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作文教学的苦与乐。 没错,范文应该如何利用,的确是再容商榷的一件事。我也碰见过这种事,我们习作的第三篇----是我的好朋友,在写这篇作文时我也是把写的不错的作文当作范文读了读,没想到这一读,全班一半以上的学生写出的作文与其相似,什么:她有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我们关系一直很好一同回家,有一次闹矛盾了,我喊他,他没理我,我生气了,最后又和好如初。这时我感觉很苦恼,心想这些孩子真够笨的了,那么费劲的给他们讲,应该如何写,怎么写,怎么还写成这样?可后来仔细一想真是孩子笨吗?其实不然,如果真是孩子笨的话怎么能在我读了一遍之后就写的那么像呢?记得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学生的头恼是用来点燃的。可是我没有火源呢! 没办法重写吧!于是我就采用了在网上教学论坛中看到的一个方法,先画后写,意思就是先让学生把要写的事简单的画下来,然后再看着画写,因为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看图写话写故事会更容易些,最终的效果还不错,不过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就画画而言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当我说:“好吧!既然写不好,那就把你平常和朋友相处时印象最深的那件事画下来。”有的孩子说了:“老师那我也不会画啊,人咋画啊?”没错让孩子把发生的事画成一幅或几幅的连环画也是不难度的,我对他们说:“我们不是大画家,没人要求你画的多么好看,只是简单的表示出什么意思什么事就行了!一个圆就表示脑袋,两条线就是胳膊,再加两条腿,点上眼睛和鼻子,这不就是一个人了吗?”这边说边在黑板上画,这时全班都笑了。我班许哲说:“老师你画的太难看了。”:“对了!这好不好看不要紧,重要的是看你能不能把这件事画出来,讲明白。”就这样所有的孩子都开始了自己的创作,有的画一幅,有的画两幅,有的甚至将它画成了漫画,标上了一、二、三、四的顺序,还有的在画上加上了自己的语言。事件也不单一了,思路也开拓了,然后我就让学生们拿着他的画给大家讲一讲是什么事,同桌之间相互讲一讲,故事五花八门。(例:学生的画“林复文打仗”,“付洪博捉蜜蜂”):“你看咱们画的多好,说的多好,就把你所说所画的写在作文中。”我说。 这样学生敢写了,知道能定什么。不是一味的模仿别人的,完成作文任务,而是在写属于自己的作文,让他先画下来,脱离于文字的束缚,边画边想形成这件事的思路,转移注意力,消除为难情绪。当然这次作文同以往的作文五样,存在的很多不足。我发现有的学生甚至不懂什么是作文,其实我对作文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只能套用专家的一句话:日记写长了就是作文。 <教研工作>佚名老师作品作文教学的苦与乐。 佚名:《沁园春·长沙》案例和反思。 一、教学设想
毛泽东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革命家、军事家,是党和国家的杰出缔造者。同时他还是一位在文学书法领域有很深造诣的人,他一生酿爱古诗词。他的一生,无论是在临窗伏案时,还是在戎马倥偬之间都不断地默诵吟哦,写诗作词。他不仅鉴赏古诗词,而且也挥笔创作多首诗词,并自成一家。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教读毛泽东的诗词,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认真品评诗词中壮美的意象,领会其中蕴含的豪迈气概,并探究出鉴赏诗词的一般方法和规律,将读诗诵词由感性认识阶段上升为理性感悟阶段。
二、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一定看过毛泽东写的诗词,一定被他伟人的气度所折服。以诗言情,抒情达志,毛泽东也不例外。《沁园春·长沙》这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毛泽东32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龄。请大家首先看到课本注释,了解写作背景。 开头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几句诗的跳跃性很大,语序也有倒置的,而且有些成分省略了,要靠想象把诗意串连起来。请试一试。 在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看着湘江水滚滚北去。“独立”能否改为“站立”“伫立”等? 生:不行。“独立”不仅表明是诗人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中流砥柱的气概。 师:对。联系当时的背景,军阀赵恒惕正在通缉毛泽东,诗人身处险境却能“独立寒秋”,坦荡从容。唐朝柳宗元有一首题为《江雪》的绝句,尚记否? 生: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师:这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写的一首诗,表露了诗人与恶势力决不妥协的心志。