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岩波老师鲸塘小学教师:《球的认识》教学设计。[教材简解] “球”是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的选学内容(教科书第18~19页的内容),放在圆柱和圆锥的教材之后,向学生简要介绍一些球的知识,使学生对这种常见的立体几何图形有所认识和了解,并与圆进行区别。 教材先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里的物体(如:乒乓球、排球等),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球,再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球的一些特征和各部分的名称,然后认识球的截面是圆,并利用已有知识进行有关计算。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其它立体图形奠定基础。 [预设目的] 通过对球形实物的摸、看、滚,使学生初步认识球;让学生经历亲身的实践操作,知道球的特征;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球的特征。 难点:选择工具量球的直径。 [设计理念] 新课标下课堂教学应由传统的教授学生记诵什么,思考什么,转变为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思考,如何交往,如何发现,变“信息源泉”和“知识传播者”为一个合作者和一个咨询者,让学生在生活中“找”数学,使数学生活化;从实践中“做”数学,使数学活动化;在游戏中“玩”数学,使数学趣味化;在情境中“问”数学,使数学问题化。利用教学资源,建立教学情景,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学习,理解知识,发现知识,并通过有意义建构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获得新知。 [设计思路] 先从学生常见的乒乓球、排球、足球和滚珠等球形实物出发,通过摸一摸、看一看,初步感知球的特征;接着让学生经历对“橙子”分切这一生活实践操作活动,从中观察不同的切面的形状和大小,进而介绍球心、球的半径和直径,进一步认识球的其它特征;再将球与圆进行比较,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知识网络;再让学生观察地球仪,计算地球赤道的长度,学以致用;最后,运用一组讨论题,进一步拓展学生知识面。 “练一练”通过联系实际和展开想象,使学生对球的特征更有感受和体会,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回顾铺垫,完善知识网络 谈话:同学们,这学期我们认识了哪两个立体图形? 生答。(圆柱、圆锥) 谈话:你知道它们都与哪个平面图形的关系比较密切? 生答。(圆) 谈话:有谁能比较完整地向大家介绍一下圆的有关知识。 注意让学生补充。(课件演示) 2.引出新课,激发兴趣 谈话:谁还能说出一个与圆有关的,大家都比较熟悉的立体图形? 引出:球。 谈话: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个立体图形──球。[板书课题:球的认识] 二、实践操作,认识球的特征 教师逐个出示乒乓球、皮球、排球、足球、滚珠等实物,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点。然后,指出它们都是球。现在我们来研究球的特征。 1、认识球面。 请学生把自己搜集的球拿出来,摸一摸、看一看、滚一滚。 教师提问:你有什么感觉吗?它与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的区别在什么地方?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说明:球的表面不像长方体和正方体那样有几个平面,也不像圆柱和圆锥那样有平面也有曲面,而是只有一个曲面,这个曲面叫做球面。(板书:球面。) 2、认识球心、球的半径和直径。 谈话:下面我们就以近似的球体实物橙子为对象,进一步研究球的有关特征。 ⑴研究把球切开的截面形状和大小。 教师举起一个球状的橙子,提问:把一个球形物体切开,切开的面是什么形状? 教师操作,用切刀随便切一刀,将截面展示给学生。(验证) 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再任意切一刀(但是不与先切的截面相交),又出现了圆形截面,再给学生看,还是圆形。提问: 想一想:怎样切得到的圆的面积最大?用你自己的橙子试试看。 学生操作,教师注意巡视,了解情况,请一名操作正确的学生汇报自己的实验结果,阐述观点。(绝大部分学生知道平均分的截面最大。) 教师同时进行演示,指出:只要平均分,而切的方向有无数个,但它们都过同一点。 说明:通过球心切开时,得到的圆的面积最大。 ⑵认识球心 课件出示球的直观图。指出:“球和圆类似,也有一个中心。”然后在直观图的中心显示一个点,说明它叫做球心。(板书:球心)并用字母“O”表示。 教师引导大家把橙平均分成两半,指出球心的位置。 ⑶认识半径和直径 谈话:(课件出示半球模型)其实球与圆类似,也有半径和直径。 ①让学生指出球的半径。并说说什么样的线段是球的半径?(相机板书:半径 r) 明确:一端在球心,另一端在球面上的线段,叫做球的半径。 然后让学生指出橙子切面上的半径,并用尺量一量半径的长度,提问:想一想,球有多少条半径?它们的长度怎样? ②让学生指出球的直径。并说说什么样的线段是球的直径?(相机板书:直径 d) 明确:通过球心,并且两端都在球面上的线段,叫做球的直径。 然后让学生指出橙子截面上的直径,并用尺量一量半径的长度,谈话:用什么方法测量裁面的直径得到数据才能更精确呢?让学生说说自己测量的方法。 提问:想一想,球有多少条半径?它们的长度怎样? ③比较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引导学生回答:测出的直径长度大约是半么长度的2倍。 说明:由于我们用的实物是一个近似的球体,所以数据存在一定的误差,其实,球的直径长度等于半径的2倍。(板书:d=2r) 小结:同一个(或相同的)球里,球有无数条半径,且都相等;有无数条直径,且相等。球的直径长度等于半径的2倍。 ⑷测量球的直径 引:生活中的球形物体很多,用我们刚才的方法是否都能很好解决问题呢?显然,这种方法是有局限性的,你能想出其它方法吗? 这是我们曾学过用三角板和直尺量圆的直径: ①电脑显示 d=3Cm ②点名说出圆的直径 ③如果是一个球,你能说出它的直径吗?(圆换球) ④转动球观察两块木板间的距离是否变化,为什么? 让学生分组实验操作,交流。 提问学生:你能说明刚才转动木板中间的球,两块木板间的距离没有变化的原因吗? 小结:球有无数条直径。(在一个球中最长的一条线段是直径)。 3、比较球与圆的特征 谁能说说球与圆的异同点? 强调球的直径与半径的关系和圆的直径与半径的关系相同。 三、介绍地球仪 1、教师说明我们居住的地球,它的形状就是一个近似的球。 2、观察地球仪。 教师出示地球仪,学生如果有地球仪也可以拿出。指出地球仪上哪一条线是赤道。赤道绕地球一周是一个近似的圆。 3、计算赤道周长。 教师说明赤道是绕地球一周所围成的圆,半径大约是6370千米。让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计算出赤道一周大约长多少千米,然后集体订正。 四、巩固练习(课件) 启发: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已掌握了球的特征,下面就运用有关知识来完成以下练习。 1、填空 ⑴球的表面是一个(曲)面,这个面叫做(球面)。 ⑵球和圆类似,也有一个中心叫做球的(球心),用字母(0)表示。 ⑶从球心到球面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球的(半径)用字母(r)表示。 ⑷我们把通过球心并且两端都在球面上线段,叫做球的(直径),用字母(d)来表示。 ⑸球的半径有(无数)条,球的直径有(无数)条。 2、口答 ⑴ “球就是圆”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⑵一个正方体盒子,正好装一个球,这个球的半径是多少厘米?(电脑显示正方体内正好装一个球) ⑶6 个球装满一盒,球的半直径是多少厘米?(要求学生用两种不同方法找出球的直径。先找出长方体盒子长18cm,宽12cm,得出直径即(12÷2或18÷3) 五、小结 相互汇报 在小组里说说,这节课你掌握了哪些知识,自我感觉哪些知识的印象比较深,哪些还要继续加强。 六、拓展 讨论 1、把一个球平均切成两半,每个半球是由哪些面围成的? 2、把一个半球再平均切成两半,每个图形是由哪些面围成的? 先让学生猜想,交流,再用实物验证。 板书设计: 球的认识 (立体图形) 球面 是一个曲面 同一个球 (相同的球) 球心 o 只有一个 半径 r 无数条,都相等直径 d 无数条,都相等 <<工作动态分析>>王岩波老师鲸塘小学教师的文章《球的认识》教学设计。 蒋胜群老师小学教师: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及分析。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实验推导出圆锥体积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猜测—操作—逻辑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探究意识。 4.向学生渗透知识间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学习将新知识转化为原有知识的方法。 教学重点: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铺垫孕伏 1.(电脑出示一个透明的圆锥)仔细观察,圆锥有哪些主要特征呢? 2.复习高的概念。 (1)什么叫圆锥的高? (2)请一位同学上来指出用橡皮泥制作的圆锥体模型的高。(提供刀片、橡皮泥模型等,帮助学生进行操作) 评析: 圆锥特征的复习简明扼要。圆锥高的复习颇具新意,通过动手操作,从而使抽象的高具体化、形象化。 