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全日制学校) 开学到现在已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对照学期初我们制定的课堂教学改进计划,我们很有必要对自己前一个多月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一次总结与反思,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改进计划实施情况作一次总结与反思。抬头看路,有利于看清方向,回头看路,更有利于看清方向。 一、反思教学常规所谓教学常规,当然包括教的常规与学的常规,教的常规有赖于我们教师自身的修正与坚持,学的常规有赖于教师引导学生形成,督促学生落实与坚持。 1、课前的准备充分了吗?对于教学的常规,我想我们从以下的三个时间段来反思自己的工作:课前的备课,课前的15分钟,课前的5分钟。课前的备课:我认真写出教案了吗?我做出适合我自己、适合本节课的教学、适合我任教班级学生的课件了吗?……。现在学校提倡也要求必须进行集体备课,但集体备课并不意味着轮流备课,并不意味着不是中心发言人的教师就不用写教案了。因为每个人都有自身的教学习惯,有自身的教学风格,别人的课件或教案只能代表他个人的教学,只能完成他所任教班级的教学任务而已,而对于你来说,对于你所教的班级来说,也许你应该与必须对课件与教案进行改进。因此,我认为,集体备课的作用应是交流教育教学经验、交流课程处理的方法等,而不能代替个人的备课,否则我们也有没有自己的教学风格了。课前的15分钟:我对我所写的教案、我所做的课件能非常熟悉了吗?课前的备课需不需要再做修改呢?我上课所需的教具准备好了吗?……。往往课前的15分钟时间里是我们教师所不太重视的,原因在于前面我们的课件都做好了,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也都设计好了,因此对自身的教学设计非常的自信,这是一件好事,但同时也是一件阻碍我们改进课堂教学的坏事。一方面,我们虽然备好了课,但也许是我们前一天或前几天所做的准备,那么到上课时我们也许已经对自己的课前设计生疏了。另一方面,当我们在课前15分钟再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设计时,往往都会有一种“温故而知新”的发现,往往会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有所感悟,那么此时我们可以大胆的对自己的教学设计作适当的改动,这样课堂教学效果也许会比先前的设计更好,也对我们自身的专业成长更有促进。课前的5分钟:我到教室门口的吗?我指导学生做好上课的准备了吗?我准备好我上课所需的课件了吗?我带上我上课所需要的教学用具了吗?……。这些教学常规的落实关键在于检查,没有检查的工作是很难有效果的,当我们检查到学生已经能形成一种习惯,变成了自觉的行为,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也就更高了。另一方面,课前的5分钟时间里,我们也可以反思刚上完的课的教学得失,那么我们可以临时改进,以使在另一个班的教学里取得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2、课堂教学常规落实到位了吗?对于课堂教学常规,事实上从我们老师的课堂教学改进计划中已经反映出存在着不少需要改进的要素,因而我们是不是应该把我们的课堂教学改进计划当成自己课堂教学的常规来要求了呢?如果可以的话,那么我们应该反思,在每天的课堂我都落实得怎样了?取得什么样的进步或成果了?还有那些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呢?等等。我想,如果我们能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经常反思、总结,那么我们会找到方法解决课堂教学常规的落实问题的。 二、反思师生关系和谐师生关系是促进教与学达到共生共长的基础。那么,我们每天可以反思:今天我表扬学生了吗?都表扬那些学生了?表扬的方法、方式如何?相应地,今天我批评学生了吗?我批评的方法方式怎样?在课堂上我今天发脾气了吗?我除发火之外再也没其它方法可以能更好的解决了吗?今天我解决师生的矛盾方法是怎样的?……。 从开学我所走进的课堂来看,有些老师对表扬学生的词语非常吝啬,甚至于课堂上从来都没有表扬过学生,这我认为不太妥当。其实我们都很清楚,学生如果喜欢你就学你这科,如果不喜欢你他们就不学你这科。怎么样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需要我们自己想出一些点子,这些点子应该是动态的,应该随着对象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时间的迁移而改变,因为今天所用的点子明天也许就不灵了。 三、反思教学效果 所有的教学活动是否有效最终在教学效果是否得到提高得到体现。 1、我任教班学生成绩在年级中的排名进步了吗? 2、我任教班成绩与年级平均成绩的差距拉近了吗? 3、我们本学科的成绩进步了吗? 4、我们的学生学习进步了吗?