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典型引路 指导选材。 现在的学生一提到写作文就觉得头疼,说没有东西可以写。有这样一句话:“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我觉得学生写作文也是一样的,不是没有素材可以写而是缺少发现素材的眼睛。指导学生选材是作文教学中始终不能放松的重要工作,做好这项工作,培养学生的选材能力,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有很大的好处。 记得一次习作要求学生写一篇作文,是半命题作文《第一次》作文的目的是让学生在选材上下动脑筋,我先让学生将题目补全,比比看谁题目补充得完整,实际上补充题目的过程就是一次选材的过程,几分钟后,我一检查,发现全班大部分学生题目是《第一次做饭》《第一次洗衣服》只有一个学生补充是《第一次放炮》。 为什么大部分学生选材范围这样狭窄呢?原因是以前练写过干家务,这时学生可以不动脑筋照原来的写,另一个原因是一些作文书上有这样相同题目的例文,可以照抄,我觉得这时应该引导学生拓宽视野,找出他们亲身经历的有趣的第一次,这样的作文才有意义,于是就抓住《第一次放炮》典型例子,表扬那位同学,肯动脑筋,题材新颖,有趣,还让他向全班同学介绍是怎样想到这样的题材的,全班同学兴趣盎然,认真倾听。这位同学说:我在选材时想了想,选做饭,洗衣服好写是好写,但是没有新意,因此我反复思考一件往事浮现在我眼前,有一次过年的时候,我向爸爸要了一个炮,把它放在地上,小心翼翼地去点炮捻,好不容易点着了,还没来得急躲远点咚的一声响,炮竹差点蹦到我,吓得我直打哆嗦,这第一次放炮给我留不深刻的印象,所以选这个题材。 这位同学的一席话,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这时我又稍加点拨,让每个人再选一个题材,看谁的材料比《第一次放炮》还要好,过了一会儿,再检查我就发现不少充满新鲜气息的材料如《第一次住院》《第一次去银行取钱》《第一次被老师表扬》《第一次放风筝》等等。 生活中有很多素材值得学生去写,可是有些学生却缺少发现的眼睛,这就需要我们老师适当引导,教会学生选材。 <教研工作>佚名老师作品典型引路 指导选材。 佚名:循生而教,课堂生成精彩---从《雷雨》教学看课堂活力的生成。 这个学期,我上了三次公开课,其中最精彩的一节是视导推荐课《雷雨》。课前,我潜心钻研新课标,养成正确的教学理念,真正做到了: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设计了简单的教学环节,给了充分的空间让学习展示自己的学习过程,从而使课堂迸发出令人振奋的活力。下面的几个环节对其中的精彩可见一斑。
一、 联系身边的环境导入新课
在原来的教学设计上,我是联系单元教学的主题来设定,但是上课的时候,刚好外面下着小雨,于是我就联系身边的环境,设计了生动富有儿童化的语言导入:从早上到现在,外面一直下着一场怎样的的雨?(学生回答)是呀,在雨家族里,有斯文的毛毛细雨,还有威猛的雨,就是我们今天课堂上要学的——齐读课题《雷雨》。这样的设计很有新意,而且跟环境紧密联系,学习的兴趣一下子吸引来了。
二、 板书设计为学生的发展营造最大的空间。
板书的设计是我这堂课一大创意和精彩。根据清晰明了的段落,和单元导读里说的:大自然是一本读不完的“书”。我设计了一本“书”,里面有三页“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老师只设计了小部分插图,留大很大的空间让学生来填写这本“书”。然后学生在读完课文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把“书”填好,学生的聪明才智在宽松的环境下被激发出来了,在最后一个环节里,学生发现雷雨后有一种现象是蝉叫了,而老师只在第一页雷雨前有一只“闭口的蝉”,怎么办呢?学生纷纷举手说有办法,一个学生上了台,把前面那只蝉取出来,然后贴在“雷雨后”的页面上,然后在旁边画上“吱吱”两个字。这样,蝉变活了。学生在贴彩虹时,别的学生着急地说:“不能把彩虹跟太阳贴在一起,因为……”学生种种精彩的表现完全出乎老师的意料之外,这就是循生而教带来的活力和惊喜。
三、“蜘蛛”一词的书写指导。
我一直把“ 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不能单纯的朗读感悟,必须体现写字认字这个难点”这个指导思想牢记在心,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巧妙穿插写字而不显得唐突呢?我还是在临上课前的一节课想到一个办法(因为是第三节课上,很多点子都是在前两堂课时想到的):在引导学生领悟朗读完重要句子“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后,我出示一个空出“蜘蛛”两个字的句子,然后故作惊讶地问学生:“蜘蛛逃到哪里去了?蜘蛛逃到课本去了,我们赶快把它捉回来。”然后把预先准备好的三张田字格交给学生去写,其他学生都在书本写。我叫的这三个学生也是有目的的:我叫的三个学生都是平时书写不大好看,但是都在进步着的学生。最后把他们三个的“蜘蛛”放到投影幕上,让大家评,然后选出最好的放回到句子中去学习。其实在此之前已经给了两次机会学生写字,一次是让学生说笔画,我来写;第二次是我故意漏写“压”字,让学生写,这个字我叫的是比较好的学生,当她写完后,下面的学生都说她写得比老师好看,我是承认的。
