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德涛:。(全日制学校) 在大力倡导和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素质”的现象一定要杜绝了。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做到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也就是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自主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让学生思维活动起来,语言也活起来,主动参与,自主学习。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出的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善于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善于积极思考,敢于质疑问难,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探索和进取的精神。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人的全面发展和21世纪的需要。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可,而且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本文就如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达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谈几点看法。 一、尊重和信任学生,引导学生确定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动力的一部分,在授课时应该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出发,学生喜欢怎样学习,可以由学生自主决定,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心理需要,成为他们学习的内驱力。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尊重和信任学生,允许学生提出各种学习目标或学习方法,包括与教师相反甚至错误的见解。教师要尽力避免简单的指责和训斥,避免有损学生尊严的讽刺和挖苦。只有这样,学生在确定学习目标。的过程中,才能在同学们面前,在教师面前,无拘无束。坦露心声,并逐步养成自尊、自信的品质。这种品质就是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内部动力的源泉。 二、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 心理学家研究证明:那些容易引起学生兴趣的、形象生动’的、带有实际操作的内容易引起学生的认识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利用实物演示、电脑课件、语言描绘及多媒体教学技术为学生提供以文字、图像、动画、影像和声音的情景,建立友好的交互作用的学习环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唤起学生的良好的学习心境。例如,讲.向性运动和感性运动时,我让学生观察窗台上长期受单侧光照射后茎向光生长的植物和观察受震动后叶片合拢的含羞草来总结出两者的概念以及比较两者的差别,学生们回答的很到位,效果很好。 三、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我展示的机会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特别想要阐述自己的见解,同时品尝成功的、喜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为他们动手、动口、动脑提供足够的素材、时间和空间,为他们的自我表现和相互之间我先让学生们先讨论一下,然后回答这个问题。经过热烈的讨论后,学生们各抒己见,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具有显性形状的个体的基因型有两种。 四、鼓励学生参与课外学习 生物科学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连,我们经常听到人们从克隆、转基因、抗虫棉和超细菌等等各个方面获得了很大的成果,使人们受益匪浅。这些科技信息对于提高学生提高对生物的兴趣具有很大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多多收集有关的资料,并且引导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多动手做些小实验。他们亲手做了,并且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也会提高。 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以学生为本,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处处为学生着想,努力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热情高涨地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学习知识,巩固知识,拓展知识,学生才能自主地学习新知。也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 【教育资料】纪德涛。 佚名:二年级数学半学期教学反思。 新的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已半学期了,经过半学期的艰苦历程,深受新课改的冼礼,在教材钻研、课堂教学、学生评价等领域都有着较大的收获。