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网萍老师阳羡小学教师:《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和评析。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通过不遗漏、不重复的列举找出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2、使学生在对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过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并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能对信息进行分析,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能有条理的一一列举,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练习纸、扑克牌。 一、导入课题。 老师先来和大家作个游戏,好吗?看,这是什么?(扑克牌)你们知道一副扑克牌有几种不同的花色吗?(四种)老师从中任意抽出一张,猜一猜有多少种不同的结果?(四种) 同学们都知道是四种,那具体是哪四种呢?(草花,黑桃,红心,方块)刚才同学们将这些花色一个一个列举了出来(板书:一一列举),邵老师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其实啊,“一一列举”也是我们解决数学问题时经常要用到的一种策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 (评析:学生在四年级已经学习过用“列表整理”及“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本节课“用一一列举”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中“一一列举”的含义,在导入时我利用学生熟悉的扑克牌设计了一个抽牌游戏,通过游戏点明了学习任务,让学生做好运用新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想准备,同时学生的积极性极高,为后面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新课教学 (一)教学例1 1、情景创设,呈现问题。 邵老师家东面有一块空地,我想请工人师傅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的花圃,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课件出示:例1) 从条件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周长是18米) 你是怎么知道的? 真了不起,你连这隐藏的数学信息也找出来了,周长是18米,那么说明长和宽的和是多少?(长+宽=9米) 你真聪明! (课件出示:友情提醒:花圃的长和宽长度之和为9米。) 那你能帮老师来解决这个问题吗?用你自己的方法试试看。 (评析:策略的形成首先源于什么样的数学问题,而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又影响着什么样的解决策略。教材中原本设计的问题是“王大叔用18根一米长的栅栏围一个长方形羊圈,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在教学时,我把它改成“邵老师家东面有一块空地,我想请工人师傅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的花圃,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一来更联系实际生活,花圃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而且让学生来帮助老师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更加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思路放得开。) 2、学生尝试操作(摆小棒,画图,列表) 交流:操作(电脑有条理地出示不同的围法) 3、(摆小棒)你们通过操作找到了这么多种不同的摆法,还有不同的方法吗?(表格列举)(电脑出示表格) 长方形的长+宽=9米,如果长是8米,宽是多少米?(1米)长是7米呢? 你能把符合要求的长和宽一一列举出来,并找出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吗? 追问:通过一一列举,你发现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这个答案与前面同学操作的得到的结论一致吗? 4、比较,优化策略 刚才我们通过摆小棒和用表格列举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比较一下这两种方法,你认为哪一种更简便些?(表格列举) 5、小华是这样填写的,看了他的列举,你有没有什么想要说的? (实物投影出示表格)(没有条理) 引导反思:联系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你认为在一一列举时应该注意什么?(有条理) (板书:有条理) 师小结:有条理地一一列举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策略。 (评析:不论学生是采用摆小棒还是填表,其实学生的头脑中都要先想到长+宽=9,为了缓解学生思维的难度,在教学例题时,我先让学生说说从题目中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在学生分析题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办法试试看,避免了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盲目性,有利于学生利用形象思维发展抽象思维。在学生运用多种策略解题后,引导反思,优化解题策略,为学生形成富有理性的数学思考积累了经验。) 5、老师想在这个花圃里种花,怎样围才能使围成的长方形的面积最大? (电脑出示问题) 口算出围成的每个长方形的面积。