四、化“意外”为我用。
这节课我只准备了一个课件“雷雨中”的音效。那是非常震撼的效果,我一直以为这将是最精彩的部分。谁知道上课前电脑没事,轮到要用的时候电脑不行了,怎么办?我只能“骗”学生说:“这场雨太大了,把课件挡住来不了,让我们一起用我们的朗读把这场雷雨唤来吧!”课件无法用,间接给了学生朗读的时间,我插多了一个“背书”的内容。然后让学生用平时积累的有关雷雨的词语来填充这一页(因为怕时间不够,没有把词语填出来,显得这是一页空页,但这空页后来我的设想是让学生继续观察身边的雷雨,写身边的雷雨,然后来填空这一页。)

<教研工作>佚名老师作品循生而教,课堂生成精彩---从《雷雨》教学看课堂活力的生成。 蒋红君老师高塍小学教师:四年级科学教案设计《小车的运动》。一、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2、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收集证据。3、能够通过测量收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支持证据。科学知识:1、知道一辆载重汽车行驶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2、知道“控制变量”是一种收集证据的重要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反复实验获取可靠测试结果的重要性。2、意识到科学方法在解决日常工作、生活问题中所起的作用。二、教学重点、难点:知道一辆载重汽车行使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三、教学准备:秒表、小车、尺子、垫圈、细线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物体的运动方式,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物体有哪几种运动方式?你能不能将你所知道的运动方式向同学们展示一下。(同学们将自带的学具上台表演)2、 师启动教室的吊扇,一个快,一个慢。提问:吊扇的运动属于什么运动?是什么原因导致一个转得快、一个转得慢?3、 师拿出两辆小汽车在讲台上运动让学生判断小车的运动属于什么运动?(学生说出:小车的运动属于旋转运动和直线运动的结合)4、刚才同学们发现一辆小汽车运动得快,一辆小汽车运动得慢,你们能不能找一找其中的原因?(二)揭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小车的运动,并板书:4、小车的运动1、 同学们,刚才我们发现一辆汽车运动得快,另一辆汽车运动得慢,凭我们的眼睛就能看出来。平时马路上行使的汽车,你能判断他们行驶得快慢吗?2、 同学们,请回忆一下,我们学校举行运动会的时候,田赛的规则是什么?(同学们回答:应该定一个起点和终点,用秒表测试起点到终点的时间) (教师将已准备好的实验器材发给学生)3、 小车运动的快慢与什么有关呢?(让学生对各种问题作出各种假设,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自己的假设设计实验)(三)开展验证性实验研究 设计实验方案1、 问题:小车运动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2、假设:与拉力大小有关。拉力越大,走得越快;拉力越小,走得越慢。保持不变的是: 需要改变的是3、实验设计与记录: 拉力 (垫圈数) 实验结果(厘米) 最后结果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4、结论: 要求实验做三次以上,取平均值注意:(1)在设计方案时教师要提醒学生控制实验的变量。比如:在研究“小车运动的快慢与拉力大小有关”实验中,保持不变的条件有:小车的重量、距离。需要改变的条件是拉力的大小(即第一次2个垫圈,第二次5个垫圈…….)(2)在小车实验中,表面越光滑小车走得越快,但实际生活中路面太光滑反而会打滑。课上规定学生不可以改变桌面的光滑度。在规定时间内测定小车行驶多长的距离,从而得出小车的快慢与拉力大小的关系。5、卡通人提出:“小车运动的快慢与轮子的多少有没有关系?”让学生做一做这个实验并进行验证。(结果当然没有关系)五、本课小结:本节课我们用小车做实验验证了小车运动的快慢与拉力的大小关系,拉力越大,走得越快。拉力越小,走得越慢。六、作业把你的实验设计与结果写在活动记录上书后p74 1、2 两题七、板书设计: 4、小车的运动小车运动的快慢与拉力的大小有关。拉力越大,走得越快。拉力越小,走得越慢。 <<工作动态分析>>蒋红君老师高塍小学教师的文章四年级科学教案设计《小车的运动》。 潘铸峰老师范道小学教师:看乒乓球赛,说说你我感受。1、教材选择: 我国的乒乓球在世界上是群众基础最广泛,技战术水平最高的国家。有“国球”之称。乒乓球在我校也是一个传统特色项目。有着非常好的乒乓环境和群众基础。让每一位学生能看懂比赛,领略乒乓球运动的魅力,并从中感悟到体育精神,这也是我校体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目标,对我校办好、办实乒乓球传统项目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学生分析: 二(1)班是我校体育科研实验班。