教师明显表现出关注学生,重视创设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和其他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了民主平等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学习,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重视过程,重视引导求异思维,鼓励算法的多样性;注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等贯彻新理念的教学行为;一致希望能让学生以一种生动、活泼、有趣的方式来学习数学,让学生不费劲地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数学,感受到数学与我们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学生经过两个月的学习生活,多数同学已表现出对数学的一定兴趣,并已逐渐适应,形成初步的学习习惯,特别是在教师引导下已逐渐懂得倾听他人发言,与同学合作交流等。 一、在教材探研方面 新教材在编排体系上,知识结构上都发生重大变化,突出了知识的形式的探究过程,同时增加了大量的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与相互交流的机会,使枯燥乏味的数学变得既有趣又有用;它以实现儿童的发展为宗旨,为他们提供了大量的观察、猜想、思考、操作、验证、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 1.根据不同的数学知识,领略教材图例的含义,精心设计组织课堂教学活动 在新教材的例题、"做一做"中,都有一些漂亮的插图,这些插图对我们教师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把握好这些插图的内容,领略插图的含义,根据插图组织学生开展教学活动。如:在"比一比"中的"做一做"里有5幅插图,我在教学中利用这些插图开展比多少、比长短、比高矮的分组活动。在比长短中,我开展"谁的胳膊长"的趣味比赛活动,先分小组比出谁是小组中胳膊最长的同学,再组与组比较,比出谁是全班胳膊最长的同学。这项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在小组里合作学习,使生与生之间有交流、讨论,在交互的教学活动中学会了新知,教师真正站到了教学活动组织者的位置。 在练习中也有一些有着指导意义的插图,这些插图也为我们设计教学活动提供参考。如在教学10以内数的加减法时,我们可发现练习里都有这样的题型与插图:让学生抽取0~10的11张数字卡片。要么用大数减小数(学减法),要么哪两个数想加得几(学加法)。受到教材插图启发,我让学生各自准备了自己的数学卡片袋,在巩固练习中开展分组比赛活动。这样学生自主活动始终贯穿于整个单元,学生在自主练习中巩固了新知。 2.发挥教材信息资源,创造性创设问题情境 低年级的小学生参与数学活动,很少是因为认识上的需要,而只是对数学活动本身感兴趣。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强大内驱力。教学活动中能否不断激发兴趣,使学生自始至终情绪高昂地主动参与学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新教材在教授的图例中有许多能解决问题的多个素材与信息,这就为我们教师提供了空间。如果能善于挖掘这些信息资源,创造性的创设问题情境,就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的能力。如在"比一比"的新授课中,除了书本上列举的兔子与砖头、小猪与木头的比较外,还有萝卜与苹果、小猪与小鱼等多种有用信息,还可利用插图所提供的这些丰富信息资源,引导学生观察已获得的信息,让他们想一想:图中还有什么可以比。这样通过利用插图资源放开学生,让他们牵动探索,从而加深了学生对"多"与"少"的理解。 3.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的培养 数学概念是抽象的,而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能力较弱。本册教材注意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构建有关的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我重视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体会数学知识的含义,在教学数的组成时,先让学生用小棒分一分,有几种分法?每种分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怎样把这几种分法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地分出来呢?通过教师的层层引导,学生的实际操作,参与了获取知识的全过程,从而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也为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打下基础。 4.新教材更加注重思想品德的教育 学生到学校来除了学习知识、获取能力外,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人的道理。新教材在编排上,注重知识与德育渗透,如:在"比一比"中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精神;在"6--10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热爱家乡、热爱自然、保护环境、讲卫生等方面的教育,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但多数教师对教材在编排上还持有一定的意见,如:有些地方衔接不当,知识跨度太大;个别题目图意不明,如,第33页第1题"连一连",第45页第1题3幅连续的图等;在第36页"可爱的企鹅"中唯一出现符号" ",显得突然,且给教学带来麻烦;没有更多地强调"数的组成",造成学生计算速度偏慢;有些内容对学生要求过高,有难度(如"连减");有的课时内容太多,完成有困难(如"操场上"),教材还有待于改进。 二、在课堂教学方面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基本理念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传统的课堂教学,导致学生学习方式单一,表现为以教为中心,以教案为本,学围绕着教,就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课堂气氛较沉闷。