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煜老师铜峰小学教师:看菊花(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激发学生对菊花的喜爱之情,感悟菊花不畏严寒的高贵品质。 教学重点: 指导朗读第二.三自然段。感悟菊花不畏严寒的高贵品质。 教学难点: 1.“一朵朵、一丛丛、一片片”的指导朗读与理解。 2、理解菊花不仅仅外表好看,而且不怕寒冷。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秋姑娘来了,不光给大雁、青蛙、松鼠、山村孩子写了信,还给我们一(2)班的小朋友也写了一封信,看看信上写了什么?(读词语) 2、师:瞧!秋姑娘还给老师写了一封信,让路老师带着小朋友一起去看菊花,高兴吗?那就让我们一起去看菊花吧!(齐读课题) 二、精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师:有个小朋友也要去看菊花,她是跟着谁去的呢?(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她要去看菊花了,高兴吗?谁能高兴地来读一读。 2、指导带着高兴的语气读第一自然段。 三、精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师:公园里的菊花开得怎么样呢? 指导读好“好看极了” 2、谁能把这个句子说完整,用的词和上面一句不一样,可意思不能变。(出 示:练一练) 师:小朋友说得真好,路老师真想赶紧去看看,你们想去吗? 3、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美丽的菊花吧!(多媒体演示) 好看吗?有些什么颜色呢?让我们来把菊花的美丽读出来!(指导读好“黄的,白的,淡绿的,紫红的” ) 4、菊花可不光只有这几种颜色,这几种形态,让我们来好好欣赏一下菊花。(欣赏各种菊花) 你们觉得菊花怎么样?想不想再来赞美一下菊花? (读好“公园里的菊花好看极了。”) 5、理解“一朵朵,一丛丛,一片片” (1) 公园里的菊花可真不少,我们做个游戏吧,数数一共有多少朵菊花? (2)(课件:近镜头“七八朵菊花”)一朵,两朵,三朵,…… (课件:稍远“四五丛菊花”)啊!那边还有啊,一朵一朵地数,要数到 什么时候啊,我们换个词儿来数,一丛一丛地数。一丛,两丛,三丛…… (课件:远“一片片菊花”)啊!还有那么多啊!一丛一丛地也数不过来 了,再教你们一个词儿,一片一片地数。一片,两片,三片,四片,五片…… 菊花多不多啊?(多)(板书:多) (3)老师听到我们小朋友数菊花的声音是一次比一次激动,眼睛也是一次 比一次瞪得大! (4)我们换个方式再来数一数(出示:一朵朵,一丛丛,一片片) 师:菊花一朵朵,一丛丛,一片片,数都数不过来,让我们发挥集体的力量一起来数吧,齐读。 6、理解“它们正迎着深秋的寒风开放呢!” (1)听!这是什么声音?啊呀,刮风了,好冷啊!深秋的寒风吹来了,许多花儿都谢了,可这一朵朵,一丛丛,一片片的菊花怕冷吗?你们看,菊花还是开得那么美丽。 (2)路老师看到我们小朋友现在笑得就像一朵朵盛开的菊花,愿意当一回菊花吗?(放“风声”)我看到了***菊花抬起了头,***菊花也挺起了胸,你们为什么不躲起来呢?(要勇敢,不怕冷……) (3)看到你们这么美丽的样子,听到你们这么自豪的声音,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路老师也想来读读这句话,行吗?(师范读:它们正迎着深秋的寒风开放呢。) (4)谁愿意学着老师的样子来读读这句话。(指名读)老师也希望你们像菊花那样不怕冷,做一个勇敢,坚强的孩子。 7、理解“人们边看边走,边走边看,舍不得离去。” (1)师:看着又美又不怕冷的菊花,老师真不移动脚步,真想就这样一直看下去。小朋友你们想不想就这样一直看下去?那周围的人们想不想离去?(板书:人们 舍不得) (2)师:那么我们慢慢地看,慢慢地走。 (齐读:人们边看边走,边走边看,舍不得离去。课件出示句子) (指导用缓慢的语气朗读) 8、齐读第二自然段 师:菊花那么美,大家都喜欢它,都舍不得离去,让我们一边读一边欣赏美丽的菊花吧。 四、精读第三自然段 1、菊花多美呀!男的喜欢,女的喜欢,老的喜欢,小朋友也喜欢。人们为什么这么喜爱菊花呢?我们来听爸爸的话。 2、投影句子。 3、爸爸为什么喜欢菊花呀?(别的花都谢了,只有菊花不怕冷。)(板书: 不怕冷) 4、爸爸说的真好!让我们一起来把他的话记在心里。 (1)齐读。 (2)(范读)你们觉得老师读的好吗? (3)谁给老师来示范一下。(指读) 五、精读第四自然段 1.师:菊花的种类非常多,颜色也十分艳丽,姿态多变,在百花凋零的 深秋迎着寒风开放,它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菊花还可以作药用,对保证人民的身体健康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另外,菊花还可以酿酒,制茶作为饮料,菊苗可以当菜吃,所以菊花自古以来深受人们的欢迎。 2.让我们再一起夸夸这美丽的菊花,一起读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 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七、作业: 师:今天我们到公园看菊花。