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和招:。(全日制学校) 幽默来自于精思熟虑,来自于教学灵感,幽默是为教学服务的。教师的言行举止折射出来的活力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让学生调整情绪,感受愉悦的心情,让孩子微笑度过每一天,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之中,所以无可否认它是一种艺术。 于永正老师教学活力最突出的方面为善于变化的艺术、教学幽默的艺术、成功激励的艺术。 于老师的幽默感与新课程同步发展,他始终把自己当成学生的伙伴、大朋友,而不是师道尊严的师长。 于老师的许多教学片段都说明他是个真正的“幽默大师”。 例一:设计幽默画 看图作文《四毛的故事》,把四毛的头发画得竖起来,眉毛变成了八字形,怯怯地心虚地将考了66分的数学试卷倒过来,正在给什么人看。66变成了99! 例二:幽默开场白 师:小朋友好,很高兴和大家见面。你们认识我吗? 生:不认识 师:那我得自我介绍一下(板书:于永正)你们应该怎么叫我? 生: 于老师、于爷爷 师:还可以怎么叫呢?(生默然,师指着名字)谁敢叫我的名字? 生:于永正 师:(立正)到。还有谁愿意叫的? 生:(大声)于永正 作者:施和招 来源:xsk 点击: 961 次 评论: 0 条 师:(双手抱拳)在下便是。(全场笑声) 例三:幽默提醒 教学《翠鸟》第二段,学生小庆打哈欠,说小声话, 于老师说:“小庆,请你去逮一只翠鸟。”生:“到哪儿逮?”提醒看课文——“翠鸟不好逮,它住在陡峭的石壁上,洞口小,里面又深,谁上得去呀?” 例四:幽默解说 教学《狐假虎威》片段—— 师:“扯着嗓子说”,“扯”懂吗?(老师边说,边用双手做了个“拉”的动作) 生:是“拉”的意思 师:不错,“扯着嗓子”中的扯是拉什么呢? 生:拉嗓子(笑声) 师:把嗓子拉长?(说着,双手做了个拉喉咙的动作)。这能受得了吗?(众笑) 例五:幽默动作 口语交际课《送,还东西》中关于嘴的作用, 于老师说:“看来,嘴的作用还真多。如果 于老师没有嘴,就无法和你们说话。我要请你站起来,没有嘴,这个意思就无法表达出来。”说完, 于老师作了演示:嘴巴紧闭,从鼻子发出含糊不清的声音。生大笑。 例六:幽默里有“我” 作文教学《一块面包》老师把自己放进去,成为课堂的一个角色。 师:现在我当晓理。谁借条红领巾给我戴戴?(师戴红领巾)我是谁? 生:(齐答)晓理 师:是于晓理。懂得道理。(板书:于晓理,众笑)劝的时候千万别说:“ 于老师您不要扔面包。”(生大笑)现在我请一个同学到前边来劝说晓理,其他同学在下面听,允许插话,都要参与,看谁有口有心,能说会道。 例七:幽默人物 作文课《说说、画画、写写》设计新人物 师:如果你不愿意写孙悟空,我再向你介绍一位,此人姓猪。(学生说:猪八戒)(老师说:猪九戒)叫猪什么戒? 师:对,不是猪八戒,而是猪九戒,认识吗? 生:不认识 师:我告诉你们,猪九戒是猪八戒的弟弟。愿意写猪九戒的举手!只有一个。我给大家讲个故事。有一天,有一个人问一名画家,画什么最难呢?画家说,画人最难,为什么?因为大家熟悉,有一点不像都不行。画什么最容易呢?画家说,画鬼最容易,因为没有鬼,爱怎么画就怎么画,没一个人提意见的。 以上这些例子都说明,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幽默艺术有益于教学氛围的愉悦,学生心态放松,思想灵活,敢想敢说;有益于驱除疲劳,符合劳逸结合的原则,课堂40分钟,学生不可能全神贯注每一分钟,中间又没有休息时间,所以运用幽默的方法,放松了学生紧张的神经;有益于学生换脑思考,他们学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因为幽默需要从不同角度,非常规思维;有益于师生关系的改善,学生觉得老师可亲可近。
【教育资料】施和招。 林 昱:《摆的研究》教学反思。 在2005年浙江省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比中,我执教《摆的研究》一课获得一等奖。在几次教学实践的磨砺中,我对该课有了一些研究,也对科学课的教学有了自己的思考,现对有关问题做一梳理和反思。 一、课堂教学要依据学生实际水平有效处理教材 关于教材,路培琦老师曾有很经典的论述:“课本课本,教学的根本;教材教材,教学的素材。”的确,教材只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路、一个依据和一种范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即有“用教材”的意识。 《摆的研究》选自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时间”单元中“用摆计时的钟”和“测量摆的快慢”两课的部分内容。我在学习内容、实验设计、材料选择等方面,依据学生实际情况做了处理。1、学习内容:在原教材中,《摆》共安排三个课时内容:“发现问题并讨论完成方案”、“测量摆的快慢”、“进一步研究当摆长缩短一半时摆快慢的变化”。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一节课绝大部分时间在讨论方案,可能有它的价值,但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只说不做,学生特没劲。就算方案设计得再严密,但到下一节科学课时,学生能记住多少,还不是要重新复习计划后再实验?针对以上两点,我尝试着对原教材的内容进行整合,将教学活动重点定位于“研究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活动的方案设计、实验和交流”,所以就设计了这一课《摆的研究》。2、实验设计:原教材中采用单摆进行对比实验,可实际教学中发现以下弊端:一是延长了活动时间,活动显得拖沓,不紧凑;二是不利于学生进行精确的科学观测,分开两次做对比实验,计时的操作难度高,总是存在一些细微误差,学生的研究受主观影响较大,往往会以臆想的结果来代替实验现象。于是我采用双摆形式,把学生完成一次对比实验时间缩短一倍,提高了效率。而且采用双摆“同进退”,便于学生直观地进行观测研究。3、材料选择:五年级学生在研究摆的快慢实验中,对几个变量实现精确控制具有相当的难度。如果实验材料稍微有一些小毛病,就会直接影响到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实验材料一定精心选择,把干扰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控制到最小。在对摆线的选择上,我曾试过很多:绳子太粗,摩擦力和阻力过大;用纱线和棉线不经摆,易断;用尼龙线会伸缩,影响摆长……还用了涤纶线、钓鱼线、绣线等等,都存在不足,最后采用工业用缝纫线,干扰因素影响最小。对于摆锤,教材推荐用大小螺帽表示轻重两种不同重量的摆锤。其实当两根摆线长短一样绑上大小两个螺帽后,实际长度就会发生变化,大螺帽的摆线要比小螺帽长(因为大螺帽直径比小螺帽长)。我将材料换成用原来“沉浮实验盒”中的小吊桶(大小高低都一样),在吊桶里分别装大小相同的塑料块和金属块,就很好地解决了以上问题。我的感受是吃透教材、吃透学生相当重要,不同的学生,对教材的把握会有所不同。这也许是对教师要求的科学素养之一吧。 二、课堂教学要追求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 对儿童来说,知识的获得主要通过感性经验的积累,技能的形成需要反复的模仿练习,态度的形成需要通过实践和体验的过程。关键是,如何通过活动有机地整合这三个维度,达到理想的教学状况:学生在兴趣盎然中,通过一定的过程和方法,掌握了知识和技能,培养了科学态度。在本课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的科学内涵和教学内涵,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已最大限度地让三维目标实现有机整合。 本课目标设定为: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实验方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