬彬”。“思无邪”是中国儒家的诗教传统,正如此将《关雎》解为咏“后妃之德”“风之始”,即对女子而言要中规中距,谨守妇道。 2、•全唐诗•
卷643_74 【柳十首】 李山甫 灞岸江头腊雪消,东风偷软入纤条。 春来不忍登楼望,万架金丝著地娇。 受尽风霜得到春,一条条是逐年新。 寻常送别无余事,争忍攀将过与人。 长恨阳和也世情,把香和艳与红英。 家家只是栽桃李,独自无根到处生。 只为遮楼又拂桥,被人摧折好枝条。 假饶张绪如今在,须把风流暗里销。 弱带低垂可自由,傍他门户倚他楼。 金风不解相抬举,露压烟欺直到秋。 终日堂前学画眉,几人曾道胜花枝。 试看三月春残后,门外青阴是阿谁。 也曾飞絮谢家庭,从此风流别有名。 不是向人无用处,一枝愁杀别离情。 从来只是爱花人,杨柳何曾占得春。 多向客亭门外立,与他迎送往来尘。 强扶柔态酒难醒,殢著春风别有情。 公子王孙且相伴,与君俱得几时荣。 无赖秋风斗觉寒,万条烟草一时干。 游人若要春消息,直向江头腊后看。 卷742_16 【春夕言怀】 张泌 风透疏帘月满庭,倚栏无事倍伤情。 烟垂柳带纤腰软,露滴花房怨脸明。 愁逐野云销不尽,情随春浪去难平。 幽窗谩结相思梦,欲化西园蝶未成。 卷550_72 【寄远】 赵嘏 禁钟声尽见栖禽,关塞迢迢故国心。 无限春愁莫相问,落花流水洞房深。 卷511_9 【扬州法云寺双桧】 张祜 谢家双植本图荣,树老人因地变更。 朱顶鹤知深盖偃,白眉僧见小枝生。 高临月殿秋云影,静入风檐夜雨声。 纵使百年为上寿,绿阴终借暂时行。 3、、《牡丹亭》的思想内容 汤显祖在本剧《题词》中写道:“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汤显祖所说的“情”,指人们的真正感情,在《牡丹亭》里表现为青年男女对自由的爱情生活的追求;“理”,是指以程朱理学为基础的封建道德观念,在《牡丹亭》里表现为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对青年一代婚姻自由的束缚。这种明确的创作思想,与当时反对程朱理学的进步思潮一脉相承。正是这种指导思想使《牡丹亭》比同时代的爱情剧高出一筹。剧中关于杜丽娘、柳梦梅在梦中第二次见面就相好幽会,杜丽娘鬼魂和情人同居,还魂后才正式“拜告天地”成婚的描写;关于杜丽娘不是死于爱情的被破坏,而是梦中获得的爱情在现实中难以寻觅,一时感伤而死,也即所谓“慕色而死”的描写,都使它别具一格。显示了要求个性解放的思想倾向和浪漫夸张的艺术手法。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 《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是汤显祖的杰作。这部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揭露了封建礼教和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的矛盾,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家庭关系的冷酷和虚伪;同时又热情地歌颂了青年男女在追求幸福自由的爱情生活上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 《牡丹亭》的这个主题有其强烈的时代意义。 明代统治阶级大力推崇程朱理学,皇帝和皇后亲自编写《女戒》之类的书来提倡“女德”,极力表彰妇女贞节。据《明史•列女传序》记载,当时妇女因节烈殉死“著于实录及郡邑志者,不下万余人”,可见这种从肉体到精神的摧残是如何严重。在这种情况下,《牡丹亭》提出背叛封建礼教,无疑地有着强烈的积极的社会意义。 更重要的是由于作者有进步的思想指导,有明确的反礼教的创作动机,剧本的思想内容更显得深湛。作者有意识地用“情”与“理”的冲突来贯穿全剧。“情”,就是人们真正的感情,在《牡丹亭》里它表现为青年男女对自由的爱情生活的追求。“理”,是指以程朱理学为基础的封建道德观念,在《牡丹亭》里它表现为封建教义和家长的专横对青年人身心的束缚。这种冲突既表现为杜丽娘、柳梦梅和封建家长杜宝之间公开的和面对面的斗争,也反映青年男女为摆脱封建传统势力的影响而作出的努力。这种从爱情的角度上表现的“情”与“理”的冲突,与明中叶的进步思想家反对程朱理学以摆脱礼教的束缚的思想解放运动,是一脉相通、遥相呼应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牡丹亭》比同时代的爱情剧在思想上概括得更高,有着更进步、更深远的意义。 《牡丹亭》所描写的爱情,有着和其他爱情剧不同的特色。作者让一对陌生的青年男女在梦中相会,由梦生情,由情而病,由病而死、死而复生。这种异乎寻常、出死入生的爱情,使全剧从主题情节到人物塑造都富于浪漫主义的色彩,在爱情剧方面形成了新的独特的风格。这种特色之所以产生,一方面是作者善于继承前代戏曲遗产,采取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和表现技巧;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作者有进步的理想,是这种理想激烈迸发的结果。