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写作训练 1. 根据第八课的短文,组织学生用英语仿写一篇关于Li Lida游过海峡的新闻报道,全文不少于10句话。要求写清楚发生了什么事,事件的地点、时间、人物,以及相关人士的评论等。
2. 以My Favourite…为题准备一篇英文短文,应不少于10个句子。题目范围可放宽,可以自由选择,只要有个人的喜好就可以。如My Favourite Animal/ Food/ Farm/ Life/ Color/ Sport/ Season/ Song/ film …
3. 书面表达 假设你刚从海南岛度假回来,享受了阳光,沙滩,冲浪,美食…… 根据本单元所学的内容,用英语写一篇大约50字左右的短文。
(教案和教学设计)课件Water sports - 初中三年级英语教案教育资源 教学资料高一语文第二册《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想】《咬文嚼字》是一篇结构谨严、内涵丰富的文化随笔。朱光潜先生旁征博引,讲述了写文章时应该炼字的道理。读者从中既能获得丰富的知识,又能随着作者的理性思考,感受文章蕴含的“理趣”。秉承先生的求真精神,锻炼自己的质疑能力。本节课力求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品味经典诗句,感受炼字的妙处。尝试运用课文的观点解决在文艺欣赏创作方面问题。【教学内容分析】学习本课,引领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正确把握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很清晰,在事例前后均有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教师指导学生找出这些语句,综合提炼作者的观点。达到举一反三,迁移运用的目的。调动学生已有的审美知识和经验,理解文章的内容,并自觉运用本文的观点进行鉴赏、修改、创作练习。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咬文嚼字》中的一些语句可能失之偏颇,引导学生能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跳出来,对某些字句做出评价,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质疑精神。【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首次接触文化随笔,对文中丰富的诗句、成语、文化现象感到陌生,在阅读上产生排斥感,进而也就不能深入钻研课文。针对此种状况,教师引领学生通读全文,筛选重要信息,抓住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文中“咬文嚼字”的含义,概括总结课文观点。能力目标:从作者的观点中获得启示,品味炼字的妙处。 体会作者提出的“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的主张,并将其运用于修改和创作练习中。德育目标:培养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 从课文中发现疑点,培育质疑精神。【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概括总结作者观点。【教学难点】品评诗句,体会作者观点。 运用本课所学内容完成修改和创作练习。 【教育信息技术的使用】ppt课件【教学过程设计】一、 导入二、创设情境具体分析炼字炼意1.话剧《屈原》中有一段宋玉要离开屈原,婵娟斥责宋玉的戏。屈原的侍女婵娟怒斥宋玉时有这么一句台词:“宋玉,我特别地恨你,你辜负了先生的教导,你是(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如果你是导演,你会选择哪种说法,为什么?找出作者对这个实例分析的语句。这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2. 李广夜猎时,见到一块石头,以为是老虎,射箭,结果射中石头,箭深深地插进石头里面。李广天亮时再次射箭,但再也射不进去了。下面描述李广射虎的三段话,表达效果有何不同?A.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B.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C.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找出作者对这个实例分析的语句。从中我们获得怎样的启示?3. 你更喜欢诗中第三句的哪一个版本,为什么?题李凝幽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推)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找出作者对这个实例分析的语句。这又给我们什么样的启发?4.以上是三个咬文嚼字的实例。你对“咬文嚼字”有什么认识?三、提炼观点1.作者对“咬文嚼字”有何种理解,其实质是什么?2. 再一次选美大赛上,两位选手即将登场。下面是主持人对她们的介绍,你更期待见到哪一位?A.这女子长得柳腰桃面,真是个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美人! B.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阅读第六、七两段讲了什么问题?两个例子从什么角度阐明道理。3.默读第八段,思考咬文嚼字的态度、方法、目标是什么?四、运用1.比较下列句子,哪句表现力更强些?为什么?A.红杏枝头春意浓 B.红杏枝头春意闹 2. 欣赏唐代诗人齐己的《早梅》。早 梅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 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为第四句填一个字。(教案和教学设计)课件高一语文第二册《咬文嚼字》教学设计教育资源 潘家坝小学老师曹雪花教师:《倍数和因数》教学设计。
《倍数和因数》教学设计
宜兴市潘家坝小学 曹雪花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并写出不同的乘法算式,认识倍数和因数,初步理解倍数和因数相互依存的关系。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倍数,能找出10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因数。
2、使学生在认识倍数和因数以及探索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总结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从而提高数学思考的水平。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条理性,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求索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求一个数的所有因数的方法,学会有序地思考。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几张数字牌
学生:小正方体每组12个,每人一快数字牌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体会对应关系。
同学们,你们和老师是什么关系?你和妈妈呢?
我们在表达时要讲清谁是谁的什么,生活中许多关系都是相对应的。数学中自然数和自然数之间也有着对应的关系,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数和数之间的对应关系。
二、操作实践,举例内化,认识倍数和因数
1、操作实践。
(1)你会用12 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吗?同桌合作,动手摆一摆,想一想: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并用乘法算式把自己的摆法表示出来.
(2)全班交流摆法和算式。
(3)用12个同样的正方形,大家摆出了三种不同的长方形,得出三道不同的乘法算式,我们要根据这些算式研究新的知识。
根据3×4=12,我们就说,3是12的因数,4也是12的因数;反过来,我们还可以说,12是3的倍数,12也是4的倍数。(板书)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