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我们的生活教育必须冲出校门,整个大自然、整个中国、整个世界,才是我们真正的学校。 《数学课程标准》关于学习内容强调:要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这一要求正是新时代教育对陶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又一佐证。它再次明确了我们的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从他们周围熟悉的事物去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运用数学。 一、 在生活中体验,生成数学知识。 生活是一本教科书,倘若弃之不用,就憾为人师了。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而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 例如,在教授“千米”时,传统的教学即是让学生计算10个100米就是1000米,1000米等于1千米来生成“千米”的概念。小学生极其被动的接受,按陶先生的话说,就好比“一个罐头里硬塞了些伪知识”。教育改革后,有教师利用多媒体图像,演示运动员跑10个100米的过程,我觉得那只是新技术包装下的旧教育,并未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动画演示与实际体验之间是有着本质区别的,不能用间接的感受代替实际的感受。我想最好的方法应该让学生真正地去走1000米,同时记录所用的时间,记住熟悉环境中的1千米有多长,这样才能真正地体会到1千米的含义。在学习“千克”时也是如此,你想让学生知道1千克有多重,任你怎么苦口婆心地解释、说明,不如真真切切地让学生去称一下,拎一下来得有效。曾听说这样一则趣闻,赤道上一个国家上语文课,教学生明白什么是“雪”。教师解释,雪没有味道,白色的,冰冰地铺在地上,学生考试时答:“雪就是无色无味的砂子。”这显然是一趣谈,但值得我们深思。 二、 在生活中实践,检验数学知识。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我们的数学教学必须有利于学生进行观察、实验、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力求创设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的学生活动,为学生拓展探索空间。如:“去公园游船,每条小船限乘4人,33人需要租几条船?你认为怎样分配才合适?”有的同学用图画的形式,用长方形代表船,用圆代表人,从而得出结论;有的同学利用有余数的除法,33÷4=8(条)------1(人),判断出至少应有9条船;有的同学用乘法:8×4=32,32小于33,9×4=36,36大于33,因此需要有9条船。至于怎样分配,学生也是各抒己见,各有道理: 生1:需要9条船,其中8条船每条船上乘4人,还有一条船上坐1人。 生2:可以,但你不觉得一条船只乘1个人,太浪费了吗? 生3:我觉得这样比较好:9条船中有7条船,每条船乘4人;还有两条船分别乘2人和3人。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