柳宗元是“独钓寒江”,毛泽东是“独立寒秋”,意境何其相似。当然,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师:一个“看”字,一直管到哪里? 生:“万里霜天竞自由”。共有七句。(可与《沁园春·雪》比较) 师:这里诗人都看到了哪些秋景?请朗读。(生读) “看”是领字,要稍顿,以下几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最后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是哲理性的概括,要有彻悟、慨叹之意。|现在大家齐读这七句,看视角变化和写景顺序有何特色? 生: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放眼望去(远眺) 师: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收回(近观) 鹰击长空 ――仰视(高景) 鱼翔浅底 ――俯察(低景) 真是“远近高低各不同”,现在请同学设身处地地体会诗人“独立橘子洲头”饱览大好秋色时的情景,把观赏这些秋景时的神情、动作连起来表演一下。手该怎么放?(让学生模仿毛泽东的动作)视角转得快点好还是慢点好? 生:慢点好。 师:对。是兴味盎然地品味观赏,而不是急匆匆地走马观花。|神态该自然、从容,显示出伟人的气度。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最美丽的花朵”。现在看谁的脑海中能绽开最美丽的想象之花。 分四步: 一、勾勒形态:群山、层林、江水、船只、雄鹰、游鱼…… 二、 染上色彩:“黑白”变“彩色”――火红的枫林、蓝天碧水、灰色的飞鹰…… 三、“静画”变“动画”: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的枫叶,像熊熊燃烧的火焰。江水缓缓流淌,大小各式的船只争相竞发。雄鹰在蓝天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轻快地嬉戏…… 四、使画面出现“特写镜头”:船上耀眼的白帆,游鱼的细鳞,水底的沙石…… 在自己的“大脑屏幕”上能看到这一切吗?感觉到秋色的美好了吗?嗅到秋的气息了吗?(让学生骋目驰怀) 在这几句中,哪几个动词用得传神? 生:染、击、翔…… 师:染:拟人手法。|其实,古人早就用过“染”这个词,如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就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名句。这漫山遍野的像火一样的枫叶,很容易使人联想到什么? 生:让人联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革命形势的蓬勃发展,“万山红遍“,大有燎原之势。 师:“击”改为“飞”好吗? 生:不好。 “击”能显示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之势,“飞”太一般了。 师:“翔”改为“游”好像更准确一些,鱼儿能像鸟儿一样飞翔吗? 生:“翔“写出了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师:“浅底”说明水真的很浅吗? 生:“浅底”并非真的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 师:最后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由眼前景物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并做了哲理性升华。既然世间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自由自在的生活,在斗争中获得生存自由,那么,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类,特别是当时被压迫被剥削的中国人民,不是更应该竞自由吗?这实际上是对压迫人民的…… 生:号召与呼唤。如同说,饥寒交迫的奴隶要起来为生存与自由而斗争。 师:毛泽东笔下的秋景,给人的总体感觉是什么? 生:绚丽多彩,生机盎然。 师:那么,毛泽东笔下的秋为何如此绚丽多彩、充满生机呢?为何与众不同呢?这与诗人本身有何关系? 生:与诗人的气度、胸襟、性格、身份有关。 师:毛泽东最与众不同的是什么?他是一介书生吗? 生:不是。他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是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着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见落花而流泪,见流水而长叹),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 师:最后诗人笔锋一转,出人意料地提出一个巨大而严肃的社会问题――“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诗人面对广阔的宇宙,思绪万端,深沉地思索,禁不住向苍茫大地发问:谁来主宰你的沉浮荣衰?“主沉浮”是什么意思? 生:主宰国家的命运,掌握民族的前途。 师:这是全诗的“诗眼”。