(电脑出示答案) 仔细观察表格,比较它们的长、宽和面积,你有什么发现? (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面积不一定相等。) (长与宽的和一定时,长与宽的数值越接近,其面积越大。) 你们的发现真有价值! (二)教学例2 1、花圃围好后老师要去购买花苗,有三种花苗可供选择: (课件出示图片:兰花、蝴蝶花、月季花) 邵老师最少买1种花苗,最多买3种花苗。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购花方案? (电脑出示例题) “最少买1种花苗,最多买3种花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可以买1种,也可以买2种,也可以买3种。) 2、你打算用什么策略解决这个问题?(一一列举) 列举时,可以先考虑购买几种的情况?再考虑?请同学们结合电脑老师的提示,在小组里交流。(电脑出示) 3、学生小组讨论后,进一步追问: (1)如果只买1种,有几种不同的买法?能具体说说是哪3种买法吗? (2)如果买2种,有多少种不同的买法?你是怎想的? (3)如果买3种呢? (4)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买法? 4、刚才我们是用叙述的方法来一一列举,还可以用列表的方法来一一列举。 5、(电脑出示空白表格) 购花方案 只买1种 买2种 买3种 兰 花 蝴蝶花 月季花
你会在表中画“√”表示各种具体的购花方案吗?试一试(学生尝试) 集体交流 5、比较一下这两种列举的方法,你更喜欢哪一种?(列表) 6、教师小结:通过列表可以将一一列举的结果展示的一目了然,我们一眼能看出是否有重复有遗漏,这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整理方法。 7、引导学生反思:联系刚才的填表过程,你认为要得到全部答案,列举时要注意什么? 指出:要得到全部答案,列举时要有条理,这样才能“既不重复,也不遗漏。”(板书:不重复不遗漏) (评析:教材中的例2与例1大相径庭,在教学时我运用上面围花圃的素材导入到花圃围好后去购买花苗,这样情境的创设更具有连贯性。例2的教学着重抓三个环节。第一、要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题意。第二、要指导学生有条理地分别考虑只买1种、2种、3种各有几种具体的订阅方法。第三,通过列表画“√”的方法展现学生“一一列举”的思考过程。但事实上这一部分难度较大,绝大多数同学连这一张表格的意思都看不懂,所以在教学该例题时我采取了“先扶后放”的策略,在针对问题情境确定用列举的策略解决问题后,引导学生先从只购买一种花想起,结合电脑老师的提示,小组讨论用叙述的方法一一列举。在此基础上出示表格,并教师先指导性地讲解其中的一种方法,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填写,这样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这种策略如何在表格中展现。最后在引导学生反思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列举时的注意点。这样学生运用列举策略的水平会逐步提高。) 三、应用巩固。 1、(1)现在我们来放松一下,作个游戏,好不好。老师这里有一张靶,分内、中、外三圈,里面的10、8、6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谁愿意来投投靶。(学生投靶)每人投两次。 他们真厉害,都投中了两次,请在草稿本上列举出所有可能的答案。(6种) (2)看到同学们玩的这么开心,老师也想来玩一玩,(故意失手) 唉,投了两次,可能得到多少环? “投中两次”和“投了两次”这两个问题含义一样吗?(不一样) 怎么会呢?(生发表意见) 那可能得到多少环?试试看(1+3+6=10种) (评析:由于本节课的内容思维强度较大,学生可能会产生疲劳的感觉,因此在这里我设计一个让学生掷飞镖的游戏,既消除了学生的疲劳感,注意力一下子集中,积极性极高,课堂上也一下子活了起来,同时又很自然地引出了练一练。在学生掷飞镖的基础上教师故意失手,让学生在哄堂大笑中更好地理解“投中两次”和“投了两次”的不同意义。同时通过两个问题一字之差的比较,提醒了学生要看清题目。) 2、下面我们继续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1)中山桥是1路和2路公共汽车的起始站。1路车早上6时20分开始发车,以后每隔10分钟发一辆车。2路车早上6时40分开始发车,以后每隔15分钟发一辆车。这两路车几时几分第二次同时发车?(电脑出示) 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找?(排一排,比一比) (2)有一个音乐钟,每隔一段相等的时间就发出铃声。已经知道上午9:00、9:40、10:20和11:00发出铃声,那么下面哪些时刻也会发出铃声? 13:00 14:40 15:40 16:00 观察:发出铃声的时间有什么规律? 思考一下,你打算用什么策略解决这个问题?动笔写一写。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指名交流。询问间隔40分钟是怎么知道的? 3、一副扑克牌有四种花色,从中任意抽出两张牌,那么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择方法?(4+3+2+1=10) 学生实际操作四张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 学生交流。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一种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一列举”,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随着你们知识的增长,将来一定会发现更多、更妙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 有条理 一一列举 不重复 不遗漏 <<工作动态分析>>邵网萍老师阳羡小学教师的文章《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和评析。 袁彩霞老师小学教师:快乐作文《吹气球比赛》教学设计。快乐作文《吹气球比赛》教学设计 执教者:袁彩霞 [设计理念]: 1、好动贪玩是儿童的心理特征,抓住这一特征,把游戏引进作文课堂,让学生在玩中说,在玩中写,减少对作文的恐惧感,让学生喜欢作文。 