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亚娟老师东域小学教师:"激活”教材。“激活”教材,让数学服务于生活 --------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问题教学设计与反思 宜兴市东域小学陈亚娟 谢林庚 教学内容: 苏教版第九册数学第63-64页的例1、例2和课后的“练一练”,练习十一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通过不遗漏、不重复的列举找出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2、使学生在对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过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3、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教学重点: 能对信息进行分析,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能有条理的一一列举,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表格。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以前学习过哪些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画图、列表。想不想学习解决问题的更多策略? 提问:你们注意到十字路口的交通信号灯是怎样有序排列的? 板书:红、黄、绿。 刚才同学们将信号灯一个一个列举了出来,称为一一列举(板书:一一列举),其实啊,“一一列举”也是我们解决数学问题时经常要用到的一种策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 反思: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此处以学生熟悉的红绿灯问题作为导入,唤起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极大兴趣,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它不再是遥远的,它不再是枯燥的,而是无比有趣的,而且是可以操作的。所以,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数学贴近生活;要尽量地去创设一些生活情境,从中引出数学问题,并以此让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 二、新课教学 (一)教学例1 1、情景创设,呈现问题。 最近学校正在搞绿化建设,你想做个小设计员吗?在学校操场的东边有一块空地,我想请你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的花圃,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怎样围面积最大?(课件出示:例1) 反思:策略的形成首先源于什么样的数学问题,而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又影响着什么样的解决策略。教材中原本设计的问题是“王大叔用18根一米长的栅栏围一个长方形羊圈,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我将它改为“你愿意做小设计员吗?请你用18根一米长的栅栏围一个长方形花圃,有几种不同的围法?怎样围面积最大?”一来更联系实际生活,花圃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二来这样设计更具有开放性。 从条件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周长是18米) 你是怎么知道的? 周长是18米,那么说明长和宽的和是多少?(长+宽=9米) (课件出示:友情提醒:花圃的长和宽长度之和为9米。) 那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用你自己的方法试试看。 2、学生尝试操作(摆小棒,画图,列表) 交流:操作(电脑有条理地出示不同的围法) 3、(摆小棒)你们通过操作找到了这么多种不同的摆法,还有不同的方法吗?(电脑出示表格) 长+宽=9米 提问:长方形的长+宽=9米,如果长是8米,宽是多少米?(1米)长是7米呢? 你能把符合要求的长和宽一一列举出来,并找出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吗? 追问:通过一一列举,你发现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这个答案与前面同学操作的得到的结论一致吗? 4、比较,优化策略 刚才我们通过摆小棒和用表格列举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比较一下这两种方法,你认为哪一种更简便些?(表格列举) 5、你觉得在列举的过程中应注意什么?(板书:有条理) 师小结:有条理地一一列举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策略。 5、怎样围才能使围成的长方形的面积最大?(电脑出示问题) 仔细观察表格,比较它们的长、宽和面积,你有什么发现? 反思:此设计从摆小棒到填表列举,形象思维少了,推理性更强了,激发并利用学生的优化愿望,既使两次列举衔接起来,又体现后者比前者优化。最后利用表格里的数据,“有什么发现”又给了学生很宽的话题,给了学生独立思考、发现数学规律的机会。