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人物 剧情 闹 学 特 点 春香 进塾 诅咒:“贤文禁杀” 直率淳朴、天真可爱、机智泼辣 授课 巧妙回嘴:“今夜…上书”∕曲解诗经∕学鸠声∕连续追问 模字 故意拿错文房四宝、借口出恭逛花园 训诫 和陈对打大闹 人物 剧情 闹 学 内 涵 特 点 杜丽娘 进塾 “以后不敢了” 外表谦恭,内心不服 知书达理而又向往自由∕温顺而又不失个性∕稳重又不失机敏 授课 “学生自会”、“经文偌多” 对照本宣科、厌烦索然说教 模字 作笑介 窃笑陈迂腐 开小差(问师母年尊) 开玩笑(笑春香) 暗中鼓励春香“闹学” 训诫 教训春香 “掩人耳目” 逛花园 对自由自然向往 人物 剧情 闹 学 内 涵 特 点 陈最良 进塾 教训早起 满口说教,令人生厌 迂腐、可笑、虚伪 授课 依注解书 枯燥无味,毫无新意 学鸠鸟叫 有失尊严 解释诗经 歪曲原意,牵强附会 被逼追问 理屈词穷 模字 不识文房四宝 见识浅陋 联想孟子 迂腐可笑 训诫 缴械失败 丑态百出,有失尊严 (教案和教学设计)课件高二语文第四册《闺塾》教案1教育资源 高塍小学老师蒋红君教师:地球上的水》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_《地球上的水》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上水的分布,知道淡水资源十分缺乏。 2、知道什么是“水污染”,了解污染水对自然界和人类自身造成的灾害。 3、学生意识到节水的重要性,并知道常用的节水措施。 4、能够从适当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5、能够向大家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淡水资源的缺乏和水污染现象。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数据,形象的比喻以及学生的动手行动来深刻理解体会地球上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的缺乏。 四、教学准备 1、相关课件 2、学生活动材料:杯子、小勺、滴管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开门见山: 1、 请各小组汇报收集的地球上水分布的资料。 2、老师也带来了一些图片资料(播放美丽水景课件) 教师小结:你们对地球上的水了解多少呢?今天我们来研究这个话题“地球上的水”。 (二)认识水在地球上的分布 教师提问: 1、既然地球上有这么多的水,那它们都在哪里呢? (出示教材35页“地球的主要水域” 图片) 学生回答:海洋、河、湖泊、小溪、冰川、高山积雪……(教师帮着整理、并板书) 2、空气中有水吗?对,水蒸气是水的气态形式。 3、那谁来总结一下地球上的水主要分布在哪里呢?那我们来认识一下这几种不同地方的水。(播放课件) 4、可见地球上的水分布确实很广,它分布在祖国及世界的各个地方。根据这个特征,你们能给地球起个更加形象美丽的名字吗?(水的星球) 教师讲述: 1、这个名字非常美!还有吗?(水球) 2、好,这个名字非常形象!我们生活的地球不愧为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水球。 (三)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可供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的缺乏。 教师提问:(展开世界大地图) 1、既然地球是个大水球,那么地球上所有的水都能被人利用,为人们服务吗?哪些水我们不能用呢?为什么?(海洋中的水不能用,因为那里的水是咸水。) 2、咸水我们不能直接利用,那么我们能直接利用的水是什么水呢?(淡水) 3、那你们知道哪些地方是淡水呢?(河、湖泊、冰川、水蒸气、地下水) 4、对,它们都是淡水,是不是所有的淡水都能被人们直接利用呢?(不能,冰川中的淡水无法被人直接利用。水蒸气也无法直接利用。) 教师讲述:看来,只有河流、湖泊、地下水容易被我们开发利用了。 教师提问: 1、那容易被我们开发利用的淡水究竟是多少呢?下面同学们请看资料中是怎么分析的。(播放课件:教材36页) 2、通过看资料,我们了解了地下水的什么知识?(地下水又分为浅层地下水和深层地下水。) 3、这两种地下水有什么不同吗?都容易开发利用吗? 教师讲述: 1、那么容易直接开发利用的淡水也只有浅层地下水,河流,湖泊这三种了,它们占了地球淡水面积的那么点。看来人们可以直接利用的淡水确实少,少到什么程度了呢?确实不好说。 2、下面老师给大家打一个形象的比喻你们就明白了。如果我们把地球上的所有水比做一个大西瓜,那么淡水就相当与一小块西瓜,而可被人们直接利用的淡水只相当与一颗小西瓜。(播放课件) 教师提问: 1、现在大家看看能否利用老师给大家提供一杯水、一个勺子、一只滴管生动形象地向大家展示一下“地球上的水”“淡水”“人类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呢?(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2、哪个小组能上台来展示一下你们是怎么做的? 学生上台展示并解说:如果地球上所有的水相当与这一杯水的话,淡水只相当于这一杯水中的一勺水,而可供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只相当于一勺中的一滴水。 3、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展示,大家有什么感受? (四)认识“水污染”和“浪费水”的现象 教师提问: 1、确实象大家所说的那样,虽然地球上有那么多的水,但是可让我们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却少的可怜,少到只相当与这一杯水中的一滴水,就这么仅有的一点淡水资源总该完全地被人类利用吧?(不能)为什么?(还存在被污染和浪费的现象。) 2、你们听说过或见过哪些关于水污染的现象呢? 教师小结:像石头、泥沙、杂草都是自然界的物质,它们没有毒性,对人体和其他生物无害。我们说这种现象不是“水污染的现象”。像水中有了一些对人体和其他生物有害的物质,使水的成分发生改变,这才叫“水污染的现象”。 教师提问:下面同学们分析一下这份资料中的水资源是怎样被污染的?