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春平老师鲸塘小学教师:《球的认识》教学设计。宜兴市鲸塘小学 钱春平 [教材简解] “球”是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的选学内容(教科书第18~19页的内容),放在圆柱和圆锥的教材之后,向学生简要介绍一些球的知识,使学生对这种常见的立体几何图形有所认识和了解,并与圆进行区别。 教材先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里的物体(如:乒乓球、排球等),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球,再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球的一些特征和各部分的名称,然后认识球的截面是圆,并利用已有知识进行有关计算。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其它立体图形奠定基础。 [预设目的] 通过对球形实物的摸、看、滚,使学生初步认识球;让学生经历亲身的实践操作,知道球的特征;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球的特征。 难点:选择工具量球的直径。 [设计理念] 新课标下课堂教学应由传统的教授学生记诵什么,思考什么,转变为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思考,如何交往,如何发现,变“信息源泉”和“知识传播者”为一个合作者和一个咨询者,让学生在生活中“找”数学,使数学生活化;从实践中“做”数学,使数学活动化;在游戏中“玩”数学,使数学趣味化;在情境中“问”数学,使数学问题化。利用教学资源,建立教学情景,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学习,理解知识,发现知识,并通过有意义建构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获得新知。 [设计思路] 先从学生常见的乒乓球、排球、足球和滚珠等球形实物出发,通过摸一摸、看一看,初步感知球的特征;接着让学生经历对“橙子”分切这一生活实践操作活动,从中观察不同的切面的形状和大小,进而介绍球心、球的半径和直径,进一步认识球的其它特征;再将球与圆进行比较,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知识网络;再让学生观察地球仪,计算地球赤道的长度,学以致用;最后,运用一组讨论题,进一步拓展学生知识面。 “练一练”通过联系实际和展开想象,使学生对球的特征更有感受和体会,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回顾铺垫,完善知识网络 谈话:同学们,这学期我们认识了哪两个立体图形? 生答。(圆柱、圆锥) 谈话:你知道它们都与哪个平面图形的关系比较密切? 生答。(圆) 谈话:有谁能比较完整地向大家介绍一下圆的有关知识。 注意让学生补充。(课件演示) 2.引出新课,激发兴趣 谈话:谁还能说出一个与圆有关的,大家都比较熟悉的立体图形? 引出:球。 谈话: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个立体图形──球。[板书课题:球的认识] 二、实践操作,认识球的特征 教师逐个出示乒乓球、皮球、排球、足球、滚珠等实物,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点。然后,指出它们都是球。现在我们来研究球的特征。 1、认识球面。 请学生把自己搜集的球拿出来,摸一摸、看一看、滚一滚。 教师提问:你有什么感觉吗?它与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的区别在什么地方?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说明:球的表面不像长方体和正方体那样有几个平面,也不像圆柱和圆锥那样有平面也有曲面,而是只有一个曲面,这个曲面叫做球面。(板书:球面。) 2、认识球心、球的半径和直径。 谈话:下面我们就以近似的球体实物橙子为对象,进一步研究球的有关特征。 ⑴研究把球切开的截面形状和大小。 教师举起一个球状的橙子,提问:把一个球形物体切开,切开的面是什么形状? 教师操作,用切刀随便切一刀,将截面展示给学生。(验证) 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再任意切一刀(但是不与先切的截面相交),又出现了圆形截面,再给学生看,还是圆形。提问: 想一想:怎样切得到的圆的面积最大?用你自己的橙子试试看。 学生操作,教师注意巡视,了解情况,请一名操作正确的学生汇报自己的实验结果,阐述观点。(绝大部分学生知道平均分的截面最大。) 教师同时进行演示,指出:只要平均分,而切的方向有无数个,但它们都过同一点。 说明:通过球心切开时,得到的圆的面积最大。 ⑵认识球心 课件出示球的直观图。指出:“球和圆类似,也有一个中心。”然后在直观图的中心显示一个点,说明它叫做球心。(板书:球心)并用字母“O”表示。 教师引导大家把橙平均分成两半,指出球心的位置。 ⑶认识半径和直径 谈话:(课件出示半球模型)其实球与圆类似,也有半径和直径。 ①让学生指出球的半径。并说说什么样的线段是球的半径?(相机板书:半径 r) 明确:一端在球心,另一端在球面上的线段,叫做球的半径。 然后让学生指出橙子切面上的半径,并用尺量一量半径的长度,提问:想一想,球有多少条半径?它们的长度怎样? ②让学生指出球的直径。并说说什么样的线段是球的直径?(相机板书:直径 d) 明确:通过球心,并且两端都在球面上的线段,叫做球的直径。 然后让学生指出橙子截面上的直径,并用尺量一量半径的长度,谈话:用什么方法测量裁面的直径得到数据才能更精确呢?让学生说说自己测量的方法。 提问:想一想,球有多少条半径?它们的长度怎样? ③比较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引导学生回答:测出的直径长度大约是半么长度的2倍。 