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思路放得开。我觉得此处设计较为成功,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能被激活。 (二)教学例2 1、花圃围好后如果在里面种上花草,校园环境岂不更美。有三种花苗可供选择:(课件出示图片:兰花、蝴蝶花、月季花) 最少买1种花苗,最多买3种花苗。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购花方案? (电脑出示例题) 反思:例2原本呈现的是学生购买图书问题,我改为购花问题,一来更联系实际生活,二来为了更好体现知识的衔接性,这样激活了生活中一切有利于数学教育的资源,增强数学的应用性与挑战性。 “最少买1种花苗,最多买3种花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可以买1种,也可以买2种,也可以买3种。) 2、你打算用什么策略解决这个问题?(一一列举) 列举时,可以先考虑购买几种的情况?再考虑?请同学们结合电脑老师的提示,在小组里交流。(电脑出示) 3、学生小组讨论后,进一步追问: (1)如果只买1种,有几种不同的买法?能具体说说是哪3种买法吗? (2)如果买2种,有多少种不同的买法?你是怎想的? (3)如果买3种呢? (4)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买法? 4、刚才我们是用叙述的方法来一一列举,还可以用列表的方法来一一列举。 5、(电脑出示空白表格) 购花方案 只买1种 买2种 买3种 兰 花 蝴蝶花 月季花
你会在表中画“√”表示各种具体的购花方案吗?试一试(学生尝试) 集体交流 5、比较一下这两种列举的方法,你更喜欢哪一种?(列表) 6、教师小结:通过列表可以将一一列举的结果展示的一目了然,我们一眼能看出是否有重复有遗漏,这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整理方法。 反思:教学时着重抓了三个环节。第一、帮助学生准确的理解题意。第二、指导学生有条理地分别考虑只买1种、2种、3种各有几种具体的购买方法。第三,通过列表画“√”的方法展现学生“一一列举”的思考过程。在实际授课时老师过高估计了学生的能力,先出示了表格,再用文字列举,导致部分学生不懂表格含义,填写表格错误较多。为了更好解决问题,还应按原设计思路进行,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选用适合自己的策略解决问题。 7、引导学生反思:联系刚才的填表过程,你认为要得到全部答案,列举时要注意什么? 指出:要得到全部答案,列举时要有条理,这样才能“既不重复,也不遗漏。”(板书:不重复不遗漏) 三、应用巩固。 1、现在我们学到了什么新本领?这是我们书本第64-65的相关内容,请看书再温习相关内容,在书上作相应的填写。 能用学到的本领解决实际问题吗?翻书到65页看练一练,自读题目,问“这里的10、8、6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请在草稿本上列举出所有可能的答案。 2、下面我们继续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1)中山桥是1路和2路公共汽车的起始站。1路车早上6时20分开始发车,以后每隔10分钟发一辆车。2路车早上6时40分开始发车,以后每隔15分钟发一辆车。这两路车几时几分第二次同时发车?(电脑出示) 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找?(排一排,比一比) (2)有一种音乐钟,每隔一段相等的时间就发出铃声。已经知道上午9:00、9:40、10:20和11:00发出铃声,那么下面哪些时刻也会发出铃声? 13:00 14:40 15:40 16:00 观察:发出铃声的时间有什么规律? 思考一下,你打算用什么策略解决这个问题?动笔写一写。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指名交流。询问间隔40分钟是怎么知道的? 反思:认知心理学和建构主义认为:当学生的学习材料是学生熟悉和感兴趣时,他会主动与他接近,并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方法对其进行再创造。这两题学生通过列举和比较找到了问题的答案,突出了解决问题的主要策略,体现了问题解决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使小学数学教育真正地回归到儿童的生活中,使数学变得充满活力,使数学知识真正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从而激活了生活中一切有利于数学教育的资源,增强数学的应用性与挑战性。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一种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一列举”,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随着你们知识的增长,将来一定会发现更多、更妙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思考题:用48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长方形,有多少种不同的拼法?它们的周长各是多少?从中你有什么发现?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 有条理 一一列举 不重复 不遗漏 <<工作动态分析>>陈亚娟老师东域小学教师的文章"激活”教材。 蒋红君老师高塍小学教师:四年级科学教案设计《小车的运动》。