上阙就这样通过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生齐读上阙)上阙提出“谁主沉浮”,下阙是怎样回答的呢?“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百侣”与上阙的哪个词呼应? 生:“独立”。“橘子洲”是青年毛泽东与同学战友们常来游览的旧地,风物景观非常熟悉。旧地重游,能够回忆起的往昔不寻常的岁月太多了。 师:此词下阙的领字是? 生:“忆”。 师:恰,“正值”意。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采才华旺盛勃发,革命青年们意气风发,正强劲有力;他们指点江山,“江山”指代什么? 生:国家大事。“指点”即评点、关心;并且写出激励昂扬的文章,宣传真理,蔑视权贵,把大军阀大官僚视若粪土,这几句回忆往事,以“抒情”方式回答“谁主沉浮”。 师:为什么这几句就能回答“谁主沉浮”呢? 生:这些青年才华、有能力主宰国家命运。 师:联系《沁园春·雪》,《雪》中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英雄、大豪杰,所谓“马上打天下”的皇帝,为什么诗人用一“惜”字将他们全部否定了呢? 生:因为他们略输文采,稍逊风骚。 师:武功尚可,文治才华就差了一些;成吉思汗更是“只识弯弓射大雕”的一介武夫,更不值得一提,更谈不上文采。“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些人都过去了,要数真正的能主沉浮的风流人物,还要看现在。“风流人物”指什么? 生:能文能武的杰出人物,英雄豪杰。在词中是指“风华正茂,书生意气”之士――有才华、有能力,能文能武,是真正的风流人物。 师:这样的人不主沉浮,谁主沉浮?天下降大任不与斯人,更与何人?所以说下阙是通过抒情,巧妙地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重大问题。 下阙为什么不能直截了当地回答呢?譬如说,知识青年要担当大任,仁人志士要主宰沉浮。这样讲不是更明白易懂吗? 生:诗味不浓,像喊口号。“稍逊风骚”是不?诗歌宜形象,忌抽象。这也是一切艺术的共性。 师:最后三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多么大的气魄!这么大的气魄当然“能主沉浮”。毛泽东青年时代就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鸿鹄之志,革命气概何其大也!下阙抒发的感情是“慷慨激昂”。齐读全词,要感情充沛,气势高昂。 布置练习:将毛泽东的这首词改写成现代散文。
附:板书提纲(设问) 上阙: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 下阙:抒情—回答“谁主沉浮”的问题
三、教学反思
这堂课上得很成功。成功之处在于师生在对话教学中实现了互动。教师授课紧扣文本,启发诱导,循循善诱;学生鉴赏诗词,由品味意象到体悟情感,再到感怀心志,循序渐进。让人真正体会到了青年毛泽东所具有的革命英雄气概,胸怀着激浊扬清,改天换地的鸿鹄之志。 这堂课也有缺憾。教师未能在诗词鉴赏方法上及时给予学生指导,未能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与学生共同织一张“网”,使之通过一首诗的学习鉴赏,初步掌握诗词鉴赏的一般规律、方法,形成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教师应该提醒学生,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总结掌握一套阅读鉴赏方法,甚至要比单纯从一首诗词的学习中获得知识更加重要,更具现实意义。 诗歌鉴赏方法:首先要分析诗词创作的时代背景,了解诗词格律方面的基本知识;其次在品评鉴赏诗词时通过读、想、补、调、猜等方法,逐步由形式到内容,由意象到意境,获取审美体验,享受审美愉悦。
四、教学评说
在诗歌教学中丰富学生审美体验
读诗赏词尤其要抓住审美客体,获取美感。审美客体,是审美主体的审美对象,它可以是音韵的、意象的意境的,它们是学生产生审美体验的前提。只有抓住了审美客体,方能产生“诱导效应”。 (一)意象美 这首词描写了好些景物。如,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的“湘江秋景”。诗人藉这些与一般“吟秋诗”不同的景物来抒情言志。情与景相互烘托,益见其美,这就是由于物景对象提供了一种美,一种与诗人情感和谐的美。 景物在诗词之中便成了意象,艺术的任务就是创造意象。意象在诗词之中,通过语言表现出来,语言是意象成了诗人情感的直接现实,也是诗人审美活动的直接现实。诗人的情感表达,主要通过意象的呈现来实现,使意象完成“心象”向“语象”的转变。读者要想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就得领悟意象之美。 (二)韵律美 这首词以《沁园春》为词牌名,气势酣畅淋漓。全词押“ou”韵,且一韵到底,气贯长虹。领字的巧妙运用,既看出了诗人创作的思路,更增加了诗歌的节奏感,读来铿锵有力,字字掷地有声。 “美读”就是指“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叶圣陶语)。诗歌中的情感饱和的意象是在一种格律里面的,而建设、转化格律押韵的美,主要是通过“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语言的美和意境的美的。 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读出作品的节奏,更要与人物的心境相联,感悟其中所包含的情感,让学生从中受到音乐审美教育,陶冶情操,形成健康的审美志趣。 (三)意境美 教师引导学生再用生动的语言再现诗中描述的情景后,便把他们引入诗的意境;学生凭借感观,通过想象与联想,如同身临其境,领悟到这首诗景美、情更美的情趣。
