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着时,乌鸦想出了衔小石子防进瓶子里,水渐渐满了起来,终于喝到了水。此时,教师便可以设问:小乌鸦很聪明,但小朋友们却更聪明,大家动动脑子,除了衔石子的办法,还有其他的办法吗?此问一出,必然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看看同学们有什么好的意见和建议: 学生1:乌鸦根本用不着衔石子,它只要把瓶子弄倒或打破,不就轻松喝到水了吗? 学生2:乌鸦可以找一根麦管等当作吸管,把水吸出来喝,既干净又卫生,还不会把水源弄脏,好让其它口渴的伙伴来喝水。 学生3:乌鸦可以在瓶子旁边挖一个小坑,找毛巾等把水吸出来喝。 •••••• 暂且不说学生说的是对是错,这样的教学,比教师补充介绍效果好得多。每一篇课文,它都有它的独到之处,教学中,教师要抛开传统的观念,大胆防开学生,让学生不怕出错,大胆探索,一定会得到极大的好处。 二、《画》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画》一诗的教学,教师可以巧设情景,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上课铃响后,教师手里那拿着一个圆同状的东西走进教室,学生见到,好奇心一定会增加,猜想教师手里拿的是什么?面对学生的疑惑,教师便可顺势导入新课: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件礼物,大家想知道吗?在这轻松的过度环境里,学生开始了新的思考。教师打开画,学生们便会恍然大悟,原来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一幅山水画。此时,教师便可以导出教学课题:画。同时,让学生观察画面,说说画上有什么,看看谁观察得仔细认真;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己走到讲台前,自己参观。教师此时只是组织秩序,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即可。 学生观察完后,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说说看到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然后,提出问题:画中的山是什么颜色?让学生走到教室的后面观察后回答,教师便可以导出诗句: 远看——山有色 再观察画面,让学生走上讲台听听画中的水是否有声音,此时学生便会明白,这叫: 近听——水无声 教师再次引导,把画与室外的环境结合起来:春天,百花盛开,而此时,春天已经过去,百花早已经凋谢,而画中的画依然开放着,这就是: 春去——花还在 引导学生再次走上讲台,吓唬画中的小鸟,发现画中的小鸟并不怕,他们就会明白,这叫: 人来——鸟不惊 •••••• 这样教学,不用教师强迫学生背诵,学生已经在潜移默化中背熟悉了古诗。这样教学,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学中,师生互动,学生主动参与,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指导思想,满足了儿童与生举来的好奇心,把学生的学习情绪与亲身体念结合起来,激发了学生的联想和创造意识。
《中小学教育资源站》(http://www.edudown.net)原创作品,未征求原作者同意,禁止转载 <教研工作>熊礼富老师作品挖掘教材中创新因素发展学生的思维。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