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数量减少的生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生态系统中各生物数量能长期保持相对稳定状态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植被被大面积破坏,你预测该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将怎样变化?______________。 答案:(1)11条 (2) (3)青蛙、吃虫的鸟和鼠 蜘蛛、食草昆虫等 (4)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5)将减少 ●活动与探究 课题:建立人工生态球 目的:通过建立人工生态球,探究创建微型生态系统的条件。 原理:生态系统的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材料:水族箱、生物等。 方法步骤:1.选择水族箱、鱼缸等。 2.选择并投放生物。 3.管理:如定期充气、换水、喂饵料等。 结果分析:建立人工生态系统要注意什么? 想建立一个封闭的人工生态系统,你认为是否可能? ●板书设计 生态系统 食物链和食物网 ●备课资料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生态系统的概念是由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利(A.G.Tansley,1871~1955年)在1935年提出来的,他认为,“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是物理学上使用的‘系统’整体。这个系统不仅包括有机复合体,而且包括形成环境的整个物理因子复合体。”“我们对生物体的基本看法是,必须从根本上认识到,有机体不能与它们的环境分开,而是与它们的环境形成一个自然系统。”“这种系统是地球表面上自然界的基本单位,它们有各种大小和种类。” 随着生态学的发展,人们对生态系统的认识不断深入。20世纪40年代,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R.L.Lindeman)在研究湖泊生态系统时,受到我国“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这一谚语的启发,提出了食物链的概念。他又受到“一山不能存二虎”的启发,提出了生态金字塔的理论,使人们认识到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和能量流动的特点。今天,人们对生态系统这一概念的理解是: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群落与其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统一整体。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环境之间进行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的基本功能单位。 二、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的关系 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既是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物质和能量的最终来源,同时,作为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又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分布、生理和习性等。所以说,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生态系统存在的基础。 生产者是生物群落中数量最多的成分,也是惟一能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转变成生物体内的物质和能量的成分,不但为消费者提供食物,也为消费者提供栖息的场所。它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也是生态系统存在的前提。分解者能够将动植物的遗体分解成无机物,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再生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至于消费者,它一方面直接或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这也是对绿色植物加以分解的过程,它减轻了分解者的负担,使得分解者的分解更易于进行。另一方面,它对于植物的传粉、受精、种子传播等有重要作用。因此,消费者也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成分。所以说,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 三、食物链和食物网 在生态系统的成分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叫做食物链。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主要是通过捕食关系(即捕食链)建立联系,这种捕食链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营养关系。其模式如下: 第一营养级 第二营养级 第三营养级 第四营养级 …… 生产者 →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 (植物) (草食动物) (肉食动物) (肉食动物 …… 在生态系统中,还有寄生链、腐生链(大纲不作要求),许多食物链彼此之间相互交错连接的复杂的营养关系,叫做食物网。 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教案和教学设计)课件7年级上册1-1-4《生态系统》设计2教育资源 教学资料高二语文第四册《长亭送别》教案2 第一课时 (一)介绍作者 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 所作杂剧14种,现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四丞相高会丽春堂》 《吕蒙正风雪破窑记》 (二)介绍《西厢记》剧情 (三)介绍《长亭送别》在《西厢记》中的位置、作用和本折中的字词。 《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长亭送别》是第四本第三折,是全剧最为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断之一。随着剧情的发展,莺莺终于克服了身心解放的要求与封建精神桎梏的矛盾,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与张生私下结为夫妻。但老夫人逼张生赶考,崔、张爱情又面临新的威胁。无奈中,张生只好起程“上朝取应”,莺莺在长亭为他送别。这场送别戏共有十九支曲文,由莺莺主唱,既是塑造莺莺形象的重场戏,也充分体现了王实甫剧作情景交融、富于文采的特点。 (1)旦:女角。 (2)末:男角。 (3)洁:和尚的别称。这里指长老。 (4)回避:避忌,顾忌。 (5)做亲:举行婚礼。 (6)长亭:古代道路上每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供旅行休息用,常常是饯别的场所。
(四)介绍《长亭送别》三个场景 一)奔赴长亭: [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 (二)长亭饯别: [脱布衫][小梁州][幺篇] [上小楼][幺篇][满庭芳] [快活三][朝天子] (三)临别叮嘱: [四边静][耍孩儿][五煞] [四煞][三煞][二煞] [一煞][收尾] (五)分析莺莺感情经历的起伏变化。 《长亭送别》这一折,历来被誉为写离愁别恨的绝唱。崔莺莺对张珙缠绵依恋,两人刚刚订下白首之约,就要劳燕分飞,莺莺自然是难舍难分,在送别之中,她满心装的都是离愁别恨之情,但这些离愁别恨在送别的前前后后也经历了一些 起伏变化。下面我们就一同走进崔莺莺的内心,体会主人公不同寻常的情感经历。 长亭之别正值深秋时节。在奔赴长亭的路上,碧空浮云万里,遍野黄花萎积,耳边可以听到西风疾吹,眼底可以看见北雁南飞,一种离愁别恨油然而生。特别是清晨看到经霜的叶子如同酒醉的容颜,一定是离人的血泪将它染红。此时此景,坐在车内的莺莺是一种怎样的心情?请同学们注意[滚绣球]这支曲子。 一支曲子唱下来,有一种情反复吟唱,这就是“恨”。首先恨相见得迟,莺莺与张生两情相悦,相见恨晚,要成佳配又每每遭变故;所以,莺莺的心中很不自在,“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便是这恨的缘由。是说刚刚结束了相思,又开始早早面对别离。所以莺莺一路上恨柳丝长却系不住离人马,恨疏林留不住斜阳,恨一声人“去也”折磨得她身心交瘁。 长亭饯别的筵席上,老夫人安排大家入坐:张生和长老坐,小姐这壁坐,一桌宴席好似银河隔开牛郎织女,再加上长亭外也是黄叶纷飞,衰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