[主讲教师评点]
课上得有特色,评得比较细致。结合“诵(美)读”来体会作品,这一点很重要,教学过程中似乎强调得还不够,有不扎实之处。另,下片“忆”是不是领字,可再斟酌。
1、导入:(唱词) “名人少年多立志”,中国科学院人才学研究小组对50位名人作过研究,发现他们中有90%是在20岁以前就 立下了自己的志向。如岳飞的“精忠报国”,鲁迅的“我以我血荐轩辕”,周恩来的“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等宏愿,均是其青少年时确立的志向。立志是成才的动力。今天,我们学习的《沁园春•长沙》,就是表现作 者青年时的志向和抱负的艺术写照――“长沙志” 2、你知道意象是什么吗? 融入了作者主观感受的客观景物。 3、你能找出这首词中主要运用了哪些意象吗?你能文中各用一个最具有表现力的字来说说各个意象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假如把它换成其它的字,你觉得表现的效果会如何呢?你觉得毛泽东笔下的这幅秋景给人的最大感觉是什么(四字成语)?笔下的秋景如此充满生机,这和作者的情怀有什么关系? 群山__遍(了):红之广阔 层林__染(红):红得深透 江水__漫(滿):江水溢满 江水__透(了):清澈之极 充满生机、昂扬奋发 船只__争(漂):千帆争发 雄鹰__击(飞):矫健有力 游鱼__翔(游):轻快自由 万类__竞(都):昂扬奋进 炼字炼意: 在下面横线处填入最有表现力的动词,并说明理由。 虎——深山,鱼——潭底,驼——大漠,雁——长(奔 行 啸 翔 游 鸣 走 排 藏 ) a、假如是一个消极悲观的诗人,面对同样的意象,可能是一种怎样的感叹? “山如人意懒,石似我心空; 水流无情,逝者如斯; 黄叶飘零,生命终结; 苍鹰孤独地盘旋,小鱼无力地漂游; 是万类竞自由,而是树倒猢狲散,飞鸟各投林。” 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在对大自然中万类生物的激情关注中融入了自己对人生的积极追求。 b、你能说说作者咏秋与古人咏秋诗词的感情色彩上有何不同? 秋天容易给人以荒凉肃杀、清冷惨淡之感,秋风萧瑟,万物凋零,所以中国古代就有着“悲秋”的传统文化心理。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把秋景写得萧杀悲凉,清冷惨淡,什么“自古逢秋悲寂寞”“万里悲秋常作客”“秋风秋雨愁煞人”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曹雪芹)”等等。 c、古人多悲秋怨秋之作,为何毛泽东笔下之秋却“别有怀抱”、“与众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作者的这种独特的情怀和诗人的哪些方面有关? 与诗人所处的那个革命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与诗人的志向、胸襟、性格密切有关。(时-情-景) 毛泽东最与众不同的是什么?他仅是一介书生吗?不是。他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是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着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襟,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见落花而流泪,见流水而长叹),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练习二首咏梅题。咏蛙三句何是毛的?比较拓展:比较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体会“景语皆情语”以及写作赏析文章的方法。 1、 毛泽东笔下的梅花是乐观、无私的,而陆游笔下的梅花则愁苦、寂寞但又孤芳自赏,至死不渝。2、为什么会表现出这种不同呢?因为毛泽东是一个具有宽广胸怀的革命家,乐观而又无私,陆游则是一个著名的爱国诗人,他一生以抗金收复失地为自己的生命,但一直不得志,而他却一生都没有改变自己的志向,直到将死还写下了“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诗句,所以他笔下的梅花就呈现出虽寂寞愁苦但又孤芳自赏的品格。3、作家的作品往往就是作家人格的写照,作品中的形象往往反映了作家的内心世界。 4、写景诗句和其后的“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一句有什么联系? 秋景如此奋发!江山誰来主宰?(写景抒怀) 5、你能在“同学少年”前加一个修饰语吗?(这是一批什么样的青年?) 从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中,我们联想到怎样的形象呢? 