一、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2、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收集证据。3、能够通过测量收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支持证据。科学知识:1、知道一辆载重汽车行驶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2、知道“控制变量”是一种收集证据的重要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反复实验获取可靠测试结果的重要性。2、意识到科学方法在解决日常工作、生活问题中所起的作用。二、教学重点、难点:知道一辆载重汽车行使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三、教学准备:秒表、小车、尺子、垫圈、细线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物体的运动方式,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物体有哪几种运动方式?你能不能将你所知道的运动方式向同学们展示一下。(同学们将自带的学具上台表演)2、 师启动教室的吊扇,一个快,一个慢。提问:吊扇的运动属于什么运动?是什么原因导致一个转得快、一个转得慢?3、 师拿出两辆小汽车在讲台上运动让学生判断小车的运动属于什么运动?(学生说出:小车的运动属于旋转运动和直线运动的结合)4、刚才同学们发现一辆小汽车运动得快,一辆小汽车运动得慢,你们能不能找一找其中的原因?(二)揭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小车的运动,并板书:4、小车的运动1、 同学们,刚才我们发现一辆汽车运动得快,另一辆汽车运动得慢,凭我们的眼睛就能看出来。平时马路上行使的汽车,你能判断他们行驶得快慢吗?2、 同学们,请回忆一下,我们学校举行运动会的时候,田赛的规则是什么?(同学们回答:应该定一个起点和终点,用秒表测试起点到终点的时间) (教师将已准备好的实验器材发给学生)3、 小车运动的快慢与什么有关呢?(让学生对各种问题作出各种假设,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自己的假设设计实验)(三)开展验证性实验研究 设计实验方案1、 问题:小车运动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2、假设:与拉力大小有关。拉力越大,走得越快;拉力越小,走得越慢。保持不变的是: 需要改变的是3、实验设计与记录: 拉力 (垫圈数) 实验结果(厘米) 最后结果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4、结论: 要求实验做三次以上,取平均值注意:(1)在设计方案时教师要提醒学生控制实验的变量。比如:在研究“小车运动的快慢与拉力大小有关”实验中,保持不变的条件有:小车的重量、距离。需要改变的条件是拉力的大小(即第一次2个垫圈,第二次5个垫圈…….)(2)在小车实验中,表面越光滑小车走得越快,但实际生活中路面太光滑反而会打滑。课上规定学生不可以改变桌面的光滑度。在规定时间内测定小车行驶多长的距离,从而得出小车的快慢与拉力大小的关系。5、卡通人提出:“小车运动的快慢与轮子的多少有没有关系?”让学生做一做这个实验并进行验证。(结果当然没有关系)五、本课小结:本节课我们用小车做实验验证了小车运动的快慢与拉力的大小关系,拉力越大,走得越快。拉力越小,走得越慢。六、作业把你的实验设计与结果写在活动记录上书后p74 1、2 两题七、板书设计: 4、小车的运动小车运动的快慢与拉力的大小有关。拉力越大,走得越快。拉力越小,走得越慢。 <<工作动态分析>>蒋红君老师高塍小学教师的文章四年级科学教案设计《小车的运动》。 佚名:加和减--案例与反思。 案例与反思——《加和减》 殷蓉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4单元39页——42页。教学目的:1、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加和减。 2、通过对题组的口算,进行比较,发现、总结规律。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况下,运用规律熟练地进行口算。 4、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口算能力以及归纳、总结的能力。教学重点:通过加、减口算,发现规律、运用规律。教学难点:把总结的规律运用到实际中去解决问题。教学准备: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学过程:一、引入。(软件出示) 童童鞋53元 帽子16元 衣服38元师:“如果请你选择其中的两件东西,你会选哪两样?并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生提问,师分加、减两类板书。二、新授。 1、列式解答。师:“请你列算式解答这几个问题。” ①童鞋和帽子一共多少元? ③童鞋比帽子贵多少元? ②童鞋和衣服一共多少元? ④衣服比帽子贵多少元? 53+16=69(元) 53-16=37(元) 53+38=91(元) 38-16=22(元) 2、学生活动,说一说。师:“现在,分组说一说你是怎么口算的?” 小结:我们在口算时,要从个位算起。加法注意进位加;减法注意退位减。 3、学生活动,比较。师:“比较两组口算题,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轻轻地告诉你的同桌。” 