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厘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芙蓉区燕山小学 皮文荣 《厘米的认识》是我在学校上的一堂教研课,我根据老师们对本课的点评,对此节课进行了反思。具体如下: 第一、本节课的导入还不错。 在上《厘米的认识》时,我曾考虑过三种导入的方法: 一是按书上的情境导入。 上新课之前老师要请小朋友们做一件事情,请你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度量工具量一量课桌的桌面有多长。 学生测量。(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索测量方法,可能有的用尺量,有的用“拃“量,有的用数学书量,有的用铅笔量,还有的用文具盒)通过讨论使学生感受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导入新课。 二、是直接以问题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皮老师手上的纸有多长吗?用什么方法就知道呢?学生说用尺子,那怎样从尺子上知道皮老师手上的纸条有多长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三是教师把11厘米长和10厘米长的纸条,分别横着和竖着贴在小黑板上,举起来让学生观察看哪根纸条长哪根纸条短。学生一般会认为横着的纸条长,这时教师可提问: “怎样才能知道究竟这两根纸条哪根长呢?”从而引出课题。 在选择导入时,经过比较后,我在上课时用了第二种导入,通过设疑导入新课,我觉得效果还可以。 二、本节课的练习设计不错。 在巩固练习中我设计了两个练习: 1、实践活动。 (1)找一找,你身上的尺子在哪里? 启发:一手掌长、一手掌宽、一拃等等
手掌宽____厘米 1拃(zhǎ)长____厘米 (一拃就是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因为每个同学手掌宽度和一拃长度不尽相同,只取整厘米即可。) (2)用你身上的尺子量一量,你喜欢的物体的长度? 通过设计这道题,让学生学会了用身体上的尺寸量物体的长度,并学会了估算长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通过量长度不仅可以知道物体有多长,而且还有其它作用。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 猜一猜这是什么图形?你是怎样验证的?
通过验证后,学生发现当两个图形相似,当不能用眼睛判断时,还可以通过量一量来判断,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本节课最大的败笔是在介绍尺子时,由于自己没有很好的对学生说的尺上的图案进行总结,以至学生说了许多非本质的东西,浪费了一些时间,所以后面的练习都没有时间做了。
<教研工作>佚名老师作品《厘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刘翠霞:“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反思。 本站原创作品 作者:河北省唐山市开平区双桥教育总校大柳树小学 刘翠霞 看着这个题目,我的记忆再一次被拉到教学现场。孩子们那晶莹的泪花辉映着听课老师们那激动的眼泪。我更是由衷的感慨 一 “爱”是本课的亮点。作者巴迪成人后最终明白了父母那两种极端的断言,来自于两种不同形式的爱,本着揭示这个重点,我在设计的时候,注重了由情开始,由情贯穿,由情结束。开始导入时,我富于动情的叙述,一下子抓住了孩子们的心。“孩子们,让我们满怀对生活的感激,对父母的感激,走进《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文章结束时,先是教师哲理性强而具感染力的配乐朗诵,在这浓浓的情感中,孩子们敞开了心扉,有的同学说,“学了这一课,我才真正理解了妈妈以前对我的批评,甚至动手打我是另一种爱,妈妈我爱你!”有的说:“生活像一艘船,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好像两支浆。船要想行得快,双桨要相互配合,这样我们才能到达南极北极和浩瀚的宇宙。”这充分体现了孩子们联系生活实际,在自主的学习中感悟、理解的到位,有理有情! 二 深入挖掘教材,将课本知识延伸到课外。新课程要求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那么,我设计了一个这样的环节: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设想一下假如你就是小巴迪,面对父母这样截然相反的评价,你会怎样想?