看到:公园里的菊花——。颜色有——数 量也很多——,在百花凋谢之时,它们——。人们——。看了这么美的菊花,真要谢谢秋姑娘,那么请小朋友回去把你们今天看到的菊花用彩色笔画下来,看看谁心中的菊花是最美丽的。 <<工作动态分析>>路煜老师铜峰小学教师的文章看菊花(第二课时)。 王琴老师宜丰小学教师:按不同标准分类整理数据———数学第四册《统计》第一课时教案。教学设计理念: 本课时内容主要教学用统计表按照不同标准分类整理数据,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分类标准下的多样性.在此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统计经验,会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收集和整理简单的数据,会用画“√”的方法记录简单随机事件中的数据,初步认识了简单的统计表和方块统计图。本课时的教学将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掌握用统计表表示数据整理结果的方法,积累开展统计活动的经验,并为学生以后学习复式统计表打下基础。本节课,着眼于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极力选取学生身边的事例,使生活素材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本着数学生活化,数学活动化,数学问题化的理念,抓住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整理数据,力争在设计中体现以下几点: 1.数学生活化,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这节课,我采用了看动物运动会这一问题生活情境来引导学生探索,采用课堂上统计学生自己的生日、年龄的生活实际,增加他们学习的兴趣,(并在课前进行了实际调查)现场进行统计,让同学们参与积极,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使他们兴致勃勃地体验收集数据的过程等。 2.数学生活化,让学生参与统计的全过程 课中,从问题情境导入引发学生自己提问想知道每个项目(每个种类)动物的只数,从填写统计表到看懂统计表,分析统计表多种活动中,尽力让学生参与了知识形式的全过程,因为只有让学习经历知识,体验知识的形式过程,才能把新知识纳入原有认识结构中,才能成为有效知识。活动中,还可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整理信息,组织学生讨论并确定较好的统计方法,努力变教师的“教”为“引”,学生的“学”为“探”。 3.数学问题化,让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整节课,我用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展开思维:从“你想知道什么-用什么方法知道-哪种方法最好?”来解决统计的方法,从看懂统计到说出两次统计表的不同来逐步体验分类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这些过程是学生亲身经历的,他们在这些思维的碰撞中发展了思维。 本节课中,力求在充分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原有认识水平的基础上,从学生的生括实际出发,注意把数学与生活沟通,注意了教师的“导”与学生的“探”相结合,用问题带动思维,让学生人人参与,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力求实现真正的数学学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过程,学会用统计表按不同标准分类整理相关的数据,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分类标准下的多样性。 2、使学生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提出并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初步的统计观念。 3、让学生在参与统计活动的过程中,体会与同伴合作交流的价值,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培养尊重事实的理性精神。 重点难点:学会同统计表表示按不同标准分类整理数据的结果。 教具准备:课件、统计图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探索。 1、激趣导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见过开运动会吗?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动物的运动会好吗?(电脑出示) 经过一段时间紧张的训练,在森林里举行了一场激烈的运动会。