我们看到的既非古代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非当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赌明天”。倒令我们想起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更令我们想到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明确:忆的是“同学”、“书生”,站在我们面前的分明是一群敢于向旧世界宣战的斗士。 6、 你觉得“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一句是在问谁?“击水”一词有何含意?你能点评一下编者改“向”为“到”的妙处吗? 用只身江心,搏击风浪 急流勇进,不怕艰险 坚持到底。中流击水的气魄给同伴们更强烈的传达出“以天下为已任,改造旧河山”豪情壮志。有人会问,既是如此,为何不直说:“天下大任舍我其谁,改造河山系于我辈”?为何偏要引人回忆击水的情景呢?这是因为诗歌要运用形象思维,要把一个主观意念用具体的形象的画面表现出来,而不是赤裸裸地说出来。诗歌的奥妙就在于用形象阐发抽象的思想,她生来偏爱婉曲而最忌直露。 7、你觉得“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这句话的正常语序该是什么?为什么作者却写“独立”而不是“站立”呢?(为什么作者要独自一个人,站在橘子洲头,而不是三五成群,要求学生结合作者创作这首词的背景谈谈)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最美丽的花朵”。现在看谁的脑海中能绽开最美丽的想象之花。现在请同学设身处地地体会诗人“独立橘子洲头”饱览大好秋色时的情景,把观赏这些秋景时的神情、动作连起来表演一下。手该怎么放?(让学生模仿毛泽东的动作)视角转得快点好还是慢点好? 这里的词序本来应该是“寒秋,(我)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独立”,表明是一个人,虽为“寒秋”我却独自一人伫立在寒意的秋风之中,与恶势力绝不妥协的心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写,表露了诗人与恶势力绝不妥协的心志。“独立寒秋”和“独钓寒江”意境相似);寒秋季节望着日夜不息的江水,诗人陷入了沉思,表达了对祖国和民族前途的忧思之情;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顶天立地的气概。(橘子洲:在长沙西湘江中,古时洲上多美橘,因此得名。) 8、九月的长沙,天气只能算有些寒意,何有“寒秋”之言?何有“万山红遍”之言而不是“黄叶飘零”呢? a、“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在这里,诗人眼前的“景”已经与诗人内心的“情”融为一体了。b、作者当时一方面受到党内错误思想的排挤,另一方面受到军阀的通辑令的威胁,同时去广州的前路未卜,可以说身陷困境,政治生涯也处于低谷之中。因此,“寒秋”正是这种心境的艺术写照。c、王国维说:“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之有也。”反过来说,作为毛泽东这样的一代伟人,在任何时候,[1] [2] 下一页 <教研工作>佚名老师作品《沁园春·长沙》案例和反思。 蒋红君老师高塍小学教师:四年级科学教案设计《小车的运动》。一、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2、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收集证据。3、能够通过测量收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支持证据。科学知识:1、知道一辆载重汽车行驶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2、知道“控制变量”是一种收集证据的重要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反复实验获取可靠测试结果的重要性。2、意识到科学方法在解决日常工作、生活问题中所起的作用。二、教学重点、难点:知道一辆载重汽车行使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三、教学准备:秒表、小车、尺子、垫圈、细线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物体的运动方式,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物体有哪几种运动方式?你能不能将你所知道的运动方式向同学们展示一下。(同学们将自带的学具上台表演)2、 师启动教室的吊扇,一个快,一个慢。提问:吊扇的运动属于什么运动?是什么原因导致一个转得快、一个转得慢?3、 师拿出两辆小汽车在讲台上运动让学生判断小车的运动属于什么运动?(学生说出:小车的运动属于旋转运动和直线运动的结合)4、刚才同学们发现一辆小汽车运动得快,一辆小汽车运动得慢,你们能不能找一找其中的原因?