为了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 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地学习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更重要是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抓住学生活动的兴奋点,按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从学生喜欢听的、喜欢看的实情、实物、实事入手,采用讲故事、做游戏、模拟场景、比赛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兴趣,激发自主探索的欲望,发现问题,自主学习。 教学片断:分苹果(一)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吃水果吗? 师:黑板上有一堆苹果,你估算一下有多少个?再数一数。 (说明:磁性苹果教具,可操作) 师:把这堆苹果分成两堆,谁会分?还可以怎样分?(说明:老师这一问一下子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兴趣) 这样让学生动手、动脑的学习,伴随学生自身的情感成为他们自主学习的需要。数学是充满乐趣的"学问",在情境中学数学,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贴近生活去学数学,是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 2. 创造情境,营造与人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 合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学会共同学习、生活,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合作精神是教学中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一环。在一年级课堂教学中,建立合作学习机制,营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改变传统单一的交流形式,变"双向交流"为"多向交流",使学生感到自由、轻松,学生成为交流的主体。 教学片断:分苹果(二) 师:同学们都想分苹果,下面我们按小组进行分苹果比赛。(说明:教师说分苹果时,出示课题:分苹果) 教师提要求: A. 每4个人一组(每组一捆"小棒")同学之间要合作,一个同学负责分,两个同学分别说怎样分两堆,一个负责记录。 B. 把10个苹果分成两堆,有几种分法? 师:请同学们按小组汇报分的情况。 (说明:每小组代表在黑板上演示分的情况,教师按学生分的顺序,在黑板上用数与形表示出来,展示学生的成果) 10 5 2 4 3 1 5 8 6 7 9 师:我们把10个苹果分成9和1,你想到什么算式?10分成8和2,你想到什么算式? ……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说一说。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尊重,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讨论,在讨论中,可以自己发表见解,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其他的同学,倾听其他同学的意见。如:上述学生在小组讨论时,有的学生说我想到了:9+l=10,10-9=1。马上有学生补充说:还有l+9=10、10-1=9;接着学生七嘴八舌地说想到:8+2=10,2+8=10……老师又接着问通过这些算式,你还想到什么算式?学生说:想到10+0=10,又有学生说,想到10-0=10,学生又说还有10-10=0,还有0+10=10。这种合作学习,增加了信息交流量,丰富了自己的见解。被同伴认可,一次认可就是一次成功。成功可使学生产生自信,学生获得自信,自我肯定等一系列的情感体验。这种良好的情感体验的不断实现,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内在学习动力。 3. 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积极主动发挥的前提,根据一年级学生正处于学习启蒙阶段的特点,我在教学时有意识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和培养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去发现问题。 教学片断:操场上(-)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吗?你最喜欢什么运动? 生:我喜欢羽毛球;我喜欢体操;我喜欢跑步;我喜欢足球;…… 师:同学们的兴趣爱好真广泛,现在我们到操场上去看一看,这些同学在干什么?(出示场景图,并揭示课题:"操场上") 师:根据这幅图,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生:①男生有( )人;②女生有( )人;③一共有( )人;④男生比女生多( )人;⑤女生比男生少( )人;⑥是女生多还是男生多?⑦带帽比不带帽的少( )人;⑧踢球的比不踢的多( )人?⑨跑的比没有跑的多( )人?…… 没有牛顿对落地苹果观察和发现,如何产生"万有引力"定律,没有阿基米德在浴缸中洗澡的体验和发现,也不会有对"浮力"的认识。这些都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去发现问题,提出他们想提的问题,提出他们感兴趣的问题。问题情境是促进学生建构良好认知结构的推动力,同时也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方式。 4. 以人的发展为本,给学生留下学习与探索的时空 阳光雨露禾苗壮。就像生命离不开水,离不开阳光和空气,学生的学习不能没有时间和空间。留足思维的时空,让学生自由发展,想像就能张开翅膀,在学习的蓝天翱翔。课堂教学不该由教师主宰,应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教师除给学生提供丰富、直观的背景材料,构建解决问题的模型,还要把学教学片断:操场上(二) 师:大家提出了这么多问题,你们会解答吗?你是怎样解答的?把你的方法在小组里跟同学说一说。 师:一共有( )人,这个问题,哪个小组来回答? 生:一共有10人。 师:你们是怎样想的?把你们的想法告诉大家。 生:我们这组是数出来的,先数男生,再数女生。 师:你们这组还有补充的吗?其他组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我们这组是把男生的人数和女生的人数加起来的8+2=10。 (说明: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方法) 师:男生比女生多( )人,这个问题哪个小组来回答? 生:男生比女生多6人。 师:你们是怎样想的?能把你们的想法说给全班同学听吗? (说明:这组同学回答后,鼓励其他组学生,还有不同想法吗?) 生:我们是一个男生对一个女生,剩下的就是多的。 生:从图中这两个男生和这两个女生一比,剩下就是6个男生。 (说明:学生在回答时,用手指着图比划着说) 生:我们是算出来的,男生有8人,女生有2人,8-2=6。 生:我们是比出来的,8比2多6个。 生:女生人数只有男生中的一部分,一看就知道男生比女生多6人。 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对知识而言,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交流,澄清的过程就是自己发现的过程。在教学中,把学习和探索的时空留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乐趣,同学、教师成为交流学习的亲密伙伴,使数学课堂成为学生的天地。在课堂上,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小组合作、简单数据调查和游戏活动等多种形式,自主地积累知识,获得信息,解决问题,培养能力。 课堂教学改革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这是相当可喜的。但是,认真审视一下我们的课堂教学,也有一些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1. 学习方式提倡"探究式",还要不要"接受式" 我们知道,学习方式的选择运用,要受到教学内容、学生水平、个性特点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合让学生通过探究去解决,"探究式"适合智力好、主动性强的学生,而学生的智力发展、知识水平不平衡是客观现实,如果一味地追求"探究",就会严重脱离一些学生的实际,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学生个性不同,所以,"探究式"也好,"接受式"也罢,适合学生个体特点的学习方式才是最有效的。如果我们教师不顾实际,对于明明是简单而不需探究的,或者学生没有能力探究的那些知识,也去搞形式,追求探究的"时髦",那可能会事倍功半,得不偿失。 2. 教学注重"过程",还要不要"结果" 教学"重在过程"也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是,随之而来,有一种声音似乎越来越流行,认为知识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我们应当做的是改变过去轻"过程"甚至无"过程"的现象,不仅使学生"孤零零地掌握、记忆、再现"知识,而且使学生弄清知识发生过程的"来龙去脉",促使学生深入地"理解、重构、质疑、批判"知识。"结果"与"过程"并非是对立的关系,而是一种统一的关系。 3. 追求"民主"、"开放",还要不要"秩序"、"规则" 民主教学氛围的创设,是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精神的前提,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平等相处,有利于为学生创造一种心理放松、敢于质疑的空间,使学生真正享受生命成长的自由与快乐。但是,追求"民主"、"开放",许多教师又走入了一个两难境地。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但是学生一旦兴奋起来,争着发言,几乎吵做一团,不少学生为了凑热闹,只顾自我表现,根本不管他人(老师或同学)的意见。这时,教师如果板起面孔"管"一下,学生压制这样热烈的气氛,甚至会戴上教学"不民主"、"违背新课程的精神"的"帽子";如果听之任之,不予组织,教室里就会乱成"一锅粥",秩序混乱,效率低下,有时根本不能完成教学任务。 我认为,教学的"民主"、"开放"是以课堂的"秩序"、"规则"为基础的,是离不开课堂管理的。没有有效的课堂管理,就不会有成功的课堂教学,要在"民主"、"开放"与"秩序"、"规则"之间寻找一个结合点。我们不仅要把学生当成学习知识、追求真理的朋友,还要与学生共同建立发言、讨论、争辩的新规则,养成尊重、理解他人,善于倾听、接纳他人意见的习惯,使课堂教学高效、有序地开展。 三、在评价方面 一年级数学课程学习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激励学生进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力求做到恰当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突出评价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评价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学生的学习习惯、合作意识、数学反思能力、思维的条理性和创造性。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习的评价,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着重体现评价内容的多维度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充分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开展学生的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认知基础,仍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同伴参与到评价活动中来,使学生学会欣赏、学会互相学习;让家长也来关心学生的成长历程,并从有助于学生发展的角度,给予恰当的评价。 1. 评价方式 采取"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赠言"和"综合测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还伴有"作业评价",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前五项评价,平时可以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情况和教学内容的实际,在一个单元里有针对性地选测一至两项,其中"综合测试"几个单元检测一次,"作业分析"每周都开展。 2. 