结果怎样?(播放课件) 学生汇报: 1、工厂排放废气和水蒸气凝结形成酸雨。 2、工厂排放污水使鱼死亡。 教师讲述: 1、据联合国调查显示:全世界每年排放污水达1000亿吨,造成5万多亿吨的水体被污染致使数百万人死于饮水不洁引起的疾病。 2、看来污染的水不仅影响到了动物、植物的生存,更加严重的是威胁到人类生命健康。 教师提问:看来,归根结底造成大多数水污染的罪魁祸首是谁呢?就是人类自己。人类究竟有那些水污染的行为呢?(播放课件) 教师讲解:人类水污染的行为基本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农业上的污染,比如农民过量喷洒农药,大量的农药会在下雨天随雨水留入附近的河流。其次是工业上的污染,比如许多工厂将废水、废渣倒进附近的河流湖泊中。最后还有生活上的污染,比如人们将生活垃圾倾倒到河流湖泊中,这样不仅严重影响了附近水域的水质,还可能污染到地下水。 教师提问:你们见过哪些浪费水的现象吗?(学生回答) (五)引导学生体验节水的必要性,提出具体的一些节水措施。 教师提问: 1、我们身边确实有很多“污染水”和“浪费水”的行为,那我们作为地球上的小公民,该怎么做呢?①随手关好水龙头;②洗完衣服的水墩地、冲厕所;③不玩水枪。 2、大家说的非常好,说出了那么多做法,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今后该怎么做吗?(节水、爱水) 教师讲述: 1、我想大家都有了很好的节水、爱水意识。但光靠同学们节水、爱水是不够的。我们要号召社会上的每个人都参与到节水、爱水的活动中来。那么我们可以通过设计一份宣传小报的形式来宣传这次活 动,老师这是一个样本,大家可以尽情的发挥想象,做出你们满意的设计。(播放课件) 2、不过现在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每组为你们的宣传小报设计一句响亮的宣传语。下面各小组进行讨论设计。 学生每组发言,交流宣传语 (六)结束新课 教师讲述:大家设计的宣传语各具特色,小报的具体内容下去完善,相信在大家的努力下这次活动一定会取得成功。老师希望每位同学及我们身边的每个人都像珍惜自己生命那样去“珍惜每一滴水”(播放课件)“如果不珍惜水的话,那最后一滴水将是我们自己的眼泪”(播放课件) 说课材料 《地球上的水》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生命之源——水”的最后一课内容。本课是在前面认识了解“水的各种性质”之后,来了解地球上水的分布,通过分析知道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的缺乏,提高学生的节水意识。 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我主要采用了生动形象的课件演示、学生活动等的一些手段,在学生已有认识的基础上构建,来完成本课教学。 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充分体会地球上水资源分布的广泛,感受到水体的美丽。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喜爱之情。 通过精美的动画演示,把一些抽象的数据形象化,让学生体会到地球上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的缺乏。 通过学生动手活动,再进一步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地球上水资源确实丰富但可直接开发利用的淡水却少之甚少。 这些手段的运用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使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自觉节约用水,养成节水习惯,并把影响他人共同节水做为己任,力争为节约并保护地球上的水做贡献。 为顺利完成本课自定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抓重点破难点,在教学中以观察、提问、小组讨论研究、学生动手活动等为载体,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在教师引导下,让他们在自主学习中体验、感悟、内化。 科学课应精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求知欲,让他们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这一节课在教学设计上体现这样的几个特点: 1、创设情景,引入课题,营造有利于学生开展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环境。 在导入时精心设计了情境,从学生的生活入手,以形象生动的画面出示杨利伟在神州五号上为地球拍摄的照片。通过学生仔细观察,发现从太空中看地球,地球上大部分都是蓝色的水,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出所研究的课题。 2、认真钻研教材,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内容。 从结构上本课围绕“一大一小”展开,“一大”是指水的存在范围大,也就是指地球上水的丰富。“一小”是说可供直接利用的淡水实在少。就这么少的可利用的淡水,还存在“污染和浪费”的现象,因而,“节水、爱水”便成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课题。 