你看这么多动物都来了,(点击电脑)他们有的参加跑步,有的参加跳高,多热闹啊!(点击电脑,电脑说话)看了动物运动会的场面,你想知道什么?生: 想知道有几种小动物,每种各有几只;想知道参加长跑比赛的动物有多少只,参加跳高比赛的动物有多少只,想知道一共有多少只小动物等 …… 二、自主探究,学习统计表 1、经历统计表的形成过程。 (1)过渡:刚才小朋友提出了很多问题,我们可以依次来解决。要知道参加长跑比赛的动物有多少只,参加跳高比赛的动物有多少只该怎么呢吗?(可以排,分、数、打钩)启发学生在图中数一数,教师板书如下: 跳高 长跑 5只 8只 (2)提问:你能用数数的方法知道有哪几种小动物,每种多少只吗?学生回答后老师板书: 狗 兔 猴 5只 2只 6只 (3)导入课题:刚才我们数数知道参加跳高、长跑的动物的只数,知道每种小动物的只数的过程就是统计,齐读。 根据上面的统计过程,能知道一共有多少只小动物吗?(13只)怎么知道的呢?(可以把跳高和长跑的只书相加,也可以把狗、兔、猴的只数相加) (4)讨论:刚才的统计活动,第一次是按什么统计的?(板书:项目)5只和8只分别是参加哪种比赛的动物只数?(板书只数同时擦去5和8后面的单位“只”)想在这个统计表中看出一共有多少只小动物,怎么办?(增加“合计”一栏)合计是什么意思?这一栏填多少? 形成完整的统计表: 点击电脑:你能把这张统计表填完整吗?学生自己填,教师校对后把表格写完整。(补充合计栏) 第二次按什么统计的?(板书动物种类)你能把这张统计表填完整吗?学生自己做,然后集体校对补充完整统计表。 2、比较两次统计的情况。 提问:(点击电脑)仔细观察上面的两次统计有什么不同?仔细看看再互相说说,先左边的对右边的说,再右边的对左边的说. 引导学生体会:第一次按照比赛的项目来统计的,第二次是按照动物的种类来统计的。 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有“合计”一栏,并且合计的数量相同)“合计”一栏的数量为什么会相同?如果不相同,说明什么?(参加运动会的动物的数量没变只是分类不同而已,这个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分类统计。 3、从上面这两张统计表里,你能知道什么?指名说,举手人多呢就让同桌按刚才的顺序互说。从分类统计表中能知道那么多知识,真不容易呀。 三、巩固练习,加深体验。 小朋友,运动会上居然还有分类统计的知识呢,真是让我们大开眼界了。下面我们一起到商店去看看吧。点击电脑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第一题的文字和场景图。提问:题目要求我们将这些茶杯按什么标准分类?按形状可以分成哪几类?按价格呢? 在学生填表后交流统计的结果,特别要注意“合计”一栏的个数是否相同,有错误及时分析错误原因。 比一比:两次统计的结果,你能知道什么?(着重说说各分成几类,是怎样分类的) 商店里也有分类统计的知识,那平面图形中呢?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文字和图形。提问:观察这些图形,你觉得可以怎样分类统计?(可以按形状或颜色) 按形状分,可以分为几类?按颜色分呢? 要求学生完成统计表,然后交流从统计表里知道了什么?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板书分类统计)在分类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问题?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吗? <<工作动态分析>>王琴老师宜丰小学教师的文章按不同标准分类整理数据———数学第四册《统计》第一课时教案。 佚名:实施开放的语文教学,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我的影子》教学反思。 实施开放的语文教学,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我的影子》教学反思
课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用教材”。即要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又要积极开展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所以,我们更不能就教材教,而要勇于把语文课堂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也就是学生的生活和大自然,要和学生一道开发和生成开放、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请看片断:
教学《我的影子》这一课时,按照原来的设计,我打算这样导入新课——先启发学生思考,然后引出学习内容:同学们你们认识“影子”吗?“影子”是什么样的?
生:我知道,影子很大,黑黑的,像个巨人。
生(吴小龙):影子总是比我们人大。
师:是吗?大家同意小龙的看法吗?没想到学生都说:“同意。”我愣了一下,“真是这样吗?”看看时间是十点多了,而且外面刚好是大晴天,我决定改变本来的教学设计,说:“那好,我们一起到室外去看看‘影子’究竟是什么样的,好不好?”