文章第二部分八个字的理解即使重点也是难点。我采用师范读,自由读,点名读,目的是让学生从读中感悟,并适时谈谈自己对这几个字的理解。孩子们有的将自己的亲身感受融了进去。 三 自由选择问题,小组讨论。教学中我让孩子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小组讨论解决。有的孩子讨论有关“爱”的问题;有的选择“幸运”的问题……他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另外,为了使大家真正明白两种爱的缺一不可,我提前布置了预习作业,搜集有关资料,支持自己的观点,有的找高尔基《海燕》〉中的话,“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有的引用邢慧娜,刘翔奥运冠军的事例。在辩论中,唇枪齿剑,自有主动。 遗憾的是本课也存在着诸多不足。 一 学生的“悟”不够深刻。当孩子们自由汇报关于爱,两股风,幸运三个问题后,用心读第二部分时,孩子们此时已兴致高涨,我没有抓住契机,应让他们联系学校,家庭,谈谈自己的体会。 二 激励评价不够及时,导致不能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一个劲的点头,当时我深感作为一位母亲的自豪,孩子们的理解是对我们最好的回报。 这堂课留给我太多的感受,一句话,上一节好课真难!但我会迎难而上! 本站原创作品 作者:河北省唐山市开平区双桥教育总校大柳树小学 刘翠霞 <教研工作>刘翠霞老师作品“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反思。 刘春燕老师都山小学教师:工程问题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第十一册84页例5及练习十八1-4题。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认识工程应用题的特点,初步掌握它的解答方法,理解解题思路。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及解题思路。 教学难点:掌握工程问题的特点及解答方法。 教学关键:掌握工程问题的特点。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教师利用电脑来展示近年来宜兴各地的城市面貌变化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自从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家乡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同时工人叔叔们在盖房子、修建公路的工程建设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数学问题,教师借这一情景进行谈话引入,并创设以下情境: 师:近来宜兴市区内要修一条公路,公路大约长120千米,今天一早,有两个工程队找到了局长,甲工程队说:“包给我们,保证30天完成”;乙工程队说:“包给我们,保证20天就完成”。如果你是局长,会怎么办呢? 生1:就包给乙工程队吧。因为只要20天,比甲工程队快。 生2:我觉得还是包给甲队,因为时间快不一定能保证质量。 生3:包给两个工程队,让他们一起做,这样即保证质量,时间又快。 师:现在这么多方案,4人小组讨论一下,哪一个最好? 学生讨论并汇报,提出由两个队合做。 二、、猜测、验证,合作探究 师:现在你能把这个实际问题,编成一道应用题吗?(学生编题后,电脑出示:一条公路长120千米,甲工程队修要30天,乙工程队修要20天,现在两队合修要几天完成?)大家默读题目,先估计一下,要几天完成? 生1:20天。 生2:15天。 生3:10天。 生4:一定少于20天,因为两队合做比一个队独做肯定要快。 师:现在请大家列式计算验证一下,谁说得对? 学生列式解答后,指名说出算式中每一步表示的意思。 得出数量关系式: 工作总量÷工效和=工作时间 接着教师改变题中的工作总量,分别为240千米,60千米,其它条件不变,让学生猜一猜,两队合修几天完成? 生1:我猜是24天和6天,因为工作总量分别扩大了2倍和缩小2倍。 生2:不变,仍然是12天。 …… 师:到底哪一种的猜测是正确的?下面,请同学们四人为一组,分工合作,列式计算刚才猜测的这两道题,并将每一步计算结果填入老师发给你们的这份表格中。 师出示表格: 工作总量 120千米 240千米 60千米 甲的效率 乙的效率 甲、乙的效率和 合修的天数