二、创设情境,引发猜想 (老师拿出一大一小两个圆锥体问学生)这两个圆锥体哪个体积大,哪个体积小? (再拿出不等底、不等高,但体积相等的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这两个形体哪个体积大,哪个体积小?(引起学生争论,说法不一。) 1.独立活动,小组讨论 各组讨论,可以采取什么办法测量手中圆锥的体积。比一比,哪个学习小组的方法多,方法好。 2.请学习小组上台汇报 把圆锥投入装了水的长方体、正方体或圆柱体的容器中,求出上升部分水的体积。(见下图)3.探究:在打麦场上,有—个近似于圆锥的麦堆,能否用上述方法测量出这堆小麦的体积?(不能)我们能否探索出计算圆锥体积的普遍规律呢? (圆锥 的体积大小可能与什么有关 4.猜测:a(老师拿出一大一小两个圆锥体问学生)这两个圆锥体哪个体积大,哪个体积小?为什么?多媒体显示三个等底等高的圆锥,甲圆锥不变;乙圆锥底不变,高增高;丙圆锥高不变,底变大。观察它们体积的变化猜想圆锥的体积大小可能与什么有关?b圆锥的体积可能和什么图形的体积联系最为密切。(圆柱体积)为什么? 评析: 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教师在引入新知时,创设了一个求生活现实的小麦堆体积,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当学生用旧知识不能解决新问题时,势必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他们在这一情境中敢猜想、要猜想、乐猜想,在猜想中交流,在交流中感悟,自然地提出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从而引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强烈欲望。 三、自主探索,操作实验 下面,请同学们利用老师提供的实验材料分组操作,自己发现屏幕上的圆柱与圆锥体积间的关系,解决电脑博士给我们提出的问题。 出示思考题: (1)通过实验,你们发现圆柱的体积和圆锥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2)你们的小组是怎样进行实验的? 1.小组实验。 (1)学生分6组操作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其中4个小组的实验材料:沙子、水、水槽、量杯、等底等高的圆柱形和圆锥形容器各一个;另外2个小组的实验材料:沙子等,既不等底也不等高的圆柱形和圆锥形容器各一个,体积有8倍关系的,也有5倍关系的。 (2)同组的学生做完实验后,进行交流,并把实验结果写在长条黑板上。 2.大组交流 (1)组织收集信息。 学生汇报时可能会出现下面几种情况,教师把这些信息逐一呈现在插式黑板上: ①圆柱的体积正好是圆锥体积的3倍。 ②圆柱的体积不是圆锥体积的3倍。 ③圆柱的体积正好是圆锥体积的8倍。 ④圆柱的体积正好是圆锥体积的5倍。 ⑤圆柱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3倍。 ⑥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 (2)引导整理信息 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把黑板上的信息分类整理。(根据学生反馈的实际情况灵活进行) (3)参与处理信息。 围绕3倍关系的情况讨论: ①请这几个小组同学说出他们是怎样通过实验得出这一结论的? ②哪个小组得出的结论更加科学合理一些? 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 (突出等底等高,并请他们拿出实验用的器材,自己比划、验证这个结论。) ③引导学生自主修正另外两个结论。 3. 诱导反思。 (1)为什么有两个小组实验的结果不是3倍关系呢? (2)把一个空心的圆锥慢慢按入等底等高且装满水的圆柱形容器里,剩下水的体积是多少?这时和圆柱体积有什么关系? 4. 推导公式。 尝试运用信息推导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1)这里Sh表示什么?为什么要乘1/3? (2)要求圆锥体积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 5. 问题解决 现在你会求圆锥小麦堆的体积了吗? 评析: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教师敢于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经历“再创造”的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积极主动地发现了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体积间的关系,进而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特别是数学交流体现得很充分,有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以及小组或大组的多向交流,这种交流是立体、交叉型的,它能催化学生的意义建构。