操作方法 (1)、自主评价、小组评价、老师评价和家长赠言见附表 (2)、综合测试 评价内容:将形成性评价与阶段性评价相结合,分单元综合测试和学期综合测试。单元综合测试结合各单元教学目标编拟,学期综合测试卷以本学期的教学目标为指导。 (3)、作业分析(作业进步榜) 评价内容:检查学生的学习习惯。按时完成作业、作业整洁美观、书写规范、作业正确程度等,也考查学生完成任务的意识和能力,结合平常批改作业的过程进行,用图案加语言的方式批改,每周评选一次。 以上是我对新课程实验的一点肤浅认识、围绕新课程实验开展的一些教改尝试和经验体会以及听到的同行们的心声,若能多得到些前人实验后的帮助指点,得到他们的经验教训,我们的步伐会迈[1] [2] 下一页 <教研工作>佚名老师作品二年级数学半学期教学反思。 钱春平老师鲸塘小学教师: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折一折、比一比、拼一拼、量一量,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特征过程,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2.培养观察、操作及思维能力。 3、培养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了解他们的特征。 教学难点: 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的得出和验证。 教具、学具: 课件、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小棒、直尺、三角板、钉子板、皮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请来了一位小客人,瞧,他来了!(出示课件“机器人”) 师:是谁呀? 生:机器人。 师:我觉得这个机器人的每个部件正面的图形很熟悉,你们认识吗? 生:它全是由长方形和正方形组成的。 师:对,你们能说说它哪些面是正方形、哪些面是长方形呢? (生一边说,教师一边进行课件演示。) 师:说的真好,听,“机器人”在表扬你们呢。(同学们你们棒极了!真高兴认识你们,我祝大家学习进步,再见) 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正方形、长方形是我们常见的图形,同学们,你能找出我们教室中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或长方形吗? 师:回答的真好,下面,就请大家来判断一下,这张图中有哪些是正方形、哪些是长方形。 生:(3、5、8是长方形、2、7是正方形) 师:大家观察的真仔细,你们用什么方法判断出1、4、6既不是正方形又不是长方形的呢? 师:大家的对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知识了解的还真不少,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板书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二:探索新知 1、探究长方形的特征 师:对于这3个长方形,它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呢?请每小组选择其中的一个进行观察,猜想一下,所选长方形的什么地方比较特别。 生猜想 师:同学们的猜想到底是对还是错呢?我们能用什么方法证明一下呢?请同学们6人一组,互相讨论,利用桌子上放着长方形纸片、直尺、三角尺等材料,分组研究长方形的特征。 要求:利用这些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动脑筋,想办法,研究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角有什么特点(有什么问题大家可以参考书中58页的内容),比一比,哪个小组想出的办法最多来证明这个结论的对错。 (课件中出示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角有什么特点)如果你有了发现,请你先悄悄的说给同学们听听,过一会再说给大家听听,好吗? 学生相互讨论、动手操作、各自有了结论后交流汇报。 让选择不同的三种长方形的小组分别,汇报时生边说自己的方法,边演示自己的操作。 师:看来我们用不同的方法都证明出这三个长方形具有同样特征,那就是——?(生: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师:这就证明了我们刚才的猜想是完全正确的。 师:那么长方形角有什么特征呢? 得出4个角都是直角。 师:同学们想的办法都很好,通过折一折、量一量、数一数、比一比发现了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有四个角,都是直角(课件出示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有四个角,都是直角)。 我们已经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为了使用方便,有必要把两组对边区别开来,咱们分别给它们一个名称,谁知道叫什么?(如不知老师说明:长、宽并板书) 2、探究正方形的特征 师:我真为大家感到高兴,大家真是太棒了,那么同学们,你能猜想一下正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吗? 师:你们能用刚才发现长方形特征的方法来验证一下吗?(课件出示一个正方形) 学生相互讨论、动手操作、各自有了结论后交流汇报。 师:棒极了,同学们,大家通过自己的努力又验证了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证实了你们的猜想是正确的,你们成功了。那么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你们能给它的边起个名字吗?你认为要起几个,为什么?(板书:边长) 3、比较异同 师:通过讨论和验证我们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征,那么它们之间又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特征呢? 生答(师课件整理知识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都是四边形)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4、解决问题 相信同学们现在一定能够解答出刚才图形判断中1、4、6为什么既不是正方形又不是长方形了吧? 