学生分组列式计算,填写表格,然后教师展示学生填好的表格。 工作总量 120千米 240千米 60千米 甲的效率 4千米 8千米 2千米 乙的效率 6千米 12千米 3千米 甲、乙的效率和 10千米 20千米 5千米 合修的天数 12天 12天 12天
师:通过实验检验,刚才哪一种猜测是对的? 生:12天是对的。 师:观察这张表格,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生:改变了工作总量,为什么合修的天数还是12天? 师:这个问题提得真好!下面,请同学们针对这个问题,四人小组展开讨论:为什么工作总量变了,而合修的天数不变?讨论时可注意观察表格中各种数量变化的规律。 学生讨论,小组汇报,教师引导,最后共同得出:从表中可以看出,不管工作总量怎样变,甲队的工作效率总是占总量的1/30,乙队的工作效率总是占总量的1/20,甲、乙的工作效率和总是占总量的1/12,所以两队合修的天数始终是12天。 师:也就是说无论公路长多少,只要各自单独做的时间不变,合做时间就不变。 师随学生回答把表格填写完整。 工作总量 120千米 240千米 60千米 1 甲的效率 4千米 8千米 2千米 1/30 乙的效率 6千米 12千米 3千米 1/20 甲、乙的效率和 10千米 20千米 5千米 1/12 合修的天数 12天 12天 12天 12天
师:通过上面的研究,可能看出:当甲、乙两队单独完成总量的时间不变时,两队合修的时间和什么无关? 生:跟公路的长度无关。 师:既然跟公路的长度无关,我们可不可以把题中的公路具体长度去掉呢? 生:可以。 随学生的回答,电脑演示把“120千米”去掉,出示:一段公路,甲队单独修3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20天完成,若两队合修几天完成? 学生尝试解答工程问题,并指名板演,并请板演的同学说说这题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最后算什么?这里“1”指的是什么? 师小结:同学们,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好多这样的例子,像盖房子、修公路、打稿件等等。我们可以称这样的问题为“工程问题”(板书课题)。工程问题有什么特点?今后我们做这类的问题的关键是什么?(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用单位时间内完成工作总量的几分之一来表示工作效率。) 三:巩固练习。 1、填空 修一条路,甲单独修6天完成,乙单独修12天完成,甲每天修这条路的( ),乙每天修这条路的( ),甲乙合修一天可修这条路的( ),合修3天可以修这条路的( ),还剩这条路的( )没修。 2、看题只列式不计算: (1)、一项工程,甲独做8天完成,乙每天完成 ,甲乙合作几天完成全部工程? (2)、一项工程,甲独做8天完成,乙独做6天完成,甲乙二人合作,几天完成这项工程的2/3? 师小结:看来工程问题也是千变万化的,做题时一定要弄清楚工作总量的变化和工作情况的变化来解决问题。实际上工程问题的解题方法,在生活中也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 四、拓展延伸: 一、相信你能行: 1、小明到书店买一种分为上、中、下三册的书,如果只买上册他的钱可以买15本,如果只买中册可以买10本,只买下册可以买6本。若成套买可以买多少套? 2、一块布料可做10件上衣或15条裤子,若用这段布料配套裁剪,共可做多少套衣服? 二、我是最棒的!(挑选一个最适合你们组的题进行研究) ★一项工程,甲乙两队合作6天完成,甲队单独15天完成,乙队单独干多少天可以完成? ★★打印一份稿件,小张5小时可以打完份稿件的1/3,小李3小时可以打完这份稿件的1/4,如果两人合打多少小时完成? ★★★快车从甲城开往乙城10小时到达,慢车从乙城开往甲城15小时到达。慢车从乙城开出5小时后快车从甲城出发,经过几小时两车相遇? 小组合作交流,汇报交流。(结果用投影仪展示。) 五、智力大冲浪 一项工程,单独做,甲要30天完成,乙要20天完成,两队合做若干天后,乙队因事停工几天后继续做,甲队经过15天完成整项工程,乙队停了几天? <<工作动态分析>>刘春燕老师都山小学教师的文章工程问题教学设计。 谢朝霞老师徐舍小学教师:正、反比例应用题(练习课)。 正、反比例应用题(练习课) 徐舍实验小学 谢朝霞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正、反比例的意义,理顺量与量的对应关系,提高判断和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能力,灵活把握及转化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加深知识的纵向联系,横向沟通。 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正、反比例关系的意义。 