(二)揭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小车的运动,并板书:4、小车的运动1、 同学们,刚才我们发现一辆汽车运动得快,另一辆汽车运动得慢,凭我们的眼睛就能看出来。平时马路上行使的汽车,你能判断他们行驶得快慢吗?2、 同学们,请回忆一下,我们学校举行运动会的时候,田赛的规则是什么?(同学们回答:应该定一个起点和终点,用秒表测试起点到终点的时间) (教师将已准备好的实验器材发给学生)3、 小车运动的快慢与什么有关呢?(让学生对各种问题作出各种假设,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自己的假设设计实验)(三)开展验证性实验研究 设计实验方案1、 问题:小车运动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2、假设:与拉力大小有关。拉力越大,走得越快;拉力越小,走得越慢。保持不变的是: 需要改变的是3、实验设计与记录: 拉力 (垫圈数) 实验结果(厘米) 最后结果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4、结论: 要求实验做三次以上,取平均值注意:(1)在设计方案时教师要提醒学生控制实验的变量。比如:在研究“小车运动的快慢与拉力大小有关”实验中,保持不变的条件有:小车的重量、距离。需要改变的条件是拉力的大小(即第一次2个垫圈,第二次5个垫圈…….)(2)在小车实验中,表面越光滑小车走得越快,但实际生活中路面太光滑反而会打滑。课上规定学生不可以改变桌面的光滑度。在规定时间内测定小车行驶多长的距离,从而得出小车的快慢与拉力大小的关系。5、卡通人提出:“小车运动的快慢与轮子的多少有没有关系?”让学生做一做这个实验并进行验证。(结果当然没有关系)五、本课小结:本节课我们用小车做实验验证了小车运动的快慢与拉力的大小关系,拉力越大,走得越快。拉力越小,走得越慢。六、作业把你的实验设计与结果写在活动记录上书后p74 1、2 两题七、板书设计: 4、小车的运动小车运动的快慢与拉力的大小有关。拉力越大,走得越快。拉力越小,走得越慢。 <<工作动态分析>>蒋红君老师高塍小学教师的文章四年级科学教案设计《小车的运动》。 陆静波老师公园路小学教师:可能性(教案)。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践教科书第98页例题、“试一试”,第99页“想想做做”1~3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本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初步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描述生活中一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2.能够列出简单实验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态度。 教学准备:1、一元硬币。 2、两袋球。 全黄;三白三蓝。(两个袋子——摸球比赛中用) 3、三袋球。 全白(六个);白、蓝,(分别三个);黄、蓝(分别三个) 4、牌。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谈话引入。 (一元硬币) 这是什么?介绍正面反面。 我们用它来做个游戏,猜正反。(把硬币抛起来)抛几次后让学生猜 你们猜猜看是哪一面朝上呢? 同意正面的举受 同意反面的举手 问没有举手的人:你为什么不同意呢(不能肯定)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可能性”。(板书)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活动一:摸球比赛 1、T:老师这里有两袋球。我想先请两位小朋友帮我拿着袋子,谁愿意?好,我还想请两个小朋友来参加摸球比赛。每人都摸5次,哪个小朋友摸到的黄球个数多,哪队就得胜。其他小朋友做拉拉队,为他们加油哦! 2、分别叫同学上来。分好任务 3、T:在比赛之前,陆老师要先说一下比赛规则——摸球的小朋友要注意,每次摸出后都要给其他同学看看,而且为了保证公平,一定要闭着眼睛摸。拿袋子的也要注意,每次摸完,放进去后,那个球在最上面,下次可能还会摸到这个球,所以要把袋子抖一抖。同样也不能看袋子。 4、摸球。(老师说:第一次、第二次…)——底下孩子会大喊不公平或有意见(让他们发表) 有学生发表另外的看法——T:那么陆老师到底是怎样放的呢? 没有学生发表另外的看法的话——T:陆老师到底在里面放了什么颜色的球呢? 5、看事实:把全是黄球的袋子拿出来看看。 T:从这个袋子里任意摸一个球会有什么结果呢? 让学生说。 T:我们数学上一般用这个词语— 6、板书“一定” 7、T:那另一个袋子呢?(一个黄球也没有) 8、看事实:把另外一个袋子拿出来看看。 T:从这个袋子里任意摸一个球能摸到黄球吗?(不可能摸到黄球) 9、板书“不可能” 10、T:那如果要从这个袋子里也能摸到黄球,应该怎么办呢?(放黄球进去)。 T:放了黄球就一定能摸到黄球吗? (可能摸到黄球,可能摸到白球,也可能摸到蓝球) 11、板书“可能” 小结:刚才我们在摸球比赛中,认识了三个词语——一定、不可能、可能。我们可以用它来说明摸球的可能性。 活动二:摸球游戏 1、T出示三个袋子(一号:全白 二号:白、蓝 三号:黄、蓝) 陆老师这里还有三个袋子,一号、二号、三号(拎出来给大家看看) 板书在黑板上各种袋子的情况 ★从一号袋里面任意摸一个球会有什么情况呢?