2、以学生为主体,创设情境,开展活动,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合理想象,以达到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目的。 [教学目标]: 通过吹气球比赛,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并展开合理的想象,使作文内容更具体,更生动。 [导写过程]: 一、 谈话导课,激发兴趣。 1、出示气球,观察特点。 2、小结观察方法。 二、 选手比赛,指导观察。 1、每组选代表准备吹气球比赛。 2、提出建议:在游戏时要注意仔细观察表演者的神态、动作,注意听清人物的语言,还要注意观察场上观众的表现,游戏完后把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说一说。 3、谈谈游戏前的心情。 4、游戏结束后,台上选手说说心里话。 5、围绕观察的4个方面分别进行交流。 6、综合同学们的发言,选择一位选手,把这位选手吹气球时的过程说得更完整、更具体。 三、 师吹气球,指导想象。 1、师吹气球,引导学生想象。 2、师作小结。(作文中应展开丰富的想象) 四、生吹气球,指导练写。 1、生吹气球,注意观察气球的形状变化,体验自己的心理。 2、观察吹好的气球并用一个成语来形容。 3、对气球说些悄悄话。 4、选择印象最深的一位选手或自己刚才亲身经历的吹气球过程用笔记下来。 五、 交流评议,完善习作。 1、选择有代表性的习作全班交流。 2、师生评议。 六、拟定题目,教师作结。 1、给这篇作文拟个题目。 2、教师对本课作总结。 板书: 吹气球比赛 观察 想象 <<工作动态分析>>袁彩霞老师小学教师的文章快乐作文《吹气球比赛》教学设计。 佚名:《对称》教学实录与反思。 《对称》教学实录与反思 邓华阳、何子宏一、教学实录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材简析:对称是一种最基本的图形变换。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对称性质的事物很多,学生对于对称现象并不很陌生。本节课按照知识引入──概念教学──知识应用的顺序逐步展开的,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我先设计了“贴蜻蜓”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又引导学生观察一组对称的实物图(树叶、松树、蝴蝶、鱼等),分析它们的共同特点,引出“对称”的概念,然后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剪纸的活动,同学们在观察、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发现了“对称的秘密”,了解了对称轴。教学目标: 1.经历直观演示、动手操作的过程,了解对称现象,并能识别对称图形。 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对生活事物及相应图形的欣赏,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学会欣赏数学美。学与教的材料准备:CAI课件、剪刀、彩纸、图片教学过程:(一)情景活动、感知对称 1.贴蜻蜓,感知“对称” 师:(电脑播放)我们一起来欣赏一幅美丽的画面。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在夏日的傍晚,我们经常能见到满天飞舞的蜻蜓。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两只蜻蜓的图片,谁愿意帮我贴一贴?(出示红、黄两只蜻蜓图片)(同学们看后大笑).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两位同学贴的蜻蜓,说说你发现了什么?生1:黄色的蜻蜓两边的翅膀一样大。生2:红色的蜻蜓翅膀大大小小不一样,怎么能飞呀?(4个翅膀大小都不一样)师:你说得非常好!怎样才能让红色的蜻蜓飞起来!生3:把它两边的翅膀换成一样大就行了。师:对!要让红蜻蜓飞起来呀,必须要两边的翅膀一样大。(手指着说)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图片。(先贴一半,再贴另一半)(有:树叶、蝴蝶、衣服、葫芦、树) 2.观察讨论、揭示课题师:谁能说说你发现了什么?生1:我发现老师是一半一半的贴。生2:我发现左边一半和右边一半同样大。生3:我发现这些圆形两边是一样大的。师:大家都说得非常好!象这样两边一样大的图形,我们就说他们是对称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对称[板书]。 [评析:采用有趣的贴蜻蜓比赛导入,让学生经历了由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过程,非常巧妙,抓住了学生的心理,让学生在游戏的活动中体验、感知对称,从参与面上看,全班学生都调动起来了,参与热情也比较高,并且教师很注意顺着学生的思维发展,通过学生的释疑,很自然地引出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究对称 1.剪一剪,议一议。师:你能试着用剪子剪出一个象这样对称的图形吗?试试看!(教师巡视、辅导,并贴图)师:请同学们先停下手中的剪刀,我们一起来欣赏这几幅图( )你认为哪些图形是对称的?哪些不是对称的?生1:我认为1号、2号、3号图不是对称的。生2:我认为4号图也不是对称的。生3:我认为5号、6号、7号、8号图是对称的。师:(指2号图)你能说说你是怎么剪的吗?生:我这样用剪子弯了一下。师:(指3号图)你能给大家说说是怎么剪的吗?生:我拿着纸,这样剪了一下,又剪一下。师:噢!原来你们是随意剪的。看来,这样是很难剪出对称的图形。师:我们就请(5号图形)这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怎么剪的吧!生:我先这样一折,再用剪子剪。师:很好!来,示范一次给大家看。(指6号图)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生:我先对折,然后再剪,就剪出这个图形了。师:真棒!(掌声)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5-8号)他们能剪出对称的图形,而他们(1-4号)不能呢?秘密在哪儿?生齐说:他们没对折。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你能在这些对称的图形中发现什么?生1:有一条印。生2:有一条线。生3:都有折痕。师:对!这个折痕在数学上我们就叫它“对称轴”。请同学们读两遍。