教师没有把“节约用水”这一部分简单地作为知识点来教学,也没有把结论强加给学生,而是根据教学内容,对教材进行深加工和再创造,例如:利用图书、网络及请教专家搜集资料,生成新的教学内容,使知识呈现具有科学性、趣味性和多样性,同时让学生在大量的信息中感受到节约用水的迫切性。 3.注重启发引导,在教学中渗透学习方法及环保知识。 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教师只是启发引导、适当点拔,学生学习的素材是从日常生活中来,如学生谈到水污染和水浪费的现象、以及家庭节水的一些方法,引导学生自觉保护环境,做到节约用水。 通过这节课教学,较好的达到教学目标。通过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已有的认知,然后在此基础上逐步构建,知道地球上的水非常丰富,并体会到水体的美丽,再通过分析数据和画面解释,学生动手活动亲身感受到可直接利用淡水资源的缺乏。自然而然地让学生意识到要“爱水、节水”,并提出生活中的一些“节水措施”。因为我教学经验不足,对一些教学环节中的细节处理的不够好,对一些学生回答的处理还不够灵活,还需要积累教学经验,对教材进行再加工。 <<工作动态分析>>高塍小学老师蒋红君教师的文章地球上的水》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_《地球上的水》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李红梅: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生命 生命》教学反思。 在读中思索 在悟中升华 《生命生命》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八册第五组的第三篇课文,是台湾女作家杏林子对生命的独特感悟,是一篇对生命的颂歌。 再教本课时,学生已经学习了本组课文中的《触摸春天》和《永世的眼睛》两篇文章,已经有了对生命的一些认识。源于对《触摸春天》中盲女孩安静的“热爱生活、热爱生命、乐观面对”和《永生的眼睛》一文“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感悟,因此教学本课采用“听——寻——悟——背”四个板块,以达到“在读中思索,在悟中升华”的效果,从而完成对本课的教学。 这节课的目标拟定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意思; 3、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其中目标2和目标3也是本节课的重点。 4、结合自身实际,谈谈怎样才能使生命有意义。 从教学过程看,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1、贯穿语文教学“读”的功能。 俗语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作为一篇具有较强哲理性的文章,读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不同形式的读,并步步推进。初读,感知文章三个事例;寻读,找到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悟读,结合句子谈理解、谈感受;背读,积累好词佳句作储备。整节课,书声朗朗,读味十足。 2、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理念在本节课上得到了较好的体现。无论是自读自悟,还是小组合作,教师只是作为一个导演,主要学习任务由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 3、注重学法指导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在教学中,我采用让学生作“圈点批注法”“小组合作探究”“规定答题句式”等方式,对学生学习和语言的训练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尽管本节课有值得高兴之处,但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表现为: 1、教师有些地方的启发不到位,导致学生“知而无言”,未能最大限度的激活学生的思维。 2、教师因局限于备课时的框架,为完成教学任务而硬把学生往即定的步骤上拉,使得某些问题探讨得不够深入。 3、教学辅助手段准备不到位,未能给学生以视觉或感官上的刺激,使得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探讨有“贴标签”之嫌。 虽然教无定法,但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尽量避免以上问题,准备从这几方面入手: 1、备课时除了备教材,还应备学生,并且尽可能设想课堂上会出现的状况; 2、考虑学生的实际,设置一些问题,让他们可以“跳起来摘桃子”,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激发思维。 反思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为教学服务,本着教书育人的宗旨,我会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尽最大能力弥补“教学这一门有遗憾的艺术”。<教研工作>李红梅老师作品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生命 生命》教学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