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 一、导(情境导入,营造氛围) 1、以画导入,教师运用多媒体出示课文的插图,伴着悠扬的古琴曲,给学生创设了一份恬静的田园氛围,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氛围。(请同学们看看这幅图上画的内容,如果请你给这幅画起个名字,你打算起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后出示课题,并对作者生平、背景略加简介。) 2、读通全词,整体感知 学生边听课文范读,边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全词,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标出节奏,读出乐感。 3.多边互动,质疑探索 四人小组进行合作探究,借助插图内容或查工具书,弄清下列词语的意思(“茅檐”、 “醉里”、“吴音”、“相媚好”、“翁媪”、“锄豆”、“无赖”、“卧剥”),然后教师运用多媒体以动画的形式再现词中的景象——“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通过这些动画结合词的内容来帮助理解本词,感受田园的意境(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讨论,在读中探究,在读中感悟,教师相机点拨,从而实现能力和情感目标,真正做到读懂课文)。 二、 赏(披文入境,初知大意) 以读为主,首先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试着用自己的学习方法自由读课文,解决遇到的问题,看看自己能读懂多少?通过自己的努力无法解决的,鼓励学生主动和同桌交流讨论。 1、 投影仪出示全词 【师配古典音乐(古筝曲)范读全词】 师述:大家都沉浸在词的美妙意境中了!你们想不想来读一读? (老师指名多人次朗读) 2、探究“诗”与“词”的不同之处 过渡:同学们读得多投入啊! 读着这首词,你发现题目、语言形式上,词与诗有什么不同之处吗? (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诗只有一个题,而词的标题由两部分组成。 (2)我知道词有词牌名,这首词中“清平乐”是词牌名;而它的题目是“村居”。 师补述:再如毛泽东有首词是《菩萨蛮 ·大柏地》,“菩萨蛮”也是这首词的词牌。 (3)诗只有一段,而词有上、下两片呢! (4)我发现诗中每句话的字数都是相同的,要么五字,要么七字;而这首词的每句话字数不同,四字、五字、六字、七字都有。 (5)我读着读着,感受到“小、草、好、媪”是押ao韵的,“东、笼”也是押韵的(押ong韵);看来,诗一般只押一个韵。而词可以有两个呢! 师作小结:同学们,你们真会发现。古诗每句字数相同,整齐划一;而词却是字数不等,读来倒另有一番丰富多变、节奏明快之感呢。想再读体会一下吗? (学生再次自由练读,随后配古筝乐齐读,教师作指导)。 ——读悟比较,发现韵律美。 3、学生自由汇报自己第一次读课文的收获 (1)根据学生汇报,教师相机出示生字,点拨,引导,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学会生字词。 (2) 相机理解文中生词 茅檐:茅屋 。 醉里:酒后微醉 。 吴音:吴地的方言(作者写这首词时,在江西上饶。春秋时代属于吴国)。 相媚好:彼此之间很亲热。 翁媪:翁,老年的男子;媪,老年的女子。老年夫妻 。 锄豆:在豆田里锄草(好在我们都是些农村来的孩子,都很清楚)。 无赖:顽皮(文中是对小儿的爱称,并无贬义)。 村居:乡村闲居 。 (3)在弄懂词意的基础上,继续理解句意(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说出自己的独特理解,尊重、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 4、鼓励学生质疑 一个真正会学习的同学不仅能读懂问题,还能读出问题来。下面就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词,如果有弄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 5、指名读课文,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6、深化巩固:老师根据这首词配画了几幅连环画(多媒体)。请同学认真看,正确地搭配,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深印象。 (将整个画面完整的连贯起来想象,画中有景有物,有人有声,把夏日农村的平静祥和之境全然展现在大家眼前。) 三、想(展开遐想,再造情境) 具有创造性儿童的特点之一是有丰富的想象力。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给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大胆地创新想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