说明:由于我们用的实物是一个近似的球体,所以数据存在一定的误差,其实,球的直径长度等于半径的2倍。(板书:d=2r) 小结:同一个(或相同的)球里,球有无数条半径,且都相等;有无数条直径,且相等。球的直径长度等于半径的2倍。 ⑷测量球的直径 引:生活中的球形物体很多,用我们刚才的方法是否都能很好解决问题呢?显然,这种方法是有局限性的,你能想出其它方法吗? 这是我们曾学过用三角板和直尺量圆的直径: ①电脑显示 d=3Cm ②点名说出圆的直径 ③如果是一个球,你能说出它的直径吗?(圆换球) ④转动球观察两块木板间的距离是否变化,为什么? 让学生分组实验操作,交流。 提问学生:你能说明刚才转动木板中间的球,两块木板间的距离没有变化的原因吗? 小结:球有无数条直径。(在一个球中最长的一条线段是直径)。 3、比较球与圆的特征 谁能说说球与圆的异同点? 强调球的直径与半径的关系和圆的直径与半径的关系相同。 三、介绍地球仪 1、教师说明我们居住的地球,它的形状就是一个近似的球。 2、观察地球仪。 教师出示地球仪,学生如果有地球仪也可以拿出。指出地球仪上哪一条线是赤道。赤道绕地球一周是一个近似的圆。 3、计算赤道周长。 教师说明赤道是绕地球一周所围成的圆,半径大约是6370千米。让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计算出赤道一周大约长多少千米,然后集体订正。 四、巩固练习(课件) 启发: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已掌握了球的特征,下面就运用有关知识来完成以下练习。 1、填空 ⑴球的表面是一个(曲)面,这个面叫做(球面)。 ⑵球和圆类似,也有一个中心叫做球的(球心),用字母(0)表示。 ⑶从球心到球面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球的(半径)用字母(r)表示。 ⑷我们把通过球心并且两端都在球面上线段,叫做球的(直径),用字母(d)来表示。 ⑸球的半径有(无数)条,球的直径有(无数)条。 2、口答 ⑴ “球就是圆”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⑵一个正方体盒子,正好装一个球,这个球的半径是多少厘米?(电脑显示正方体内正好装一个球) ⑶6 个球装满一盒,球的半直径是多少厘米?(要求学生用两种不同方法找出球的直径。先找出长方体盒子长18cm,宽12cm,得出直径即(12÷2或18÷3) 五、小结 相互汇报 在小组里说说,这节课你掌握了哪些知识,自我感觉哪些知识的印象比较深,哪些还要继续加强。 六、拓展 讨论 1、把一个球平均切成两半,每个半球是由哪些面围成的? 2、把一个半球再平均切成两半,每个图形是由哪些面围成的? 先让学生猜想,交流,再用实物验证。 板书设计: 球的认识 (立体图形) 球面 是一个曲面 球心 o 只有一个d=2r半径 r 无数条,都相等 直径 d 无数条,都相等<<工作动态分析>>钱春平老师鲸塘小学教师的文章《球的认识》教学设计。 史道丽老师堰头小学教师:教育孩子,永不言放弃。《大江保卫战》教学设计 宜兴市堰头实验小学 史道丽 (苏教版第十二册) 设计理念: 重视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通过与文本对话、交流,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让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个性化的阅读收获。在语言环境中整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设计特色: 采用多种方法,充分展开学生与文本对话过程;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提升情感,并学会在不同的情境中进行合理的想象与文字创作。 教学要求: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2. 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惊心动魄”、“闪烁”造句。 3. 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的阅读赏析,理解含义较为深刻的句子,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提升情感,学习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卫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训练,体会子弟兵大无畏气概以及军民鱼水深情。 教学难点: 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的阅读赏析,体会子弟兵与人民的鱼水深情,引导学生获得个性化的阅读收获。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播放歌曲《为了谁》,让学生边听边看画面,进入情境。 2.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首歌的理解。 3.教师小结:这首歌赞颂了抗洪救灾中英勇无畏的人民子弟兵。它曾经唱遍祖国的大江南北,许许多多的人为之流下了感动的泪水。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1998年抗洪救灾的课文。 4.揭示课题,简介背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熟课文,读出感情。 2. 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3. 你在预习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是怎么解决的?还有哪些没有解决?谁来帮帮忙? (设计意图:最有魅力的教学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学生质疑问难,就是为了激发学生深入探究文本的欲望,让他们产生新的阅读欲望。