生答 三、应用拓展 1、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你能用两副同样的三角尺,分别拼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吗?(课件演示)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用长方形纸折出正方形,并说明折出的为什么是正方形。 3、动手测量 ⑴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先量一量,再填一填。 ⑵完成“想想做做”先估计数学书封面的长和宽大约各是多少,再量一量。 4、画一画 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7题。展示部分学生画出的图形,并让这些学生说出所画图形每条边的长度。 四、趣味题(相机出示) “青椒”考大家 ⑴我的背后躲着一个正方形,一条边长是4厘米,另外三条长是多少呢? ⑵我的背后躲着一个长方形,一条边长是20厘米,一条边长是16厘米,另外两条呢? ⑶我的背后躲着一个四边形,两个角是直角,它可能是什么图形? 四、总结: 你认为这节课最有趣的是什么?老师相信,只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人人细心观察、善于动脑,那么不管什么样的数学难题我们都能找到答案,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板书设计: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 4条边都相等 四个角,都是直角 四个角,都是直角 <<工作动态分析>>钱春平老师鲸塘小学教师的文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曹冰老师阳羡小学教师:19.《蚂蚁和蝈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 19.《蚂蚁和蝈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宜兴市阳羡小学 曹冰 【教材解读】 《蚂蚁和蝈蝈》是苏教版小语教材第二册中的一篇短小精美的童话故事。文章通过蚂蚁辛勤劳动,安然渡过冬天与蝈蝈由于懒惰而又冷又饿进行对比,说明了只有勤劳的人才能拥有幸福的生活。文章充满童趣,又富于教育意义。 【目标预设】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蚂蚁和蝈蝈对待生活的不同态度和不同结果的对比,使学生懂得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的生活,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乐观生活态度,歌颂勤劳勇敢的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4、分角色表演课文故事。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中的阅读部分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教学目标的第一条。在教学建议中还提出了“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在《蚂蚁和蝈蝈》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以“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为主要目标。一方面,针对课文的特点,采用多种方法,力求让每一个学生都产生想读书的热情,进而主动地要求读书,另一方面在课堂上留给学生充分的阅读空间,让他们在积极、主动的思维中,在丰富的情感活动中,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 【设计思路】 教学本课时,力求通过开放的教学过程,精美的多媒体课件,通过读、说、演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过程展示】 一. 设境激趣,导入课文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蚂蚁和蝈蝈》(齐读)。复习词语。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个有趣的故事(播放录像)。请小朋友边看边想,蚂蚁和蝈蝈分别是怎样过冬的? 二.读读演演,激活语感 A.教学第三小节 1.是呀,冬天到了,西北风呼呼地刮起来了。(出示) 你听(出示风声),好冷呀!谁来读好这句话? 2.在这寒冷的冬天,我们一起到小蚂蚁家去看看,他们在做什么?(出示图)男小朋友来把蚂蚁舒服的样子读出来。 3.我们再去看看小蝈蝈,啊呀,他们怎么了?(出示图)女小朋友来读出蝈蝈难受的样子。 4.看了蚂蚁和蝈蝈过冬的情景,你们心里有什么疑问吗? B.让我们来看看发生在夏天的故事。 1.我们来看看小蚂蚁。(出示图)他们在干什么呢? 2.自由读一读课文第一小节,看看从哪里看出蚂蚁很爱劳动呢。(出示句子)除了背,拉 ,还会有什么动作?你什么时候会满头大汗?谁来把这个词读好?指导朗读。你们能一边读,一边把蚂蚁的动作表演出来吗? 3.太阳火辣辣地照着,蚂蚁却在搬粮食,真是勤劳。 4.你能通过你的朗读,把小蚂蚁的勤劳表现出来吗? 5.你能用一句话来夸夸小蚂蚁吗? C教学第二小节。 1.蝈蝈这时候在干什么呢?(出示图) 2.(出示句子)小朋友,如果你是蝈蝈,除了(睡觉,唱歌)你还会干什么呢?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就叫自由自在。谁来读好这个词?谁来把蝈蝈的悠闲自在读出来?你能加上动作表现蝈蝈舒服的样子吗? 3.他们看到蚂蚁在搬粮食,都笑他们是傻瓜。他们会笑些什么呢? 4.这是一群怎样的蝈蝈呢?(偷懒的蝈蝈) 5.小朋友,这两小节告诉我们,夏天,蚂蚁在搬粮食,而蝈蝈在大树下乘凉。你们能把蚂蚁和蝈蝈的样子表演出来吗? 三.启发想象,练习说话 1.蚂蚁辛勤劳动,舒服地过冬了,蝈蝈偷懒,最后又冷又饿。让我们再来看看这群懒惰的蝈蝈,听,这哭声好惨那。(出示)他们心里会怎么想呢? 2.如果,你是小蚂蚁,看到蝈蝈哭得那么伤心,会怎么想,怎么做呢?小小组的小朋友讨论并进行情境表演。 四.抒情表达,感情升华 小朋友,小蚂蚁用它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劳动最光荣,只有通过劳动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让我们一起唱一唱《劳动最光荣》。 <<工作动态分析>>曹冰老师阳羡小学教师的文章19.《蚂蚁和蝈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