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学生居然能说出那么多,下面的同学也在不断点头赞同着。我做了简短小结:同学们刚才交流分析地真好。大家的零花钱都来源于父母或其他长辈,只要你是一个懂事的孩子,我想都不会随便乱花父母的血汗钱。学生们都懂事的点点头。 二、计算零花钱老师去年也曾进行过零花钱的调查统计,不过调查的内容和我们略有不同,当时调查的是每个人零花钱的具体用在了哪方面,我这保留了两个同学的资料,给同学们看一下。甲同学一个月花33元用途:学习用品/零食/课外书/玩具的比例为:3:2:4:2 乙同学一个月花40元 用途:学习用品/课外书/储蓄的比例为:3:3:2 当我出示了这两份表格之后,下面就有同学在小声议论着,我接着说:“请同学们观察比较一下,这两位同学对零花钱的安排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爱好?那么这两个同学哪一个用在课外书的零花钱更多一些呢?小组讨论,交流。 生:甲组同学买课外书的钱用得多,因为他占了4份 生:(反对刚才那个学生)不能这样看,要用按比例分配算出甲是33*4/11=12元,乙用了40*3/8=15元,所以乙花在课外书的钱多。 生:我是这样比较的,因为大于,所以乙同学花的多。 生:这种方法不合理,这样比较还要看他们的单位“1”,因为乙的单位“1”比甲的大,所以乙用在课外书的钱多。 哇,“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来,这两个同学说的方法是我事先没有预料到的,他们的辩论着实让我吃了一惊,当时,我也对他们的回答是否正确把握不准,于是便领着学生一起探讨,发现他们说的很有道理。我激动地说:“同学们,这两个同学的想法很独特。老师很高兴我们班能有这样喜欢动脑筋的同学,希望我们班能有更多的优秀人才。”同学们向他们投去了赞许的目光。经历了刚才的小高潮,课堂的气氛开始热烈起来,后面的环节是让学生说自己对零花钱的新看法和打算,学生们畅所欲言,对自己的零花钱有很多合理的安排。听着他们富有人情味的理财观念,我由衷地感到高兴,我意味深长地对我的孩子们说:看来大家从这一次调查分析中都有所收获,对自己今后零花钱的安排也有了不少新的认识,听了你们的发言,我觉得你们真是长大了,越来越懂事了,确实我们要节约每一分钱,合理安排,精打细算。 我们的课在继续着,学生们的思维在活跃着…… 三、设计绿化方案“同学们,学校有一处花坛准备重新绿化,栽上红、黄月季和草坪,按1:1:2的比例绿化,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当一回园林设计师,帮学校设计出绿化方案,咱们比一比哪个小组设计的方案多。”各小组开始活动了,有在计算数据的,有在动笔画的,每个学生都进入了状态,5分钟过去了,有小组已画好了第一幅绿化图纸,教室里开始忙碌起来,同学们都在争先恐后地往黑板上贴自己设计的作品。看!黑板成了学生作品的展台,这一幅幅设计方案似美术作品,它凝聚着学生的智慧,学生们在欣赏着,品评着自己的作品,他们沉浸在自己创造的喜悦中,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自己编写的,我认为选材比较合理: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过的知识”着手,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学起来容易好懂,实践起来可行。整节课学生都沉浸调查分析、操作、成功的欢乐中,学习兴趣浓厚,积极参与。整堂课都让学生“动”起来,从嘴、眼、手、脑都一起参与到课堂中。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题,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的课改新思想。 收获 1、数学综合实践活动,重要的是通过活动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所以,学生的参与和体验是第一位的,实践的结果应该是第二位的。在活动中,我们首先关注的是学生能不能积极地、主动地参与实践活动。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2、收获情感,感受自信。“以前,我总是很腼腆,不愿问。实践活动给了我展示自我的机会。我一下子抬起了头,对探索数学的秘密充满了信心。”他们不再觉得学数学枯燥无味,而是很快乐。学生们交流彼此的情感经验与认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可能会“跑题”,可能会发现一些数学以外的美景,诸如受到情感、德育的教育,学生对数学有了愉悦的体验,他们在数学课上兴高采烈,其乐融融,这不正是以往我们想方设法要调动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吗?我坚信只要我们关注学生的每个方面,我们的数学课就会“美丽而不寂寞”。 值得思考的地方 数学课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项新的研究内容,就这次活动来说,主要的问题是: 1、如何调动、保持每一位学生持久的参与热情,如何指导学生克服困难。 2、在最后的一个活动中,对于学生设计的绿化方案进行评价时,过多地注重了设计美,而忽略了从数学角度的评价。这是数学活动的美中不足。发表评论:创设活动化的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教案和教学设计)课件综合实践活动案例教育资源 教学资料人教新目标七下教案Unit 12 Don’t eat in class. (s 第二节 Unit 12 Don’t eat in class. (section B) ⅠTeaching Aims and Demands 1. Knowledge Objects Key words. Target language. Don’t watch TV after school. Don’t go out on school nights. Do your homework after school. 2. Ability Object Train students’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skills. Train students’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3. Moral Object You may have many rules at home. Maybe you don’t like some of them. Maybe you think your parents are too strict with you. In fact, parents do love you. Ⅱ. Teaching Key Points The key vocabulary. The target language. Ⅲ. Teaching Difficulties Train students’ listening skill. The imperatives. Ⅳ. Teaching Methods Listening method. Practicing methods Pairwork Ⅴ. Teaching Aids A computer A tape recorder Ⅵ.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ⅠGreeting Greet the class as usual. Check the homework. StepⅡ 1 Match the pictures with the rules by writing the letter of each picture in front of one of the rules. StepⅢ 2a 2b 1. Play the recording of a conversation between Emily and Dave. Listen and number the rules in the chart in the order they are talking about them. 2. Play the same recording again. Listen and put checkmarks under Emily and Dave to show what rules they have at home separately. StepⅣ 2c What rules do you have in your house? Please talk about the rules with a partner. StepⅤ 3a 3b 1. Read the letter to the class. Explain the new words. Let the Ss read the letter once more. And write the other rules in Zhao Pei’s house in the box. 2.Tell students to look at the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