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根据文本的实际,将每一课的教学内容都划分好,但我们所针对的教学对象不是固定不动的,他们是有思想、有灵性的人,在课堂上的表现各有参差,所以我们的教学内容也应发生变化,使课堂更充实,让每位学生都能尽其才能。在教学《金蝉脱壳》一课的第一课时时,原计划是让学生学会课后的生字、新词;整体感知课文;找出文中具体写“金蝉脱壳”过程段落,并能够从中选择最能让人感受到“金蝉脱壳”奇特动人的段落,适当体会一下。可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学生在导入部分对于“三十六计”中“金蝉脱壳”这个故事特别感兴趣,许多同学都争着想表现,所以到最后时间已不允许再让学生任意选择最能让人感受到“金蝉脱壳”奇特动人的段落,进行体会了。这时,就得懂得放弃。要知道“放弃”也是一种智慧的选择。(2)、 教学模式适度地改变 一层不变的课堂是呆板的,学生没有新鲜感,学习时缺少了积极主动性;再由于课文内容的不同,教学模式也不能一味地采取固定的一种,应该根据教学的实际,适度地改变教学模式,使课堂跌宕起伏。平时的教学中,第一课时可以采取①、深情导入,把握文章基调;②、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③、理解词语,扫清字词障碍;④朗读课文,交流整体感受;⑤、再读课文,体验相关段落。在教学《爷爷的芦笛》时,由于学生课前预习得较为充分,在开篇教学时,学生读题后直接导入;让学生直奔课文,将文中难读、难写的字与大家交流;在扫清字词障碍的基础上,大声朗读课文,寻找文中“爷爷的芦笛”一共出现了几次?强强听起来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呢?整体感知课文,了解爷爷芦笛的不同寻常,初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学生的第一感受。 (3)、教学过程适时地生成 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案程序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一直是教师努力追求的目标,这原本无可厚非,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卡壳”的现象,主要原因是教师过分地以“静态教案的预设”为本位,而忽视了“动态学案的生成”。所以我们说,教师有必要对课堂进行充分地预设,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进行弹性的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课堂的动态生成,但并不主张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缰似的展开学习,而是要求教师有教学方案的设计的同时,留出时间和空间给学生,不要给教学设计禁锢着,应该有足够的教学智慧,使课堂在动态的生成中高潮迭起。 第一课时还得做回它原本的角色,只有重视了第一课时的教学,才能为第二课时打下扎实的基础,它会让你整个课堂乘兴而来,尽兴而归。也只有这样,整篇文章才能做到水到渠成、一气呵成。 <<工作动态分析>>汪颖华老师小学教师的文章第一课时还得做“第一”!。 蒋春花老师城东小学教师:张扬个性,释放智慧--苏教版第5册《三袋麦子》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三袋麦子》是一篇童话故事,讲了快过年了,土地爷爷送给小猪、小牛、小猴各一袋麦子,小猪把麦子磨成面粉,做成了各种各样的食品吃了;小牛把麦子保存好,慢慢享用;而小猴则把麦子种下了地,一年后收获了满满一囤麦子。同样是一袋麦子,各人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方式,结果是不一样的。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依据这一理念,我尝试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重点句子来品位人物个性。课文中蕴含的道理也没有简单地灌输给学生,而是组织学生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尊重学生独特的感悟和体验,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不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获得思想的启迪,不断提高认识水平。 教学目标: 1、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讲讲这个故事。 2、学会本课 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8个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让学生通过语言材料理解课文内涵。能根据自己的体验与感受各抒己见。培养学生用正确的思维方法,体会课文内容的价值取向。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正确读写生字、词语,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能根据课文大意,把课文分为三部分。 第二课时: 精读课文第二至第九自然段,品位人物个性;通过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培养学生用正确的思维方法,体会课文内容的价值取向。 第三课时: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讲讲这个故事,并通过课本剧表演加深学生的体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 &nbs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