面对文本的邀请,孩子们定会跃跃欲试。) 4. 你把课文分为哪几个部分?你是怎么考虑的? 三、再读课文,自由体会。 1. 学生自由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充分朗读。 2. 指名读。(评价:读得怎么样?或者问:你为什么这样读?) (设计意图:让孩子充分朗读课文,走进文本;通过个性化朗读强化细腻的情感体验,注重个性体验的差异和多样,使朗读与悟情有机地融为一体,为下节课的深入体会军民鱼水情作铺垫。) 四、小结: 同学们的预习工作做得很好,我从你们的朗读中就已经知道了,说明我们班的孩子个个都爱学习,真好。 五、作业: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造句: (1)惊心动魄 (2) 闪烁 第二课时 一、回忆课文,进入情境。 1. 通过上节课的读课文,人民子弟兵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一些词语来形容。 过渡:今天我们来具体感受一下人民子弟兵和人民之间的鱼水深情。 二、学习课文,深入体会。 1. 默读,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人民子弟兵在大江保卫战中的动人事迹,主要写了哪几个动人事迹?(板书:大堤抢险 铁汉本色 勇救群众) 2. 最让你感动的是哪个事迹?为什么?(默读思考,同桌讨论,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学习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在教学时,我充分组织展开学生与文本对话过程,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训练提升情感体验。) (1) 事迹之一:大堤抢险 A. 指名朗读。 B. 画出能体现子弟兵大无畏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与人民心连心的句子。 C. 看剪辑录像实况,再现战士抢险的场面,让学生体会当时战士们的心情。 D. 假如你是在现场的老百姓,你想对子弟兵说些什么? E. 有谁还想读这一段?读出面对险情,战士们的大无畏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 (设计意图:用音乐、图象以及富含感召力的朗读深深触动学生的情感之弦,使学生的情感波涛得以沸腾与升华。) (2) 事迹之二:铁汉本色 A. 这是特写个体形象——黄晓文的动人事迹。 B. 黄晓文的那些言行令你感动? C. 你能用朗读来表现你的感动吗?指名读。 (3) 事迹之三:勇救群众 A. 这个事迹让你感动,我听听你的朗读就能感受了。 B. 指名读,分小组读。 C. 谁来具体说说哪些地方令你感动? D. 指导朗读三个排比句,理解一个省略号。 (设计意图:通过重点词句的赏析品读,进一步展示并体会语言文字背后所包含的丰富内涵,让人民子弟兵大无畏气概以及军民鱼水情伴随着文本扎根到学生的心灵世界。) E. 轮读,齐读,体会人民子弟兵和人民的鱼水深情。 F. 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确实也被感动了。这个自然段写得多好啊,你愿意让这样感人的场面永远留在你的脑海里吗?我们来背一背吧。 3. 想象: 假如你当时就在现场,你还能看到怎样动人的场面? (设计意图:这是对文中省略号的再读理解,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想象,既是对文本的理解再开发,又加强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三、小结: 人民子弟兵无愧于“军旗”、“军徽”,他们不愧是人民的子弟兵;而正是因为人民子弟兵急人民所急,把生的希望留给人民,所以人民对他们高度信任。同学们,这是多么令人感动的军民鱼水情啊! 四、作业: 1.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2. 收集抗洪救灾中的故事,在班会上讲给大家听。 第三课时 一、复习所学,巩固知识。 1. 上节课我们感受了哪三个人民子弟兵在大江保卫战中的英勇事迹? 2. 最令你感动的是哪个事迹?为什么? 二、 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1. 再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你从中读懂了什么?(情况危急:“暴雨”、“大暴雨”、“一场接着一场”、“暴怒的巨龙”、“疯狂地嘶咬”以及三个“!”) 2. 师:是呀,当时的情况是多么危急呀。你能把这种危急的情况读出来吗? 3. 指名读,说说为什么这样读? 4. 老师也想来读读,可以吗?教师范读。 (设计意图:有的教师可能觉得,课堂中应是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在六年级的语文课堂上更是不需要教师的范读。其实不然,教师一方面应是孩子学习的组织者,另一方面还应是个积极的参与者、合作者,教师进行范读还是非常有必要的。况且语文教学本来就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定能产生师生共鸣、生本共鸣的教学效果。而这样的效果,不正是语文教学所期待的吗?) 5. 画出子弟兵奔赴现场的词语,读一读。 6. 小结: 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人民的大救星——人民子弟兵挺身而出,给人民带来了希望。 三、学作对联,升华情感。 1. 出示: “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 2. 读,这是课文中用来形容子弟兵抢险时动人场面的句子。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一副对联。 3. 你还能想一些对联或诗句来赞美一下人民子弟兵吗?