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闰年嘛。”不少同学紧接着回答。
“所以要判断哪年是不是闰年,要怎么很快地计算出来?”
“把年份除以4”学生又是一次不约而同地回答。
“太棒了,同学们!”教师不由自主地为学生的出色表现喝彩。而学生呢——个个喜形于色。
此时,这个片段应该圆满结束了吧。不,更让我意外的还在后头呢——
“老师,我还发现了……。”一位女同学的声音清脆、响亮。
我以为她是重复说明上面的观点,只是说法不同而已。为了不打击她的积极性,我同意她发言。
“我发现了奥运会是每4年举行1次的。”教室里再一次响起热烈的掌声。
反思:1、教师教学过程应当是教师带领学生主动认知、探究问题的过程,课堂教学应当以探究为切入点组织教学活动。上述教学片段教师围绕认识每4年有一个闰年,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探索新知。而教师善于调动各种感官的作用,更是将学生的学习热情推向高潮,(一个肯定的眼神、会意的微笑会给学生带来无穷的力量;一个皱眉让这群足智多谋的学生又一次陷入思考;一句鼓励性的评价会让好胜的他们得意洋洋;而一个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更是让他们争论不休……)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对于教师而言像这样善于利用多种方法、手段为学生创设一个个“支点”,对课堂教学将取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学生总是能够充分地应用每个“支点”的辐射作用,绕出令我们意想不到、拍案叫绝的色彩斑斓的“舞台”!在上述教学片段教师先是让学生观察表格,然后在小组讨论说说你发现了什么?看似简单的安排,但是让学生之间进行相互交流,(因为学生的想法各不相同)让他们在同学之间的知识的启发下,引起自己的知识联想,才是教师的用心所在!
学生正是在教师设计的一个个“支点”下,逐步旋转出一个大舞台来的。当集体汇报时学生回答2008年是闰年,教师又充分利用当时的教学情景适时地让学生总结出判断一个年份是不是闰年的方法来,(“教师侧着头,皱着眉做不解状:‘你们怎么那么肯定呢?说说你们的想法。’”、“‘可是为什么除以4呢?’教师不满足学生的答案,故意拉长声音继续追问。”)教师的语言、动作将学生的学习热情推想高潮,看看他们是“争先恐后抢着回答”。其结果是: “‘太棒了,同学们!’教师不由自主地为学生的出色表现喝彩,而学生呢——个个喜形于色。”而“我发现了奥运会是每4年举行1次的”这位学生的回答更是教师的惊喜的收获!教师的这个“支点”创设得恰到好处、无懈可击。
可见,善于捕捉课堂教学资源,是教师创造好的“支点”的关键所在。教师善于利用多种方法、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个“支点”,得到的将不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结局,学生将会把利用这一个个“支点”旋转出一个绚丽的大舞台!<教研工作>佚名老师作品《年月日》教学反思。 高塍小学老师周蕴艳教师:第一册《秋姑娘的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让孩子在读中感受秋姑娘对朋友细腻真切的关爱,在反复诵读中让学生与秋姑娘美好的心灵交汇,从而滋养孩子们关爱世间万事万物的善良心灵。 2、学习课文中要求掌握9个一类字,2个基本笔画和5个二类字 教学重点:认识本课生字。 教学难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 营造氛围, 激趣导入 1、 导入,多媒体显示图画 过去,没有电话的时候,人们要跟远方的人说什么话,就常常要写信。(板书:信,读准字音) 2、现在,虽然电话、电脑已经普及,人们还是经常写信。小朋友,见过谁写信或者看过谁寄来的信? 3、今天我们就来读一封特别有趣的信,它是谁写的呢? 板书:秋姑娘 “小朋友,你喜欢秋姑娘吗?瞧,她来了,快和她打个招呼吧!”?只要你们认真听讲,积极发言,秋姑娘一定会给你写信的。 那么现在就让我们来学《秋姑娘的信》这篇课文。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要说的?(生答) 4、学习生字“秋” 5、学习课文第六小节,总领全文 (1)、这棵枫树怎么样?它怎么了?(媒体显示枫叶飘落,直至枫叶全无) (2)、出示: 咦,树上的枫叶都到哪儿去了? 指读,齐读。(读好“咦”,读出疑问的语气) (3)、美丽的枫叶究竟都到哪儿去了?请小朋友轻轻地把课本打开,把书拿好,请你大声地读读课文,等你读完课文就明白了。 (4)、学生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二、感知课文,了解大意 1、枫叶都到哪儿去了?(多媒体“秋姑娘撒枫叶”图)(出示文字) 秋姑娘摘下片片枫叶,给她的好朋友们写信。 2、引读:秋姑娘摘下—— 3、指导读:片片。(读出枫叶的多、以及高兴的语气)指名读,齐读。 4、秋姑娘可真关心她的朋友啊!她用枫叶给哪些好朋友写了信呢?引导用下面的句式说话: “秋姑娘给 、 、 、 写了信。” (媒体出示相关内容)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