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预设与生成——对教学细节与教学环节处理的思考片段1:在认识线段后,我让学生在生活中找一找哪些物体的边是可以看成线段的,其中有一个学生是这样回答的: 生:“(指着铅笔盒的边说)这条边可以看成线段。” 由于他指的铅笔盒的边角处恰好是弧形的,按照线段的特征,显然他所指出的线段并不十分准确。在这里我并没有直接对他的操作给予评价,而是将问题抛给了其他学生:“他说得对吗?” 很多学生说对,但也有一些学生说不对。于是我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为什么不对”,并继续追问“在这只铅笔盒的边上能找到线段吗?” 说实在的,为了学生能更准确地理解线段,这个教学细节是我在课前预设到的。我考虑到学生在指线段的时候很有可能会出现“铅笔盒的边(角上是曲的)”这样的情况,是以在对这一情况的处理上,我还是比较机智比较恰当的:首先,我并没有单纯地去否定,而是把问题留给了学生自己,让他们自己来判断问题的“真与假”;其次我把评价的权利留给了学生,这无疑更有助于学生自己去反思问题,去理解概念,并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再次,我又进行了进一步的追问,直到学生彻底地理解了线段的概念。也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认知得到了进一步的推进:不仅认识了线段,还强化了对线段特征的理解,并从本质上区分了“线段”与“非线段”;也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师与生进行了和谐的对话,融洽的沟通,是以,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在交流与沟通、讨论与探究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同样,在整节课的环节设计上,我通过“认线段——折线段——画线段——数线段——连线段”五步来帮助学生一步一步地认识、理解直至掌握线段。这样的设计是完全符合教学的认知规律,也十分切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的。不管是教学的细节,还是教学的环节,也不管是预设的还是生成的,只要教师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敏锐地抓住教学的契机,并满足学生真实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发展,都是值得肯定的。当然一堂课是由许许多多的教学细节与教学环节所构成的,而课的成败,也恰恰体现在这些教学细节与环节的设计与处理上。 2、简约与丰满——对数学教材把握与开掘的思考 片段2:在认识并指找了身边物体的边也可以看作线段后,我就引导学生自己动手画一条线段。 师:你们能不能利用桌面上的工具画一条线段? 学生利用一些工具尝试画线段,画好线段后,小组交流汇报。 师:你们是用什么画的? 生1:我是用直尺画的。 生2:我是用三角尺画的。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