学生们欢呼鹊悦,高兴劲就甭提了。广场上,孩子们兴趣盎然地观察起自己的影子,有的同学还表演了很多有趣的手影,如小猫、小狗、老鹰、蝙蝠……
半节课很快过去了,同学们回到教室里来了,我说:“通过观察,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吴小龙第一个发言:“老师,我今天发现影子不一定比我们人大,我刚才说错了。”其他同学也纷纷发言:
生:我找到了人的影子,树、房子的影子。
生:老师,不但树、房子有影子,花草也有影子。
生:我发现这些影子的形状不一样,有大的,有小的,有时在我左边,有时在我右边,有时在我前边,有时又在我后边……
话还没说完,一生插话到:“对呀,如果光线在左边,影子就在右边,光线刚好跟影子的方向相反。”
生:对,影子大小要看时间和光线发出的位置,像早上和傍晚时,影子就比人大,中午影子就比人小。我有试过,如果把烛光放低,影子就变大,把烛光放在高过头顶的地方,影子就变小。
师:同学们眼睛真亮,观察得这么仔细,老师真是佩服你们!生活处处皆学问,只要留心观察你就会有收获。我们书中也有一位小朋友,他把观察到的影子写出来了,我们一块去看看吧!
……
实践证明,实施开放式的教学, 不仅培养学生的开发思维和创新能力,而且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了新知识。
教完这篇课文,我感到无比轻松和愉悦。它让我知道了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不能停留在口头上,应通过实实在在的质疑、观察等形式来落实,还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去观察、去搜集相关资料,让课内的知识、疑问在课外广阔的空间得以延伸、解决。正如瑞士心理学学家皮亚罗说过:一切真理要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们自己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而不是简单的传递给他们。
<教研工作>佚名老师作品实施开放的语文教学,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我的影子》教学反思。 佚名:《我爱故乡的杨梅》教学反思。 儿童心理研究表明:那些具体、生动、形象的,反映孩子的生活的,或是由孩子们自己参加的教学活动,他们总是很感兴趣。实践也证明,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认识事物,认识世界,最直接的途径是直观和亲身体验。伴随着对这些事物的感受,有选择地、一幕一幕地印在自己的头脑里,使之成为自己的生活经历。这样在今后的生活中他们将不断地再现此经历,并逐步得到强化。同时,这种生活体验经过老师的启发、帮助将其组合、排练,以表演和场景再现的方式,创设自己教育自己的机会,这便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法。 在教学《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时,我首先运用新鲜红嫩的杨梅引导学生观察:通过观察你知道了什么?学生通过观察初步知道了杨梅的颜色、形状、大小等外观的一些特征。同时引发学生的兴趣:看到这么惹人喜爱的杨梅你有什么想法?这一提问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立刻跃跃欲试,有的想尝尝、有的想摸摸、有的想仔细看一看。在这种气氛下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体验作者的感受达到了水到渠成的目的。 在体会作者小时侯吃杨梅的感受时,灭亡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再现体验:谁愿意将作者小时侯吃杨梅的感受给表演出来。学生们立刻来了兴致,分别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排练。在小组竞相表演的前提下,我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汇报。看到学生们入情入境的表演和活灵活现的动作,使我感受到了创设课堂最佳教学情境获得成功的喜悦。 继教学伊始的悬念,学完课文之后,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干净的杨梅,分发给每个小组的学生们,让他们真正品尝这来自于美丽南国的水果。在学生们大尝特尝了杨梅之后,让学生们谈一谈感觉。学生们经过亲自品尝,切身体验,真切感受到了杨梅那甜美的味道。学生们纷纷谈出了吃杨梅的感觉。什么“味道好极了”“真是酸甜可口”“甜里透着酸,酸里透着甜”“甜津津的”。。。。。。这些话语均出自学生之口,那种品味甜蜜的感觉和意犹未尽的表情真实地体现了生活,再现了生活。学生们在亲身体验中强化了感悟,受到了熏陶,得到了美育。 以上教学可以看出,教学的过程实际就是师生情感相互沟通和交流的过程。教师应该多动脑筋创设学生亲身体验的情境,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以期达到师生之间最佳合作的效果,创造出最佳教学气氛来事先教学的真正目的。教师教学的成功也在此得到收获。 <教研工作>佚名老师作品《我爱故乡的杨梅》教学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