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念,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使其具有一定审美能力。 具体到音乐教学中,就是应当充分揭示音乐要素(节奏、旋律、音色、和声、力度、速度等)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音乐中最激动人心和极具表现力的部分,而不是进行枯燥的、单纯的技巧训练和灌输死记硬背的知识。例如这节课中第三乐句的第一小节“3 10 3 10”按传统的教法,很可能就是教师先给学生讲“0” 咕嘎 咕嘎 这是八分休止符,看到它我们要休止半拍,所以“咕嘎”的“嘎”要唱的轻快、弹跳一些。但是这节课我没有那样做,而是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和情感的引导以及听觉的感受入手,采用示范对比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对比哪一个更好听、更快乐?在此基础上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演唱方式进行演唱实践。再如:《数鸭子》是一首说唱形式的儿童歌曲,在课上这一点我也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听辨并结合已学过的说的、唱的儿童歌曲进行比较,巩固了这一音乐知识。在第一个过程中我也没做任何技能上的演唱要求,但学生却自己达到了这一要求,而第二个过程更是通过学生自己的演唱和听辨总结的,肯定要比教师直接告诉他印象更深刻。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结果就是老师将技能技巧巧妙的与生活实践、听觉感受相结合,贯穿着情感的参与,突出体现了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是听觉艺术、是情感艺术的特点。而这一点也使我们看到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只要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中,只要贯穿着学生的情感参与,学生是愿学、乐学并且能够掌握的。 再有这节课始终是围绕着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来设计和展开教学的,更进一步体现了音乐教学以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 <<工作动态分析>>周小燕老师东域小学教师的文章数鸭子教案分析。 史淑琴老师陶城实小教师:解读《力在哪里》教学设计 回放教学过程精彩片断。 《力在哪里》是苏教版《科学》第八册“无处不在的力”单元的第一课,这一课旨在通过收集事例、实验探究,知道力无处不在,且有一定的方向和大小,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关心生活、关注新事物的科学情感。在教学本课时,教者就本课的内容体系进行了重新组合,从教学效果看,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效果颇佳。现就第一课时加以解读、回放。 教学准备:弹簧、橡皮筋、气球、乒乓球、装水的烧杯、白纸、磁铁等有结构的材料及游戏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认识“春天在哪里” 1、课前学生合唱《春天在哪里》,后交流:春天在哪里? [解读:这一环节在上课前的几分钟进行,意在指导学生拓宽思维,认识到春天在我们的周围,或者“春天无处不在”,为“力在哪里”的教学埋下伏笔。] 精彩片断: 师:春天到了,可是春天在哪儿呢?我们一起来歌唱春天、寻找春天好吗? (请课代表领唱《春天在哪里》) 师:谁能说一说,春天在哪里? 生:春天在清脆有山林里。 生:春天在小朋友的眼睛里。 生:春天在校园里。 生:春天在大自然里。 生:春天无处不在。 师:是啊,春天在我们的周围,可是就整个地球来说,能说“春天无处不在”吗? (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