在有的小组实验失败后,引导学生在反思中不断进行自我调控,在调控中增强了体验的力度,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四、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1. 教学例1。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19平万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2. 学生尝试行算,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3. 引导小结:不要漏乘1/3;计算时,能约分时要先约分。 五、巩固练习,拓展深化(略) 六、质疑问难,总结升华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探索到了什么?怎样推导出圆锥体积公式的? 2.问题解决。 现在你会求圆锥小麦堆的体积 了吗? 总评 1.学生猜测质疑,激发求知欲。 上课开始,我就让学生观察,先猜测圆柱和圆锥的大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明白学习目标。通过师生交流、问答、猜想等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学生迫切希望通过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所以做起实验就兴趣盎然。在应用公式的教学中,又把问题转向到课初学生猜测且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计算出圆锥的体积,终于使悬念得出了满意的结果,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2.理念新,设计巧。教师能利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理念处理教材,加工教材。如本节课结合了现实中的具体情景,创设情境,教学中尽量做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整节课的结构浑然一体。教师遵循了“现实题材——数学问题——数学模型——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来设计教学,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探索与应用的过程,使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重建构,促发展。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不同的学习者可能以不同的方式来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产生不同的建构结果,本节课在实验探索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发现出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有的同学会持反对意见,这样刚刚建立起来的平衡旋即被打破,当大家发现他们的实验器材不等底等高时,又能建立起新的平衡,学生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中,认知结构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多样化的数学活动,如实验、交流、反思、推理、问题解决使学生的意义建构有了坚实的基础。学生的情感在认知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和谐的发展,他们在相互交往中加深了理解、沟通和包容,品尝到了探索成功的喜悦 不足之处: 1.这些实验设计在教学实践中也暴露出许多不足:这些实验设计都需要借助一定的中介,而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他们在比较体积关系时首先想到的是进行体积的直接对比,所以实验设计不符合学生思维的真实水平。 2.实验教材具有现成性,使学生探索思考的空间较小,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充分发展。 3.实验教材数量有限,只能起到演示作用,学生成为被动的观看者,不能实现人人参与操作探究。<<工作动态分析>>蒋胜群老师小学教师的文章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及分析。 王宏图:。(全日制学校) 本次公开课所选教学内容是本人在课改开始以来一直所遵循的体育游戏化教学方式范围内的其中一节。 本次教学演示中,我还是以体育游戏化教学为主,虽然我面对的是本校年级最高的学生,但我还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游戏化教学为主线,在最大程度上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学习兴趣,从而来达到体育教学目的。 