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的循环变化,周而复始,永无止境。人们也从中得到许多启示,把这些规律应用到我们的生活中。比如说红绿灯就是循环变化的,有了它才使我们的交通更井然有序。只要同学们平时注意观察,你还会发现生活中有更多有趣的数学问题。 5、深化练习 (1)接下来,老师要来考考大家了,敢不敢接受挑战?(敢) (2)同学们可真棒!那上课前老师让大家猜的2006停在哪个手指上,现在你能解决了吗?谁来说说看?(2006÷8=250……6,所以应该停在无名指上。) (3)最后,老师要请大家用今天学到的知识,自己设计一个规律,运用到图案的设计或游戏中。 (评析:学生探索完这些简单周期现象的规律后,在优美的旋律中,我们回忆着日出日落的昼夜交替,寒来暑往的季节更迭,深切体会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最后利用课前导入的游戏,既首尾呼应,又巧妙地把学习延伸到课后。) <<工作动态分析>>许敏芳 谢林庚老师东域小学教师的文章《探索周期现象中的规律》课堂实录与评析。 许志宏老师小学教师:《剪枝的学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苏教版第六册26课《剪枝的学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丁山小学 詹秀婷[设计理念]1、教学面向全体学生,鼓励学生有表达的自信,有积极讨论的热情,能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2、在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中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发展语文能力。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理解“满怀好奇、疑惑、疯长”的意思。3、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了解剪枝是为了得到更多更大的的桃子,懂得“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 [教学重点]通过对带有“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这四个词语的句子的理解,体会作者的心理变化。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课文,理解“剪枝的学问”的真正意义。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1、昨天我们已经学习了第26课,(引读)剪枝的学问,通过昨天的学习同学们把课文读通读熟了。2、复习词语3、那剪枝的学问到底有怎样的学问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二、学习课文 (一)自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找出带有“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这四个词语的句子读一读,并划出来,体会“我”的心理变化。(二)学生交流 谁找到带有“满怀好奇”的句子?指名读。(板书:满怀好奇)(1)“满怀好奇”是什么意思?(2)那作者好奇什么呢?A、王大伯和几位叔叔为什么在剪枝?B、为什么说王大伯的桃子总是那么大,那么甜?过渡:作者好奇之后,又有什么表现?(板书:一脸疑惑)1、指名读带有“一脸疑惑”的句子。(1)“疑惑”是什么意思?(2)作者“疑惑”什么?(3)出示句子:我着急地问:“王大伯,您怎么啦?干吗要把这些好好的枝条剪掉呢?”A、作者此时的心情怎样?(着急)B、谁能读出作者着急的心情?(指名朗读,男女生读) 3、看“我”一脸疑惑的样子,王大伯是怎样向“我”解释的?出示句子“你别看这根枝条长得粗壮,其实它只吸收营养,不结果实。这种枝条不剪掉,到了春天就会疯长起来,把许多的养分夺走。”(1)“疯长”是什么意思?(光长枝条,不开花结果)(2)“这种枝条”指的是什么枝条?(3)王大伯为什么要剪掉它?4、听了王大伯的解释,“我”(板书:将信将疑)指名读带有“将信将疑”的句子。(1)“将信将疑”是什么意思?(2)作者相信什么?(王大伯这样做肯定是对的)那从哪里可以看出作者相信他?A、因为王大伯是远近闻名的种桃能手B、他充满信心地说:“来年就靠它们结桃子啰!”[出示:他充满信心地说:“来年就靠它们结桃子啰!”朗读指导,读出充满信心的气势,比一比谁最有信心](3)不相信什么?(剪去这些枝条,来年真的能结出又多又大的桃子吗?)[出示:我将信将疑:剪去这些枝条,来年真的能结出又多又大的桃子吗?朗读指导,男女生读,齐读]5、减少的是枝条,那么来年桃子真的会增加吗?(板书:减少——枝条增加——产量?)6、那么产量增加了吗?从哪里看出来?(1) 一棵棵树上结满了桃子……(2) 春天到了,桃园里的桃花很多……浓郁的花香……7、所以作者心里是(板书:又惊又喜),指名读带有“又惊又喜”的句子。 (1)作者惊的是什么?(王大伯的话变成了现实)喜的是什么?(桃园丰收了)(2)出示:啊,只见一棵棵桃树上挂满了桃子。桃子成熟了,一个个光鲜红润,仿佛胖娃娃的脸蛋。我又惊又喜,不禁想起王大伯去年剪枝时说的那番话,还真有道理呢!A、指导朗读,读出惊喜的感觉。(小组比赛,齐读)B、作者此时已经明白王大伯剪枝的原因,你们明白了吗?“剪枝的学问”指的是什么?(“减少”是为了“增加”。)(板书:去掉?)三、延伸拓展1、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不少这样的例子。有同学的兴趣和广泛,所以每天晚上都安排了学习的内容。一个月下来,他觉得很累,什么都没有学到。最后他选择了自己最喜欢的画画,几个月下来,进步很大。请同学们回去收集有关“减少”是为了“增加”道理的例子,交流交流。2、读了课文,听了王大伯的话,你有什么感受?想说的,想做的都可以谈,谁来说?(“减少”是为了“增加”,生活处处有学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