还有不同的说法吗? ★从二号袋里面任意摸一个球会有什么情况呢?还有不同的说法吗? ★从三号袋里面任意摸一个球会有什么情况呢?还有不同的说法吗? 活动三:放球活动 T:刚才都是老师放好了球给小朋友们摸球的,现在陆老师想看看,小朋友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会根据老师的要求自己放球吗? 1、任意摸一个球,一定是黄球,你准备怎样放? 小组交流——汇报(为什么) 2、任意摸一个球,不可能是黄球。 小组交流——汇报(为什么) 3、任意摸一个球,可能是黄球。 小组交流——汇报(为什么)——试验。 三、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T:摸球中有多种可能性。其实可能性就存在于我们生活中。 1、摸牌。 小朋友都玩过抽牌游戏吧 4张A。 看——弄乱——反过来问学生任意抽一张会有什么情况 2张3,2张4——任意抽一张会有什么情况。 1张10,1张J,1张Q,1张K——任意抽一张会有什么情况。 ——我想任意抽一张,可能是9,应该怎样放牌呢? 2、说说身边可能、不可能、一定发生的事。 T:我们生活中除了抽牌之外,还有很多可能性呢! (1) 教师举例 ——太阳一定是从东边升起来的。 (2) 个别学生举例 (3) 小组交流 (4) 汇报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教学分析 本节课学习的可能性是概率的初步,即事件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要让学生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初步体验有些事件是一定会发生的,有些事件是不可能发生,有些事件是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 1.《可能性》这一堂课,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一定”、“可能”和“不可能”,这堂课一开始,我就设计了让学生猜一猜:口袋里装的是什么?任意摸一个可能摸出黄球来吗?通过猜这样一个活动,既富有情趣,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一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习,不仅使学生对“一定”、“可能”和“不可能”有了初步感受,而且能领悟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还有,在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我让学生把今天所学的知识和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想一想生活中哪些事是一定会发生的,哪些事是不可能发生的,而哪些事是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并且举出一些例子,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说一说。
2.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十分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充分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活动中自己去探索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在活动中体会成功的喜悦。
这节课我安排了这样几个层次的活动,第一个活动是摸球,先让学生预测摸出的球一定是黄色吗?并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来描述摸出的结果,然后让学生亲自摸一摸,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并注重对不确定性和可能性的直观感受。第二个活动是说一说,出示袋子里已装好的球,让学生说一说袋子里任意摸出一个球会是什么样的情况,使学生进一步感知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第三个活动是根据要求往口袋里放球,老师先让学生试着判断“要想达到预期结果,每次口袋里应该放什么颜色的球”。再让学生实践操作体验各自的想法。通过这样的几个活动,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因而产生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初步认识。
3 .标准把情感与态度作为四大总体目标之一,是因为把数学课堂看成是素质教育的课堂,数学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要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克服困难的信心。 <<工作动态分析>>陆静波老师公园路小学教师的文章可能性(教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