在教学的开始部分,也就是热身、放松环节上,我摒弃了以往传统体育教学上的一些常规做法,如:“ 400米 慢跑,教师带领做常规放松活动等 ”我所采用的方式是因特殊地理环境、气候而特定的放松活动,众所周知,东北地区冬季气候非常寒冷,常规教学中开始部分中的放松活动是不利于学生很好的作热身活动的,尤其是不利于小学生的生理条件与身体发展。所以,我在这样的环境、气候中采取了以游戏为主的放松方式,并且在游戏放松活动中教师本人也参与其中,一改教师往日之威严,将自身融入到学生的集体中去,在一堂课刚开的时候就使学生消除紧张感和拘束感,将课堂气氛推向轻松和欢乐。 在接下来的体育活动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用最简单的语言,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充分的理解教师话语的含义与讲述内容的表达方式,在短短的 35分钟的教学中使学生理解、明白并体会本次课的主要知识与相关内容。 因此,我在教学讲解与示范过程中总是要求自己语言一定要简练,不在课堂教学中讲废话,并在下达教学口令时做到完全准确。 本次公开课教教学所选游戏内容是:“ 1三人或多人争抢目标瓶游戏活动。2齐心合力,搬运接力”。 第一个游戏活动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激烈的身体对抗中来战胜冬季的寒冷,同时也是对自我的一种挑战,在多人争抢目标瓶这一游戏环节上,我利用小学男、女生相互之间爱比较的这一心理特点来开展游戏教学,游戏活动即增加了趣味性,同时也使课堂气氛达到了另一个高潮。 第二个游戏活动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相互之间的合作能力,以往的游戏教学中学生相互之间的配合只局限在两到三人之间,而这次游戏教学要让最少五个同学在一个游戏内容中来相互配合,这样不仅增加了游戏的难度,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更好的锻炼了学生多人之间相互配合、协作的能力。(在游戏过程中我对学生提出的口号是:“多一些合作,少一些埋怨”)因此,游戏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渗透便自然而然的完成了。 另外,体育活动课教学内容与课堂上的安全问题则是教师要考虑另一重要事项,既要做到教学活动内容不能过于单调或相对简单,又要在运动中特别注意学生的人身安全,不能只是一味的追求课堂教学效果而忽视了安全问题的存在,在教学活动中造成不必要的运动伤害。 本次公开课教学的目的与宗旨在于如何在学校现有的条件与环境下更好的来完成教育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怎样以游戏化教学来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递、身体的锻炼与课改精神的有效结合,在欢乐的气氛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良好的活动氛围中增加学生主动参加体育活动积极性,加强德育教育在体育活动课中的可行性,在真正意义上达到欢乐体育、快乐体育教学目的,使终身体育这一体育教学最高理念不在成为空谈。
【教育资料】王宏图。 佚名:小学生不良的价值取向和对策——班主任工作反思。 小学生不良的价值取向和对策——班主任工作反思 惊奇的发现 镜头一:教了十几年书了,第一次在班级中发现了“经商风”,用同学们的话来说是“实验班的新鲜事层出不穷”、“小机灵鬼挺有生意头脑”……这不,班里的一部分同学竞然在教室里出租书籍、电脑游戏光盘,一本书以它的厚薄来定租金,少至三毛,多至一元钱,光盘三元,“经营者”说是“财源滚滚”、“生意兴隆”,租者、出租者都不亦乐乎,大家都认为挺合算,租者花几毛钱就可看一本书,三块钱就可安装游戏软件,出租者认为书看了不用可惜,光盘安装了就没用更可惜,租出去,攒点小钱,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大家也认为理所当然。据“经营者”说是开业两个礼拜,生意很不错,收入可观,而且自称“同盟”越来越多。他们说不知哪个好事鬼向老师告了秘,害他们要“关门大吉”“断了财路”。 镜头二:在为残疾贫困儿童捐资时,学生嘴上说残疾贫困儿童值得同情,但捐赠行动中总是囊中羞涩,吃零食、买玩具总是落落大方。 镜头三:学生总是害怕吃亏。见困难就让,见利益就上,老协会的老人要教学生舞剑,刚开始没人报名,一听说不要钱,所有男生都报名。 镜头四:讲报酬。在家里帮家长做事,得给多少钱;考几分,得奖多少钱。在班级里,做一件好事得奖几面红旗;老师要求学生做事时,他们会要老师出钱请他们到肯德基…… …… 神圣的忧思 面对着这些学生,我想了很多,其实这班的孩子家庭经济大都是不错。但是学生的道德观、价值观已在发生变化。我们的学生中已存在着不良的价值取向。一、等价交换: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以“等价交换”为原则的实用主义价值取向,把商品经济中的等价交换原则移植到同学与同学关系处理上。甚至是一本书,一张光盘都不肯轻易出借。