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做不得。如果不是这样,文章写的是甲,可是让读者读了以后,却以为写的是乙,或者根本看不出写的是什么,那就失去文章交流思想的作用了。看见一株树,你试写一写,看见一幢建筑物,你试写一写,下了一场春雨,你试写一写……无一不是练习写生的机会。写了之后,给别人读一读,问他从文章里读出来的那株树,那幢建筑物,那场春雨……是什么样子;然后问自己,他说的跟你看到的是不是一样。如果不一样,那就是写走样了,以后写的时候就改进。写生这个基本功就是这么练出来的。 (节自蒋仲仁《写作的基本功──写生》)二、景物的主观折射他看见了黑色的太阳(再次叛变红军的哥萨克军官葛利高里,夜里带着情人阿克西尼亚离家出逃,遭遇红军巡逻队,阿克西尼亚被打死了。葛利高里极度绝望。黎明,他用马刀在野地里挖了一个坑,埋葬了阿克西尼亚。)他用手巴掌把小坟堆上的潮湿的黄土使劲拍平,在坟墓旁边跪了半天,低着脑袋,轻轻地摇晃着。现在他再也没有什么着忙的必要了。一切都完了。在旱风的蒙蒙雾气中,太阳升到断崖的上空来。太阳的光芒照得葛利高里的没戴帽子的头上的密密的白发闪着银光,从苍白的、因为一动不动的而显得很可怕的脸上滑过。他好像是从一场噩梦中醒了过来,抬起脑袋,他看见自己头顶上一片黑色的天空和一轮耀眼的黑色的太阳。(节自〔苏〕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三、景物在不同时间的特点三峡之秋三峡已经是秋天了。三峡的秋天,从大江两岸的橘柚树开始。这些树,生长在陡峭的山岩上。叶子也如同那青色的岩石一般,坚硬,挺直。越到秋天,它们越显出绿得发黑的颜色;而那累累的果实,正在由青变黄,渐渐从叶子中间显露出来。就在这时候,它们开始散发出一种清香,使三峡充满了成熟的秋天的气息。当早晨,透明的露水闪耀着,峡风有些凉意,仿佛满山的橘柚树上撒了一层洁白的霜,新鲜而明净;太阳出来,露水消逝了,橘柚树闪烁着阳光,绿叶金实;三峡中又是一片秋天的明丽。中午群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上跳跃,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而一面又把它那激荡的、跳跃的光辉,投向两岸陡立的峭壁。于是,整个峡谷,波光荡漾,三峡又充满了秋天的热烈的气息。下午,太阳还没有落,峡里早升起一层青色的雾。这使得峡里的黄昏来得特别早,而去得特别迟。于是,在青色的透明的黄昏中,两岸峭壁的倒影,一齐拥向江心,使江面上只剩下一线发光的天空,长江平静而轻缓地流淌,变得有如一条明亮的小溪。夜,终于来了。岸边的渔火,江心的灯标,接连地亮起;连同它们在水面映出的红色光晕,使长江像是眨着眼睛,沉沉欲睡。只有偶尔驶过的赶路的驳船,响着汽笛,在江面划开一条发光的路;于是渔夫和灯标,都像惊醒了一般,在水面上轻轻摇曳。也许由于这里的山太高,峡谷太深,天空太过狭小,连月亮也来得很迟很迟。起初,峡里只能感觉到它朦胧的青光,和黄昏连在一起;而不知在什么时候,它忽然出现在山上。就像从山上生长出来,是山的一部分;像一块巨大的,磨平、发亮的云母石。这时,月亮和山的阴影,对比得异常明显──山是墨一样的黑,陡立着,倾向江心,仿佛就要扑跌下来;而月亮,从山顶上,顺着深深的、直立的谷壑,把它那清冽的光辉,一直泻到江面。就像一道道瀑布,凭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起。这一天,正是中秋。(节选自方纪《三峡之秋》,载《方纪文集》第2卷,百花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四、一次写景作文指导有一位老师给同学们出了个作文题:《校园春色》。结果有不少同学根本没有到校园里去观察,而是抄书抄报,什么“林木扶疏”“树影婆娑”,什么“彩蝶飞舞”“燕语呢喃”,堆砌了许多现成的词语。老师一看不符合实际,于是要求重做。规定:可以先去观察、记录,然后回教室写,也可以到现场边看边想边写。并在黑板上写下了如下提示:目的:提高从植物生态进行人事联想的能力。对象:树木花草(不要人)。范围:校园内教师办公楼一带。项目:生、荣、枯的情况,体态,共同点,不同点。结果:以共同点和人、事对照,通过联想,写一篇记实写景,抒发感想的散文。重写作文大有进步,但还有一些问题。于是老师带学生到现场批改。老师让一位写得好的同学当众读自己的作文,结果又发现了一些问题。最先把春意带到校园的,要算教师办公楼前的一棵迎春花了。一根根绿色的枝条上,挂满了嫩黄的花芽,有的已经开放了,淡黄色的小花十分耀眼,散发着几乎嗅不到的冷香。交错攀援的枝条下边,我叫不上名的野草,也渐渐冒出了嫩绿。各个小花池里,一株株丁香,一丛丛的刺梅,在湿润的微风中轻轻摆动。枝头上结满了各色花芽。随处可见,站在路旁不惹人注意的钻天杨,挺拔的身躯上泛出淡绿色的光亮,梢头上吐出了几粒芽苞。只有那花池边的老槐树最沉得住气,那粗糙的老皮仍然没有一丝水分……老师让学生看看迎春花的枝条到底是什么颜色。大家一看,原来不是绿色,而是绛紫色。再看看花蕾,也不对了。原来迎春花的花朵是黄的,而花蕾却是淡红的。老师又让闻闻有香味吗,作者闻不到,别人也闻不到。原来“冷香”一词是作者从一本书上学来,胡乱加上去的。当念到对杨树的描写时,老师让同学再仔细观察一下。大家发现,杨树的芽苞不是“几粒”,而是许多。当念到老槐树时,老师指出,与全文的情调不一致……这说明,即使到现场,如果不认真观察,也不能写出景物的实际。(选自孙移山《人人都能妙笔生花》,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教案和教学设计)课件人教必修1《亲近自然 写景要抓住特征》教案教育资源 小学教学张芸学习者:《认识多边形》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新课标实验教科书二上P26-27 教学目标: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