师:谁能上来画画其它图形的对称轴?其余的同学请在自己剪的图形中画出对称轴。 [评析:让学生剪一剪、议一议,探究出了对称的秘密。恰当的评价,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关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更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猜一猜,折一折。师:(出示长方形纸片)它是对称的吗?猜一猜,它有几条对称轴?师:到底有几条对称轴?请大家动手折一折,谁能给大家演示一遍。师:对!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再猜猜看,正方形有几条对称轴? 师:谁能说说圆又有几条对称轴?然后动手折折看。生1:有一条。生2:有四条。生3:有十条。生4:有一百条。师:看来,同学们的意见都不一样,我们请电脑来帮忙。(电脑画面显示很多条对称轴并伴随着声音:我也折累了,不想再折了。)师:圆到底有多少条对称轴?生1:数不清。生2:无数条。师:对!圆形有无数条对称轴。 [评析:说出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各有几条对称轴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充分让学生猜一猜,并动手折一折,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潜能和主观能动性,巧妙地、有效地突破了难点,加深了对对称知识的体验和感悟。] (三)拓展运用、强化表象师:在日常生活中,除了这些图形是对称的以外,还有许多物体也是对称的,你能举例说一说吗?(学生举例有:桌子、椅子、文具盒、橡皮、窗户、黑板、衣服、飞机、脸、人等等)师:你能指一指人的对称轴在哪儿吗?师:谁能指一指书本的对称轴在哪儿?师:在自然界中,还有很多物体是对称的,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电脑播放:蝴蝶、蜻蜓、脸谱、小鹿、飞鹤、8.A、北京体育馆、艾菲尔铁塔、民间剪纸等)师:欣赏完美丽的画面,你们想不想动手剪一剪?发挥你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剪出一个更美丽的图案!试试看。(在学生动手剪时播放音乐)(学生剪完后自己将作品粘贴在黑板上)师: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剪的象什么?生1:我剪的象窗帘。生2:我剪的象梅花。生3:我剪的象火箭。生4:我剪的象宇宙飞船,我长大了要当宇航员。 …… [评析:让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数学广泛应用在我们的生活之中。教师巧妙地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科学”、“艺术”、“建筑”等学科中,注重了学科知识的整合,不仅降低了学生理解上的难度,还使得单调的内容变得丰富多彩,进一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应用价值。] (四)全课总结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对称”,这些对称的图形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生1:很美丽!生2:很好看!生3:很有趣!师:对!这些对称的图形是很美,老师送给大家一个“美”字。(贴一个对称的“美”) [总评:这节课采用开放式的课堂教学,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教学中,教师充分给学生创设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机会,课堂教学通过贴对称感知___剪对称探究___拓展对称___应用对称的过程使学生在交流和分享探索知识的快乐中,主动学习知识,形成了技能,掌握了数学方法。] 二、课后反思《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结合新课标的精神,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在以下三个方面体现的较为突出: 1.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主动学习。生活中有许多的物体(包括建筑物)是对称的,这样就很容易找到学生学习这个知识的生长点。因此,在设计这节课时,无论是从导入到探索新知,还是欣赏操作活动,我都注重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人人动手、动脑、动口参与实践活动,营造出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教学以比赛“贴蜻蜓”导入,我出示两只红、黄颜色不同的蜻蜓,让学生们比赛贴。这样设计是因为学生对蜻蜓很熟悉,而在贴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了红色的蜻蜓翅膀大大小小不一样,就笑了起来,纷纷说:“红蜻蜓怎么能飞起来呢?”这样也暗示了蜻蜓两边的翅膀一样大才行。贴蜻蜓的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探究“对称”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进行剪纸、折纸,人人经历剪的过程,发现了只有对折后才能剪出对称的图形;而折纸的过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对称轴的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极限思想。 2.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教材进一步的加工处理。在钻研教材的过程中,我发现教材是按知识引入──概念教学──知识应用的顺序逐步展开的。在知识引入这一环节中,我采用了“贴”的方法,在贴的过程中促使学生产生了疑问:为什么红蜻蜓飞不起来?黄蜻蜓能飞起来呢?在教学“对称”时,我不是直接教给学生先对折,再剪,而是让学生在发现“两边一样大”的基础上,自己随意去剪。这样,一部分会剪的同学就对折了,不会剪的同学从他们的演示、介绍中也明白了“必须要对折”,非常轻松地发现了对称的秘密。 3.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去经历、去体验,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在探究“对称”的知识过程中,先让学生试着剪一剪,然后比较、演示,揭示“对称”的秘密,然后又通过画一画、猜一猜、折一折、举例等活动,让学生充分去体验、去感悟“两边大小一样”。巩固应用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再创造,学生举例说出了很多身边对称的物体,并指出了它们的对称轴,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最后一次的剪纸,是学生认识和技能上的提高,他们这一次剪出的图形很象生活中某些物体的模型,更值得一提的是:有少数同学先对折,然后画图、再剪。剪出的这些图形确实给大家留下了一个很美的印象,整节课在“美”字中结束。
