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用“味”组词;用“幸”组词造句。 七、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2、有兴趣的同学课后查找资料具体了解其他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工作动态分析>>徐美琴老师阳羡小学教师的文章《欢乐的泼水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朱洪老师阳羡小学教师:对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点反思。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该是一名探索者、发现者、自主的学习者、主动的获取者,应该是学习的主人,这样的现代教育观很多教师已经确立,可回顾我们以往的课堂教学,真正落实的又有多少?要做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师要相信学生,让学生以想象的翅膀,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自我学习和展示自己的机会,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一次分数应用题练习课上,我出了这样一道应用题: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这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用了3/4小时,从乙地回甲地又用了20分钟,这辆汽车一共行驶了多少千米? 学生1:根据已知条件,首先把20分钟换算成1/3小时,从甲地到乙地的路程(60×3/4),加上从乙地回甲地行驶的路程(60×1/3),就等于这辆汽车一共行驶的路程。 学生2:根据“路程=速度×时间”还可以列式为:60×(3/4+1/3) 课正要往下进行,一只小手高高举起,嘴里不停地小声喊到:“老师,老师!”此状表明他一定发现了“新大陆”。 学生3:老师,从甲地到乙地的路程是45千米,而从乙地到甲地却是20千米。为什么去时和回来时甲乙两地之间的路程不相等? 果然一语惊人,不同凡响。一石激起了千层浪,课堂中的气氛骤然巨变,学生先是惊奇,即而不少学生开始窃窃私语,有的则展开议论。此时,我提问:针对这个问题,谁能说说自己的看法? 学生A:因为题中没有说明按原路返回,所以我认为从甲地到乙地和从乙地到甲地不是走同一条路,速度不变,从乙地回到甲地时走比较近的路,用的时间相应较短,行驶的路程也比较短。 学生B:因为题中只是说明从甲地回乙地用了20分钟,可以理解为是按原路返回甲地,但是没有到达甲地,而是在半路途中,行驶的路程是20千米,题中所指不是甲乙两地之间来回的总路程。 学生C:老师,我认为还可以这样列式:60×3/4×2,因为从甲地到乙地的路程为60×3/4,从乙地回甲地用了20分钟,也可以理解为回来时可能有急事,不是以每小时60千米的速度行驶,而是以60×3/4÷1/3=135(千米)的速度按原路返回到甲地,所以行驶的路程应该是甲乙两地之间的总路程的2倍。 …… 此时此刻,我想了很多。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好奇”是学生的天性,学生常常会因好奇而生疑,提出一些乍听起来有违常规、有悖常理甚至是荒诞无稽的问题。始料未及的教师眼看既不能机智地很快解决学生的疑难,又无法朝着预定的教案顺利进展,心中害怕完不成教学任务,便往往事与愿违,对学生的“突发奇问”或置之不理,或间接打断,甚至于直接批评。学生长期没有了自主参与的机会和自信,慢慢地自主学习的热情越来越淡漠,自信心越来越不足,能力也越来越差,更谈不上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反而习惯于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创造性学习的潜能就被无情的扼杀了。 在上圆锥的体积一课时,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请你观察这两个形体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引导学生比较出,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教师演示) 那么请你估计一下,这个圆锥是这个圆柱体积的几分之几呢? 有的学生说 ,有的学生说 师:争是争不出结果的,得用我们准备的水、大米、沙子、圆柱、圆锥做实验。验证这个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几分之几?怎样做这个实验,由小组同学自己商量确定。[ 培养学生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