我们只有天天想着课堂教学效果,时时想着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成绩与能力,我们才会用心去追求与创造好的课堂、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才会想着自己应该要学习、要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否则,我们往往是好了伤疤忘了痛,考完试发现所教班级学生成绩不好时才知道心急,在开完质量分析会后却也没作多大的改进。有一种现象我们平时非常常见,在每次考试完后很多学生都急着想知道自己的成绩,都要求老师给自己高分,其中也包含了相当多平时读书不太认真或根本就不认真的同学。我们老师往往都是这样教育他们的,你自己平时不努力怎么能取得好的成绩呢,今后知道要认真读书了吧。而这些学生听完后我相信他们的心中多少都会有一点点触动,但这点触动因为我们教师后期的跟踪落实不到位、不及时,下次时考试时这些学生的成绩仍是没多大改变,甚至会更差了。其实,把这种现象用到我们老师的身上,我们会发现它也是比较适合的。 四、反思自身的专业成长我们都很清楚,教师在教育他人的过程中不断认识自己、教育自己、实现自己。教师育人和教师育己是同一件事情的两种不同表达方式,共同体现在教师的职业生命活动当中。因而,一个月了,我们有必要做反思,我自身的专业发展了吗?这对我们青年教师尤其重要。 1、 我的教育教学理论学习了多少? 2、 我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改进计划非常熟悉了吗?我在日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落实的程度如何了? 3、 自身的教学反思做得怎样了?落实得怎样了? 4、 自己从其他老师身上学到了些什么?适合自己吗? 5、 我动手写一点东西了吗?之所以提出这些问题,是因为我们非常高兴的是本学期很多老师的课堂都已经在发生改变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我想我们的课堂仍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我们课堂的效率仍大有潜力可挖。在前段时间参与青年教师的教学大比武活动里,我非常心急的是很多青年老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改进计划的内容都已经忘了,对教学大比武的要求也没有很好的落实,上完课后也没有认真的做好反思。我不知道,开学到现在我们老师的读书任务完成得如何。我想,如果我们每天都学一点、反思一点、落实一点、改进一点,那么我们的课堂将会更好。“只有实践后善于用理论去归纳总结,才会有飞跃的提高。”这是华为致新员工书中的一句话,我想应对我们很大的启发,提出共勉。【教育资料】作者。 佚名:《十几减几的练习课》教学实践的反思。 与“十几减几”一节内容相应的练习,教材安排了“做一做”两道、“练习三”13道习题。从习题的编写形式和特点来看,编者的意图相当明显。“做一做”第1题6道小题分成三组,每组上下两题是加减配合,突出“想加算减”的思路;第2题在第1题的基础上,用填□的形式,提高“想加算减”的思维水平。“练习三”第1题用图形的形式来暗示“想加算减”的思考过程,使学生进一步把握“一道加法解决两道减法”的思路;第2题第1小题意图同上,只不过在形式上变换一下,第2小题则有所拓展,在一个部分量未知的情况下做减,有拓宽思维空间的功能。但从总体而言,教材练习设计突出“想加算减”的思路,把“想加算减”作为一种基本算法加以训练(与之相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也十分强调),在此基础上兼顾其他方法。 问题是“十几减几”的基本算法仅仅是“想加算减”一种吗?事实上,只要学生能够理解的、能够比较快解决问题的、对后续学习有重要影响的方法就可以看作基本算法。从这个意义上看,对于“20以内进位加法”比较熟练的学生来说,“想加算减”是一种基本方法;而对于那些“20以内进位加法”不够熟练的,有些甚至不会算的学生来说,他们能够理解的算法或比较熟练运用的算法可能是“破十减”和“连续减”,此时,“破十减”或“连续减”就成了这部分学生的基本算法。因此,我们认为,教材只把“想加算减”作为一种基本方法来训练的理由是不充分的,有待商榷的。 对教学实践的反思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在设计本节内容时,对教材内容作了比较大的改动。从实际的教学情况来看,我们认为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得比较成功,也取得了一定 效果。 1. 丰富 主题情境的内涵。 从教学实践来看,“猴子爬树摘桃”的情景比教材“小猫观金鱼图”更具开放性,学习素材更为丰富,使问题呈现具有了现实意义。13只猴子在一起玩,一些猴子爬上了树,有些能够看到,有些钻入了树丛看不见 现在地面上还剩下6只猴子。那么“树上到底爬上了几只猴子”呢?问题的呈现显得比较自然,也是[1] [2] [3] [4] [5] [6]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