<教研工作>佚名老师作品《对称》教学实录与反思。 王林江:《奇妙的克隆》教学反思。 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思想内容。能否实现这一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教学的难点所在。“研究性学习”是学习方式转变的一个转折点。所谓研究性学习就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具体地讲,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并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基于这一点,我在教学中力求以研究性学习为指导,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完八年级上册第十七课《奇妙的克隆》一文后,我对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现述如下: 一、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自求能力。 在预习课文过程中,学生提出了好多问题。有简单的,有深奥的,幼稚的,有成熟的。如Clone这个英文单词怎么读?什么叫无性繁殖?能不能克隆人?克隆人将会是什么样的?克隆技术对人类有哪些好处?克隆技术有没有坏处?……以往,对于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引导学生查《英汉词典》、认真读课文,在课文中找答案。结果学生们查英汉词典,找出了克隆的读音[kl[Un],读出了克隆的含义,读出了无性繁殖的定义,也找到了克隆技术造福人类的四方面表现。通过自主学习,学生解决了大部分问题。 二、实物图片使用,增加了教学的直观性。 我们农村中学,条件相当差,没有多媒体教室,没有实物展台,没有教学用的课文朗读磁带,没有挂图,也没有电脑课件。为了增加教学的直观性,为了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我上网查阅到了“克隆羊多利”的资料,并到中心学校用喷墨打印机打印出来,这算有了一个小小的“道具”。运用这个图片,很好的导入了新课,给学生一个深刻的印象。这个直观的第一印象是非常有用的。图片的使用,生动直观形象。 二、网络的利用,为教学者备课提供了丰富的背景知识。 克隆是一项新技术,究竟是怎么回事,不认真研读是弄不明白的。为了更好的弄懂弄通克隆知识,我上网查阅了有关资料并打印出来。有《克隆时代》、《人类进行克隆的历史》、《中国克隆动物研究大事记》等。通过这些材料,我初步掌握了克隆的有关知识,掌握了克隆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与现状。这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背景材料,使教学更有了基础。要求学生会研究性学习,教师首先也应该会研究性学习,应该是个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者和倡导者。试想,教师都不会研究性学习,你如何能指导好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呢?而研究性学习中,搜集材料的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研究探讨,有利于激发学生们对科学的兴趣,有利于培养了学生们的科学意识和创新精神。 克隆技术,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内容。他们对克隆技术的发展,有着热切的关心,对克隆技术对人类的影响有着浓厚的兴趣。课文中列出了克隆技术造福人类的几方面应用。任何新技术的出现,都是有着双方面的作用。用书上的话说“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就象核能技术的应用一样,用来建造核电站发电,就是造福人类;用来制造杀人武器的原子弹,就是造祸人类。如果克隆技术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可能就为害人类。有的说,克隆器官,为残疾人服务,这是造福人类。 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们的探索欲望,激发学生们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们对科学的兴趣。我设计了讨论这一环节,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讨论,明确学习内容,探讨克隆技术对人类的影响。讨论过程,基本上还可以。有的说,大熊猫是濒危动物,繁殖很不容易,运用克隆技术,可以保护国宝。有的说,如果有人利用克隆技术克隆出病毒,人类可就遭殃了。不足的是,学生的讨论还不够充分,思想还有些紧张,放不开。使讨论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 总之,要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还要走很长很艰难的路。还要与应试教育进行抗争。单凭教师的努力是不够的。还要从考试上进行真正的改革。不然,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只是一纸空文,一种口号,一种悲哀,一种形式。
<教研工作>王林江老师作品《奇妙的克隆》教学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