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自然段中写厨师和食客的关系,要说明的是什么? (3)末段“文坛的悲哀”“文人相轻”所指的内容是什么? (4)根据文意,简要概括本文作者的观点。 (5)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A.“诗人要做诗,就如植物要开花”,其意思是说写诗是自然产生的,对诗的好坏不必负责。 B.文中甲、乙两人的说法实质是一样的,只是乙的说法更为无理。 C.对有害的作品需要批评,如同园丁拔去有毒的花草。 D.文艺界的“谩骂”会冤屈许多好人,但糊糊涂涂的扑灭“谩骂”也会包庇一切坏人。 E.诗与花的本质区别是:诗是商品,可以出卖;花不是商品,可任意采摘。 参考答案: (1)借此拒绝文艺批评,逃避文艺作品的社会责任。 (2)文艺批评家有评品的权利,不必自己会创作。 (3)文艺界因观点不同而产生的争论。 (4)文艺必须有批评,批评如果不对,就可以有反批评。如果扼杀文艺批评,健康有益的文艺就不可能得到发展。 (5)DE ●板书设计 ●延伸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问题。 “入世”与诚信 沙叶新 用了漫长的15年,加入了世贸组织。精诚所至,“世贸”为开,我不弃“世”,“世”必我入,我们终于不再“横空出世”,融入了世界大家庭,真是可喜可贺。兴奋之余,想起“诚信”二字,进而想起两则故事。 先说第一则,记得是在一本什么杂志上看到的,说的是在战场上,某战士为部队开拓前进道路,不惜以自己身体引爆敌人埋下的地雷阵,以致身负重伤,命在旦夕。报纸上连续不断报道他的事迹,称他为黄继光式的英雄。当部队老将军得知这位战士生命垂危,将不久于人世时,便去医院探望,并给他颁发军功章。将军问战士还有什么话要说,战士说:“有句话,指导员不让我说。”将军问:“为什么?”战士说:“指导员说已经报道了,全国都知道我是英雄了,说了影响不好。”将军追问:“怎么回事?你说!”战士说:“我不是用身体引爆地雷阵的,而是自己不小心,跌倒在地碰上地雷的。我不是英雄。”将军受到极大的震动,沉思良久,最后说:“把事实真相说出来和用身体引爆地雷阵同样需要巨大的勇气。你是勇士,你仍然是名副其实的英雄。军功章应该是你的,你受之无愧!” 再说第二则,记得是我读初中时语文书上的故事,说的是一天晚上,一个中尉军官看到一个小孩站在路口哭,于是问他是不是迷路了,小孩说不,又问为什么不回家,小孩说我在站岗,不能回家。原来这个小孩是在参加一群孩子所玩的军事游戏,小孩负责站岗。游戏结束,其他孩子都已回家,却把他忘了。此时尽管天黑无人,他仍坚守岗位。中尉对小孩说:“游戏结束了,你回去吧。”小孩说:“不,我没接到命令。”中尉对小孩说:“你看,我是军官,是真正的军官,现在我命令你,回家!”小孩做了个立正的姿势,说了声“是!”又向中尉行了个礼,就回家了。 战士的诚实,小孩的守信,令我感动,使我难忘。孔子说:“民无信无以立。”韩非子说:“巧诈不如拙诚。”管子说:“诚信者,天下之结(关键)也。”可见诚和信是中国传统的道德规范,其实也是世界各国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就以WTO而言,它要求所有“入世”的政府都必须政策透明,信息公开,不作假,不欺瞒,言行如一,信守承诺,不食言,不毁约,可见也是以诚与信来要求和制约所有会员国的。没有诚信的国家,被视为“流氓国家”,将为世贸组织所抛弃,也为世界大家庭所厌恶,这是非常非常耻辱的。中国是最讲诚信的国度,可是我们现在的诚信度如何呢?是降低了,还是提升了?这确实是个很尖锐的问题。在“入世”后的此时此刻,大家都在问:我们现在都准备好了吗?我以为在种种准备之中还应该有个包括诚信在内的国民素质和政府素质的准备。 现在在进行任何国际交往中都说要讲“游戏规则”,而“游戏规则”的基础就是诚和信;现在要办什么事情都说“要从娃娃抓起”,我以为诚信二字更要从娃娃抓起。如果我们所有的孩子都能像做军事游戏的那个小孩那样言必信,行必果,如果我们所有的成人都能像那个战士那样重真实,摈虚假,那么我们的国民素质、政府素质将会大大提高! (选自《解放日报》) 谈谈这篇杂文的构思特点。 参考答案: 这篇短文构思很巧妙。作者先讲了两则小故事,一是战士的诚实,二是小孩的守信,并以此为切入点,将笔锋转为“入世”各国所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方面来。“入世”不能只简单地理解为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而是要严格履行“入世”的承诺,其中包括政策透明,信息公开,不作假,不欺瞒,不食言,不毁约等等。