难点:正确应用比例知识解答基本的正、反比例应用题。 教学过程: 第一层次,基本性应用练习的设计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1)、一个因数一定,积和另一个因数; 积一定,一个因数和另一个因数。 (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底和高。 (3)、货物的总吨数一定,每次运货的吨数和次数。 (4)、每袋茶叶的千克数一定,茶叶的总千克数和袋数。 (5)、拖拉机每天耕地的公顷数一定,耕地总面积和天数。 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我们关键是看它们的什么? 2、揭题 我们可以应用比例知识解答相应的应用题,这节课,我们联系正、反比例应用题。 出示:正、反比例应用题(练习课) 3、根据已知条件,将题目补充完整,使之成为用正或反比例解答的应用题,并列式。(口答) (1)、同学们做广播操,每行站15人,站了12行,( )? (2)、100克海水可以晒出3克盐,照这样计算,( )? 4、对比练习: (1)解放军战士刘刚从兵营骑马去马场,每小时行60千米,要3小时到达。如果每小时行72千米,几小时可以到达马场? (2)解放军战士刘刚从兵营骑马去马场,3小时行180千米,照这样计算,5小时行多少千米? (1)读题 (2)师:现在我们运用比例知识来解答这两道题,首先看第一题,请同学们找一找数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式?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逐步出示数量关系式——对应关系——列出等式。 (3)按照第一题的讨论方法思考第二题。 (4)比较:正、反比例应用题解题过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解题方法有什么不同? (5)小结。板书: 判断比例关系 找出对应数值 列出等式解答 5、只列式不计算:(用比例知识解,写清解设……) (1)读一本故事书,小红每天读25页,要读12天;如果要10天读完,每天应读多少页? (2)用同样的砖铺地,铺18平方米要用618块砖;如果铺24平方米,要用多少块砖? (3)一间房子要用方砖铺地,需要用面积是9平房分米的方砖96块;如果改用面积是4平房分米的方砖要多少块? (4)安装一条下水管道,15天安装了120米;照这样计算,20天能安装多少米? (5)100克蜂蜜里含有34.5克葡萄糖;照这样计算,1.5千克蜂蜜里含有多少千克葡萄糖? 第二层次,综合性应用练习的设计。 1、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把1.5米长的竹竿直立在地上,量得它的影长是1.2米,(1)同时量得学校旗杆的影长是6.4米,学校旗杆高多少米?(2)量出自己身边一个物体的高度,你能不能求出它的影长? 2、知识间的联系 两个底面半径相等的圆柱,第一个圆柱的高是第二个圆柱的高的 。第二个圆柱的体积是60立方分米,第一个圆柱的体积是多少? 问:“ 第一个圆柱的高是第二个圆柱的高的 ”还可以怎么说? 思考:当两个圆柱底面积相等时,(1)圆柱体积与高成什么比例?(2)两个圆柱体积的比与对应高的比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 你能有几种方法解答? 说明:按照分数与比之间的联系,有些应用题可以用分数和比例知识采用不同的方法解答。 3、变式训练,加深拓宽 (1)选择正确的解法:仪器厂现有5台机器,每天可生产1800个零件;如果用8台同样的机器,每天可生产零件多少个? A.8X X=1800X5 B.1800:5= X:8 同桌讨论:(1)为什么选择B?(2)用A解为什么是错误的?(3)它是什么关系的应用题? (2)如果将上题改成“……如果再增加8台这样的机器……”,求每天可生产零件多少个? (3)改上题问句为“每天可多生产零件多少个?” (4)假如把上题条件再改为“……用8台这样的机器,每天可多生产零件多少个?” 第三层次,创造性应用练习的设计。 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按每小时40千米的速度,要行驶7.5小时;实际3小时行驶了150千米,这样行驶完全程要几小时? 学生先独立思考列式,然后指名反馈。 同桌学生讨论各个算式。 师生集体讨论。 2、在含有铅375克和锡 237克的合金中,增加铅多少克,可使铅与锡的比为5:3? 3、总结:(指板书) <<工作动态分析>>谢朝霞老师徐舍小学教师的文章正、反比例应用题(练习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