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象的故事等。在数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数学故事是很多的。除了上课时结合某些知识点介绍一此数学故事外,平时的习题也可以通过故事的形式出现,让学生能学会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数学故事的魅力有待于我们去发现,去研究,去利用。【教育资料】林乃庆。 佚名:“感觉千克和克”教学反思。 (一)“感觉千克和克”教学反思 1、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 本课设计力求体现数学知识、数学问题来源于又归宿于生活的思想。学生虽然对千克与克还不熟悉,但他们已经知道物体有轻重并能分辨物体的轻重,能用手或其他部位的感觉去感受体验物体轻重。所以教学这一课我选择了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的事和物作为教学资源。让学生课前调查,课中体验,给学生提供充裕的动手实践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逐步感知并建立1千克和1克的质量观念。 2、关注过程强调体验。 本课采用小组合作的组织教学形式,设计了让学生称一称、掂一掂、抱一抱、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让学生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操作活动中,学会学习。 3、关注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方法。 教法与学法理念:“教育走向生本”,“以学生好学而设计教学” 。重视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会理解与创造。本节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出发,先让学生用弹簧秤称出1千克水果,当学生遇到问题时,这时教师给予学生有的放矢的指导,而不是先教给操作方法,然后让学生去称。这是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欲望出发。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继而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有意创造矛盾,用秤称2分硬币时,发现指示针几乎一动不动,学生产生了疑问,这时才引出天平来认识“克”感知克,并通过推理建立起1000克与1千克的联系。为了学生进一步建立千克的概念,猜老师的体重有多少千克(50千克)。让学生说出自己的体重(约25——30千克),互相抱一抱感受二十多千克有多重,现场当小记者采访听课老师的体重。这些有趣的课程资源的开发,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 学生始终处于注意力的“兴奋期”。 4、教材的认识与处理 认识与处理的原则: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 学生对1克与1千克到底有多重缺乏感性认识。所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选择学生所熟悉的身边的生活中的事和物作为教学资源,作为学生学习研究操作实践的“源”。在教材处理上,从整体——部分——整体,先认识千克后认识克,再建立克与千克的联系,这也是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本节课给学生提供了充裕的动手实践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逐步感知体验。感知1千克时,通过分组合作,称一称,掂一掂,并将1千克转化成具体的数量:8个苹果,6根黄瓜,7支香蕉,12个桔子,6个梨子,都是重1千克。一枚2分硬币约重1克,10克豆子有47粒。将抽象概念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
<教研工作>佚名老师作品“感觉千克和克”教学反思。 徐美琴老师阳羡小学教师:《欢乐的泼水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课文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并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教育。全文紧扣“欢乐”来写,可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体会傣族人民过节的欢乐心情。课文配有插图,生动描绘了傣族人民相互泼水和唱歌跳舞的情景。 教学目的: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独有的风俗习惯,感受泼水节的欢乐。 3.扩大知识面,了解其他民族的风俗。 教学重难点: 图文结合,师生与课文产生情感共鸣,领悟傣族人民过节的欢乐心情。教学过程: 一、 导入复习。 1、春意盎然,草长莺飞。当火红火红的凤凰花开遍翡翠般绿的西双版纳时,傣族人民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 齐读课题: 20《欢乐的泼水节》 2、开火车读生字词。 重点读好: 不肯离去 泼水 提着桶 互相 意味 幸福 吉祥如意 不肯离去 开火车读 齐读 西双版纳 凤凰花 瓢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