小结:第一组的加法题,相同的是,有一个相同的加数;不同的是,进位加和不进位加;第二组的减法题,相同的是,减数都是16,不同的是退位减和不退位减。 4、口算练习。 ① 32+57 ② 26+13 ③ 57-32 ④ 48-15 38+57 26+43 57-39 48-29 师:“通过口算第一组和第二组的加法题,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变大,和也跟着变大;另一个加数小了,和也就小了。师:“通过口算第三组和第四组减法题,你又有什么发现吗?” 小结:被减数不变,减数大的,差反而小。师:“你会学着题组自己写出类似的一组加法或减法题吗?” 生写题组。 5、估算,下面算式的得数是几十多。 38+32 45+12 85-62 51-37 38+38 49+12 85-68 51-13 师:“你们是怎么估算的?” 6、解决问题。大同小学三年级男、女生人数统计如下: 三甲 三乙 三丙男生(人) 3 6 3 8 2 9 女生(人) 2 5 3 2 2 6 师:“请根据表格中的数据,自己提出数学问题,并口头解答。” 三、总结。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加和减,你能把这些知识进行一次总结吗?” 《加和减》教学反思殷蓉 1、关于学生。《加和减》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在本册教材中,我所领会的编者的意图是:在通过口算的过程中,找出规律。所以,这节课的重点转移到口算找规律。当学生说出规律后,教师要求学生自己学着写出类似的题组,这个层次的安排,对于学生来讲,既是巩固新知识,又是提高他们能力的练习,学生显得非常感兴趣。 2、关于教材。本册教材中安排的这个内容是非常合适的。学生在一、二年级的口算基础上,正好到了发现规律的程度,水到渠成。教材中可以在加和减的单元后,专门编排一课时找加、减规律的题目,训练学生的思维。 3、关于教学。在例题教学中,以解决实际问题着手,让学生选购童衣、童帽、童鞋。教师要求,只能选择两样东西,让学生自由搭配,提出问题。因此,只可能有加法和减法的问题,再列出两组共4个算式。从而,通过口算,引出算法,总结归纳,强调从个位算起。 在练习时,也是用题组的形式出现,发现规律;再进行估算练习。学生对加、减法掌握得比较好,规律也发现得相当到位,运用恰当。知识口算的速度比较慢,有待提高。
<教研工作>佚名老师作品加和减--案例与反思。 佚名:《老王》一课教学反思。 本学期初,教师进修学校组织一次语文教学能手的汇报课活动,在尚志中学听了曹山老师所做的《老王》一课的示范课。曹老师有效的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整个课堂进行有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顺畅地解决了学生“爱学”、“会学”、善学“的难题。是一节成功的示范课,充分发挥教学能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引领,参加本次活动受益非浅。 伴随着一步步走进新课程,我不由地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深深地反思:那些个大家已经习以为常的甚至被津津乐道为“改革”的种种说法和做法,以新课程的理念加以审视,我如坐针毡、恍然而有所悟。反思使我“与时俱进”,在深层上促进了教育观念的真正更新、转变;反思使我对新课程更充满感情、充满信任,抱有极大的希望。 在过去讲《老王》这类文章,教师在台上不停地讲抓住人物特征,典型事例、生活片段进行叙述,学生则一味到听,整个课堂如一潭死水。可是曹老师却打破以往教学模式,他通过布置几个问题让学生读课文,然后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学生讨论结果:老王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很苦,*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但他心好、老实厚道、有良心,关心人.......借此机会教师拓展迁移“你周围有哪些不幸者,你是怎样对待的?”、“在当今的商品大潮中,人与人之间还需要真诚与友善吗?”,以此来唤醒学生们对不幸者要怀有一颗爱心,学会关心人、爱护人,感受美好善良情素,让世界充满爱的阳光,感受生活中的那份厚重。学生们对写人记事的文章早已见惯不怪了,可是通过曹老师生动、幽默的语言把同学们重新带进写作的天地,学习了把琐碎组成一个整体的写法,产生了写作的欲望,抓住这个契机布置仿照《老王》写写我《老曹》,顺水推舟收到良好的效果。 正如世界上寻不见完全雷同的一对树叶一样,人海茫茫,教诲无涯,我们既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也找不到能适合任何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我们作为教师的去关注、去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个性化教学的科学依据来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必须保证适应每位学生的学习方案才行,这样的教育教学行为才能真正得到学生的认可。 因此,我认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课堂应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火把、火种的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走出教室的时候仍然面对问号,怀抱好奇。 <教研工作>佚名老师作品《老王》一课教学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