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连词成句,注意标点符号。 1、 her, is, where, bottle, water(?) 2、 your, is, case, this, pencil(?) 3、 umbrella, classroom, your, perhaps, the, in, is(?)
<<工作动态分析>>城东小学老师周晔教师的文章4A Unit 3 A purse 复习课教案。 周丽琴老师阳羡小学教师:《圆的认识》两次执教的对比与反思。三年前,我有幸上了一节市级公开课《圆的认识》,三年后的今天,我又在参加校级数学学科带头人的赛教中执教了《圆的认识》。虽是同一节课,但由于是新教材,所以在教材的编排与设计上都有很大区别,这也给我的设计带来了不同,我觉得新教材在旧教材的基础上又有了改进与延伸。下面我就以下几个主要环节作以比较、区别,谈谈自己浅薄的认识。 对比一:引入新课情景创设的区别。 旧教材教学时我是先设计了一个场景问题:“车轮为什么做成圆的?”引入课题。新教材教学中我是出示一组漂亮的生活中常见的圆形物体,提问并叙述:“古希腊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圆是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圆与其他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而被认为是最美的呢?”经过观察、讨论、交流,学生立即就体验出了圆与其他平面图形的区别。然后自然而然引入新课:“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个最美的平面图形。” 反思:两种引入新课的方式各有优点,但我认为后一种引入课题的方法更科学,也更能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热情,因为圆最美,它的最美体现在哪里?学生急切地想知道这个答案,这也让学生产生了急于体验的热情,在数学课堂上能激起学生的求知热情是非常重要的。 对比二:画圆教学的区别。 旧教材在教学画圆这一环节时我是先让学生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后,再让学生跟着我一起画圆,然后得出画圆的一般步骤:定点---定长-----旋转一周。新教材这一课中有一条重要目标是画圆的教学,因此我在引入新课后直接提问:“你会画圆吗?请你利用身边的工具或实物来画一个圆。”学生画好后一起交流画圆的方法:有沿着圆形物体的边沿画的、有沿着多用尺的圆形画的、有用细线和大头针悬着物体画的、也有用圆规画的。在设计这个教学环节后,我觉得新教材的编排更能体现新课标:“教学应让学生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合作者”的设计理念,在画圆过程中,学生有各自不同的想法和发现,也有交流与合作的机会,更有多种方法的产生,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用不同的视角去对待同一个问题,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反思:通过两种画圆方法的设计,我觉得第二种教法学生更容易接受,也对后面的教学更有帮助,因为在所有同学都有画圆的方法后,得出大部分方法的共同点:都有一点不动,都有一个固定的长度。这一结论,无非对后面学习圆的各部分名称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学生在动手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每一位学生都是发现者和探究者,这也会极大地满足学生的自豪感,对下面要研究的半径、直径、圆心都有了“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的帮助。而第一种画圆的教法只是机械化地要求用圆规画圆,为什么要用圆规画?用圆规画要注意什么问题等,学生都不大清楚,所以在以前我们经常会发现学生的圆画的不标准,不美观,实际上是我们教师在教的过程中有很多问题没有注意到而造成的。 对比三:圆的各部分名称教学的区别。 在旧教材版本的设计中,我是先要求学生用一张圆形纸片对折若干次,出现折痕和折痕交于一点,然后告诉学生这就是圆心和直径,再让学生通过折、量等方法得出:同圆或等圆中有无数条直径都相等这一结论。半径的概念是由学生自学得出。新教材版本我采用的方法是告诉,因为一些概念、定律这些由数学家得出的科学结论,我们只要求学生知道,因此,我在这次教学设计上是直接采用告诉的方法,在学生知道这三个概念后出示一组小组学习题,让学生讨论:1、在同一个圆里有多少条直径?这些直径的长度都相等吗?2、在同一个圆里有多少条半径?这些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3、在同一个圆里直径和半径之间有什么关系?4、圆是轴对称图形吗?它有几条对称轴?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得出圆的各部分名称间的关系。 反思:这一环节我觉得两节课各有长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