该班乒乓球队员较多,喜欢乒乓球的学生也较普遍,这对上好这堂课提供了较好的教学环境。二(1)班学生在具有一般儿童的心理、生理特征外,还具有活动能力较强,自我表现意识强,思维敏捷,语言表达能力较好,有一定的观察能力,有较强的好奇心。这也为本课提供了较好的实验环境。 针对以上特点,我是这样来设计本课的。 一、本课教学目标: 1、初步看得懂乒乓球比赛。了解乒乓球比赛最基本规则。 2、通过看比赛,体验到“国球”带给国人的自豪感。 3、感受到乒乓球的紧张与刺激,初步领略到一点体育精神——顽强拼搏,不轻易服输。 二、本课教学重点:能初步看懂乒乓球比赛。 三、教学难点:从比赛中,感受到心理的刺激。如紧张、激动、兴奋等。 四、本课所含教学理念:突出“以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教学过程: (1)谜语导入,激趣生奇 通过课前了解,我知道二(1)班学生对猜谜有较浓厚的兴趣。所以一上课我通过乒乓球谜语:“一个白娃娃,二人跟它耍。跑到谁跟前,照头打一下”来导入本课,并通过谜语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带“?”看赛,初解规则。 为了二年级的学生能专心而投入地看比赛。也为了让学生看比赛更有针对性。我先让学生看学习卡,然后要求每组看完比赛后通过讨论后填好学习卡。这样,学生为了解惑,也为了表现自己的能力,自然会投入的看比赛。在填写学习卡的过程中,学生也许还会遇到问题,这时,我就让他们提出来,通过全班讨论解答,实在解答不出的,我便通过反复看结合讲解去克服困难。解决学生的疑惑。也许,学生提的问题,我无法解答时,我便诚恳说:“我也不懂,让老师下课查资料后,再给你一个满意的答案。” (3)赛后简评,共享胜利 为了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五星红旗缓缓升起时,庄严的国歌奏起时,运动员当时心情,也为了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我采用问题串结合录像播放的方法来达到教学目标。我的问题串是:这场球是谁赢的?胜利后的张怡宁做了什么?这说明张怡宁当时的心情如何?现场的中国球迷表现是怎样的?说明他们当时的心情如何?当五星红旗缓缓升起,国歌庄严奏起时,张怡宁脸上的表情如何?你看了这段录象后,心情怎样?说说为什么?看完整个比赛后,你最想对张怡宁姐姐说些什么?通过这一串的问题引导,同时也结合我当时看球的心情,一步步引导学生去感受运动员的心情,体验观众的心情。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真切感受,我要求学生先在组内说,然后派代表交流说。让学生在互相叙说交流中去理解运动员的感受及观众的感受,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4)看男单决赛,品乒乓精神 对二年级的学生,用空洞的说教让学生去体味乒乓精神,这显然是毫无效果的。为了让他们能体会到这精神,我采用了边看边问,边议,边评的方法进行教学。当王皓1:3落后时,我让他们猜这局球王皓会赢吗?让他们产生一种悬疑,激起他们看球欲望。当王皓打赢这局球时,我让他们猜下一局结果,就这样,我一边问一边让他们看,从中让他们的心随着比赛而跳动,起伏。当王皓输掉了这场比赛后,我使用一串问题:王皓输球的情绪怎样?此时你的心情怎样?此时,你最想对王皓说什么?然后让他们在组内议论交流。同时,结合我当时看球的感受和对这场球的评价,在《真心英雄》的乐曲中点名主题:对王皓顽强拚搏,不轻易放弃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但在比赛中求稳怕输,不敢搏杀要批评。从中,我们应该明白,比赛总会有输赢的,但不管输赢,你努力了、尽力了,你就是英雄。 (5)布置作业,拓展本课。 在课的最后,我继续采用小组交流的方法,让学生围绕这场比赛。用“王皓哥哥我想对你说”……这主题,让学生进一步正确对待输赢。在课后作业中,我布置了二道作业:(1)课后为其他同学做乒乓球裁判。(2)全班讨论后,给王皓哥哥写封信。通过这种作业一是来巩固所学知识,二是让课得到一定的拓展。 本课教学特色: (1)充分运用录像这一电教手段进行教学。 (2)小群体的教学模式贯穿于课的始终。 (3)师生互动,学生自主交流,讨论得到充分体验。 (4)运用问题串和学习卡结合的方法解决教学重点难点。 (5)注重课的知识的拓展与延伸。 以上是我说课的内容,说和做毕竟是有差距的,我只希望我的说能给我们的体育课提供一点借鉴与启迪。诚如是,那将是我是大的快慰。 附:学习卡 1、每一轮发球可以发几个? A、1个 B、2个 C、3个 D、赢得连续发 2、每一局打到几分判获胜? A、9分 B、11分 C、21分 D、15分 3、这场比赛,采用的是几局几胜制? A、三局二胜制 B、五局三胜制 C、七局五胜制 4、张怡宁发球时,擦网,对方把球接过网,张怡宁没接到这球时,该球怎么判? A、判张怡宁输 B、判对方输 C、判张怡宁重新发球比赛 D、小判对方发球比赛 <<工作动态分析>>潘铸峰老师范道小学教师的文章看乒乓球赛,说说你我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