我们可以把它写在锦旗上,送给人民子弟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理解、交流,最后生成自己所创作的文本,学生势必兴趣盎然,文思敏捷。) 4. 学生写,读给大家听,集体评讲。 5. 小结: 同学们可真了不起,将来我们班肯定能出很多有名的文人。 四、作业: 1. 课文中哪些句段令你感动,有感情的读一读。 2. 学了课文,你想对人民子弟兵说些什么?把它写成一封信。 板书设计: 大江保卫战 大堤抢险 铁汉本色 勇救群众 ——军民鱼水情深 <<工作动态分析>>史道丽老师堰头小学教师的文章教育孩子,永不言放弃。 深谷の幽兰:。(全日制学校) 很多老师都在思索着: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该不该预习?怎样预习?是啊!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大家探讨的问题! 培养学生预习习惯和提高预习能力应该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一条重要途径。可数学有许多教材会因为预习破坏了上课的氛围。所以很多时候,我是不愿意在新授前安排学生预习新知。比如,我们在看电视连续剧一样,多少人如痴如醉、专心致志得等待着下一集时间的到来,但是一旦是重播的内容收视率马上下降,其实任何事情,一旦知道了结果,也就失去了求知的兴趣,而小学数学的很多例题浅显易懂,一点就透。学生如果提前看了课本,这些问题和方法就会在他的脑海中先入为主,课堂上只等照本宣科的回答问题就行了。像“商不变的规律”、“分数的基本性质”、“三角形的内角和”等,性质和规律是怎么来的,学生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样的知识如果学生提前预习了,就会失去新鲜感和好奇心,课堂上老师再怎么授新,学生也觉得没有味道,长久以后,就会磨灭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这个“故”,指得就是旧的、已学过的知识。预习本身是非常好的学习策略,必须让孩子掌握。老师要考虑的不是要不要预习,而是应该预习什么内容。我自已觉得在新授之前,应该安排学生复习、掌握一些旧有的知识,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应该让学生课前复习“长方形的面积”;教学“异分数加减”之前让学生预习“通分和约分”;教学“面积单位”之前,可以让学生回顾一下“长度单位”的相关知识。这样的预习,就会为课堂上的由旧到新、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知识迁移奠定基础,从而帮助学生初步建构起新旧知识间的体系和网络。 我想这样的预习,对于数学课堂应该是比较适用的,毕竟数学课堂和语文课堂是不一样的,所以要求预习的内容也应该有所区别吧!
【教育资料】深谷の幽兰。 佚名:《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反思。 说明文大多内容平实,语言朴素,对小学生来说是枯燥无味的,教学中如果只是机械地介绍课文的内容,学习有关的知识,常会导致学生觉得课堂乏味无趣。因此教这类课文更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促其自主自愿学习。
第十一册第八课《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是新编课文,课文简要介绍了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到多媒体的运用的基本情况,展示了电子计算机的飞速发展和灿烂前景。由于大部分学生家在农村,经济比较落后,学生只能从电视、书刊以及每周有限的几堂信息技术课接触电脑,对电脑并不很熟悉。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课前,我搬来了一台电脑。上课时,我直接问学生:“你知道电脑都可以干什么?”学生只能说出诸如“打印文件、画画、玩游戏”等之类的答案。我说:“电脑的用途可多啦,它可以看世界各地的电视节目;可以收听各个频道的广播;可以和别人在网上用文字、用耳麦、用视频进行聊天;可以发邮件给你远方的亲戚朋友,再也不用动笔写信、写信封、贴邮票、到邮局寄信那样麻烦,既准确无误速度又快;如果你想买东西又不方便出门的话,电脑还可以帮你的忙,只要你鼠标轻轻一点击,快递公司就会送货上门了;另外,电脑还可以打电话,听CD,看VCD,唱卡拉OK……”随后,我在电脑上播放音乐,演示给学生看。学生们个个听得如痴如醉,睁着大大的眼睛,学习的兴趣完全被调动起来,接下来的课便学得兴致盎然了。
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要求学生以拟人化的方法用第一人称作“电脑的自述”的表演。经过一番酝酿之后,学生们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此时,学生的情绪达到了高潮。有的学生还做着简单的动作,像舞台上演员;有的学生边听边帮别人修改,俨然像个导演。我听了,大部分学生的故事开头都不一样。有的学生是这样讲的:“同学们,你们认识我吗?我就是你们的好朋友电脑呀……”还有的学生这样讲:“嗨,大家好,我叫电脑,过去我的名字叫计算机……”其中有一个学生的开头很新颖:“一天,我收到了一份电子邮件。我打开一看,原来是我的祖爷爷埃尼阿克发给我的……”学生们丰富的想象力令我惊叹!表演把说明的物件改变为生动有趣的拟人化的“自述”,对于说明文教学来说,不但能变枯燥为生动形象,而且能更好地体现说明文的教学特点,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这课的教学,我最大的体会就是把以往刻板呆滞的课堂氛围,指导成轻松、活跃、和谐的民主气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培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新意识、合作精神得以很好的体现。
<教研工作>佚名老师作品《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