二、价值观有务实化,功利化的倾向,相当一部分学生重功利价值,轻精神价值,做点事讲价钱,谈报酬,见到麻烦事就躲,甚至连教师吩咐都不愿干,常有“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消极思想。三、理想主义价值观的褪色。学生谈崇高的理想少了,讲狭隘的实惠、庸俗的多了。尽管文明礼貌、尊老爱幼、助人为乐、艰苦朴素等优良品质仍受到赞同,但那些脱离社会现实、高尚而空洞的价值观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大部分学生赞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只少数人赞同“毫不利已,专门为人”。不少青少年,看到有的企业家、商人、文化程度不高,经济上却是暴发户,出手“不凡”,食必美味佳肴,穿必进口名牌,玩必夜总会舞厅,“卡拉OK“……导致了心理失衡,觉得”读书无用“。价值取向上的反差现象说明学生独立思想意识增强,思考问题趋于实际,更加理想。
危机的根源 我想学生的价值取向的反差一方面来自社会风气的负面影响。在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经济得到高速发展,人们生活开始富裕起来的同时,人们不无忧虑地注意到,社会的公德、道德水准却没有相应地同步提高,公民意识、公民责任感、公民义务感受和遵纪守法、忠于职守等到意识出现了滑坡现象,而一些打着封建主义印记的消极、丑恶的现象则沉渣淀起,共同构成影响社会进步的消极因素,严重地景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如社会上也现的“权钱交易”、“文凭买卖”、“医疗红包”等,动摇着他们稚嫩的心灵。 家长的不良导向也导致不生的不良行为。就我们班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大人们的过度呵护,过分宠爱,结果出现一些人格失衡的现象。或待人处事以我为中心,自私自利,虚荣心很强,或意志薄弱,经不起任何挫折,心理承受能力极脆弱,或处事懒惰,不愿劳动,对集体,他人冷漠不关心,缺少助人为乐的热情,或妒忌心强,看不到他人的超越……不少学生仍然自私自利,我行我素,得理不饶人,过高估计自己,少数学生总是害怕吃亏,见困难就让,见利益就上,关心自己太多,关心别人太少。例如在捐资活动中,有的学生热情高涨,但家长却不热心支持,说东道西……一部分家长的言行不一致,自身素质不高,教会孩子怎样才不吃亏,怎样不花钱又能受益等等,这些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价值取向,加大了向功利性倾斜的砝码。 当然学校教育方法单调也会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
疏导的对策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尤其是在我国确立了新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新课程各科课程标准把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真正统一起来,从而使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产生质的飞跃。这体现时代价值观的课程体系表现了我国素质教育的强烈要求,这些为我们培养学生新的价值观提供客观条件。 培养学生新的价值观要向社会、家庭延伸和拓宽,为学生创设一个学校、社会、家庭一致的教育氛围。1、要树立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国家的新闻媒体,不要把“文盲一夜成富翁”、“教授卖馅饼”“大学生当推销员”等特殊现象视为了不起的新生事物予以报道。这样会混淆视听,加剧中小学生的困惑。要旗帜鲜明地批判王宝森等一大批市声经济领域的蛀虫,弘扬焦裕禄、孔繁森等人民公仆的廉洁奉公精神,引导小学和从小树立“幸福要靠劳动,做人要讲奉献”的幸福观、人生观。2、要走出家教的误区。家长不要以“唯我所用,唯利是上”的金钱观、价值观误导孩子如何不吃亏,如何不劳而获,如何无本万利……使孩子限入家教的“误区”,要保持清醒头脑,加强自身品德修养,不做金钱的奴隶,更不能让孩子成为社会的牺牲品。卢梭说得好,父母“不要在教天真无邪的孩子分辨善恶的时候 ,自己就充当引诱的魔鬼”。3、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首先,学校德育工作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应向学生介绍市场经济的特点和规律,但不能一味向学生灌输“生财之道,谋生之术”。在日常教育中,要强调小学生正当的竞争意识、积极改革意识和适度的消费意识。其次,德育工作要体现时代性针对性。力求德育方式多样化,德育渠道多元化,开展向“英雄”、“模范”、“平凡的奉献者”学习的活动。 我想,只要我们改变教育观念,以新课程体系为依据,善于观察和思考,找出问题的根源再加以疏导,不断深化素质教育,青少年价值观教育一定可以上一个新台阶。
<教研工作>佚名老师作品小学生不良的价值取向和对策——班主任工作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