之所以这样,就是要以诚信来规范和制约所有成员的行为。在指出这些要义之后,作者进而写道:“没有诚信的国家,被视为‘流氓国家’,将为世贸组织所抛弃,也为世界大家庭所厌恶,这是非常非常耻辱的。”“入世”与诚信的重要性、严肃性,被作者十分透彻地点了出来。 ●备课资料 一、类文荐读 1.荐读鲁迅的杂文《从孩子的照相说起》 从孩子的照相说起 因为长久没有小孩子,曾有人说,这是我做人不好的报应,要绝种的。房东太太讨厌我的时候,就不准她的孩子们到我这里玩,叫作“给他冷清冷清,冷清得他要死!”但是,现在却有了一个孩子,虽然能不能养大也很难说,然而目前总算已经颇能说些话,发表他自己的意见了。不过不会说还好,一会说,就使我觉得他仿佛也是我的敌人。 他有时对于我很不满,有一回,当面对我说:“我做起爸爸来,还要好……”甚而至于颇近于“反动”,曾经给我一个严厉的批评道:“这种爸爸,什么爸爸!?”他是这样的健康、活泼、顽皮。 但那健康和活泼,有时却也使他吃亏,九一八事件后,就被同胞误认为日本孩子,骂了好几回,还挨过一次打——自然是并不重的。这里还要加上一句说的听的,都不十分舒服的话:近一年多以来,这样的事情可是一次也没有了。 中国和日本的小孩子,穿的如果都是洋服,普通实在是很难分辨的。但我们这里的有些人,都有一种错误的速断法:温文尔雅,不大言笑,不大动弹的,是中国孩子;健壮活泼,不怕生人,大叫大跳的,是日本孩子。 然而奇怪,我曾在日本的照相馆里给他照过一张相,满脸顽皮,也真象日本孩子;后来又在中国的照相馆里照了一张相,相类的衣服,然而面貌很拘谨,驯良,是一个地道的中国孩子了。 为了这事,我曾经想了一想。 这不同的大原因,是在照相师的。他所指示的站或坐的姿势,两国的照相师先就不相同,孩子被摆在照相机的镜头之下,表情是总在变化的,时而活泼顽皮,时而驯良拘谨。照住了驯良拘谨的一刹那的,是中国孩子相;照住了活泼顽皮的一刹那的,就好象日本孩子相。 驯良之类并不是恶德。但发展开去,对一切事无不驯良,却决不是美德,也许简直倒是没出息。但中国一般的趋势,却只在向驯良之类——“静”的一方面发展,低眉顺眼,唯唯诺诺,才算一个好孩子,名之曰“有趣”。活泼,健康,顽强,挺胸仰面……凡是属于“动”的,那就未免有人摇头了,甚至于称之为“洋气”。又因为多年受着侵略,就和着“洋气”为仇;更进一步,则故意和这“洋气”反一调:他们活动,我偏静坐;他们讲科学,我偏扶乩;他们重卫生,我偏吃苍蝇;他们壮健,我偏生病……这才是爱国,这才不是奴隶性。 其实,由我看来,所谓“洋气”之中,有不少是优点,也是中国人性质中所本有的,但因了历朝的压抑,已经萎缩了下去,现在就连自己也莫名其妙,统统送给洋人了。这是必须拿它回来——恢复过来的——自然还得加一番慎重的选择。 即使并非中国所固有的罢,只要是优点,我们也应该学习。我在这里要提出大家所不高兴说的日本来,他的会摹仿,少创造,是为中国的许多论者所鄙薄的,但是,只要看看他们的出版物和工业品,就知道“会摹仿”决不是劣点,我们正应该学习这“会摹仿”的。“会摹仿”又加以有创造,不是更好么?否则,只不过是一个“恨恨而死”而已。 我在这里还要附加一词象是多余的声明:我相信自己的主张,决不是“受了帝国主义者的指使”,要诱中国人做奴才;而满口爱国,满身国粹,也于实际上的做奴才并无妨碍。 (《名作欣赏》1989.4.有删节) 阅读提示: 鲁迅的杂文是社会思想和生活的记录。深入浅出,由小见大是鲁迅杂文的一个特点,显示了鲁迅观察社会人生的独异与深邃。鲁迅自己说过,“不错,比起高大的天文台来,‘杂文’有时确实很象一种小小的显微镜的工作,也照秽水,也看脓汁,有时研究淋菌,有时解剖苍蝇。从高超的学者看来,是渺小,污秽,甚而至于可恶的,但在劳作者自己,却也是一种‘严肃的工作’,和人生有关,并且也不十分容易做。”《从孩子的照相说起》这篇文章,鲁迅采用说家常、谈闲天的方式,从孩子照相这件小事中,发掘出改造我们民族精神的重大主题,读后发人深省,启人反思。文章先讲了一个饶有风趣的故事,并由此生发,从孩子性格谈到孩子的照相,于盎然有趣的故事中提出了发人深思的问题,深入浅出地揭露和批评了我们民族存在的驯良的性格弱点,这驯良,也就是奴性。这种奴性,极大地妨碍了我们民族的进取。文章进而深入论述,指出医治我国国民精神痼疾的最佳途径即从异域的思想文化中汲取新鲜的养料,最后提出了具有战略意义的民族文化建设的问题。 2.荐读冯景元杂文《穷是极地》。 穷是极地 冯景元 很小时候就听过这样的话,人不怕穷,就怕没志气。 穷,作为一种财产的拥有,是最下一等的。多有者为富,少有者为贫,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