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学生讨论并把结果填写在活动设计表上。3.由班长当主持人,组织全班交流。 4.班长总结各组交流情况,确定活动方案。 六、总结,布置课外作业。 课后按同学们设计的活动方案组织开展活动。 <<工作动态分析>>臧健老师扶风小学教师的文章口语交际《帮他出主意》教学设计。 作者:。(全日制学校) 2007年4月30日下午,我应新教师培训的要求,要上一节对于这一年来教师工作的汇报课。 我觉得,这堂课无论是在课前准备、上课过程,还是课后的反思都给我很多启发,下面从三个方面说说自己的收获: 课前准备的反思:《妈妈的帐单》在课前准备上可以说已经相当充分了,不但在隔壁班已经试讲过一次,讲完后校长又帮助我进一步雕琢、打磨,每一个环节力求最适合三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学生也在前一天落实了预习工作。为了使上课的教学效果能更加直观,我花了非常多的精力在课件的制作上,从背景的选择,到素材的选取,由于自己过分苛求完美,虽然是一个极为简单的课件,却还是花费了过多的精力。另外,我还阅读了大量这篇课文的课堂实录,预防学生在回答问题中出现特殊生成问题时,我应该怎样引导最合适。所以,无论是从教材的研读,重点的明晰,目标的设立,还是教学的思路,流程的设计都可以说已经准备充分。 上课过程中的反思:面对着后方正对我的录象机,即使校长亲临也还能力求沉稳的我不自在了,开始羡慕孩子们的初生牛犊不怕虎了,想想前一天还在跟孩子们交代不用害怕,而现在真正脑子空白却是我。虽然脑子有点混沌,可是因为准备的比较充分,学生在我的引导下进行学习也比较顺利。但正如人们所说的“功夫在课外”,上的虽是一节课,但平时的教学功力及存在的问题都能在一堂课上一览无疑。我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对教师教学语言在课堂上的认识、作用有着非常大的误区。我一直认为备课只要把握教材,设计流程好就万事具备了,经过校长提醒,才使我认识到教师教学语言在课堂上的重要性。教师语言之于课堂就像缝制的丝线之于衣裳,没有巧妙语言这样的“丝线”,即使课堂环节设计得再精妙绝伦,也不能做出“天衣无缝”级效果的衣裳。所以,好的课堂语言,是一根精益求精的“丝线”,穿插连接整堂课,使之整堂课浑然一体、别有韵味。 教学后反思:知道了自己的“症结”就是课堂语言,因此提高教学语言就是我当下必须解决的问题。在课堂上的教学语言一般可分为:导语,过渡语,提问语,评点语,讲授语,结束语等。我想要在教学语言上获得提高,就要一一明确这些语言的作用、要求,以达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首先,导语是整堂课的开端,都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导入语对于一堂课的作用可见一斑。导入语的设计也是千姿百态的,什么回顾导入、悬念导入、情境导入……但是无论形式是怎样的丰富,它们的目的都是一样,就是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过渡语是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的重要手段,自然、巧妙的过渡,能使课堂教学结构严密,层次清楚,脉络贯通,浑然一体。牵强、做作的过渡语,会让孩子感到思路跳窜,杂乱无章。 提问语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交流思想的重要方式之一.学问,学问,无论是教还是学,关键就在这个"问"字上.问是个法宝,它是深入的阶梯,是长进的桥梁,是触发的引言,是觉悟的契机.教学实践表明,教师的题问语是教学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讲课中不时出现的发人深省的问号,往往被看成智慧和创造的象征.它会使教学之间,师生之间处于和谐的信息交流之中 评点语是体现教师主导性的手段之一,学生在回答教师的提问后,教师应该做出一定的评价。对回答中的精彩之笔要进行渲染点化,对回答中的缺憾要稍加点拨。 结束语要达到的效果是使学生留下余音绕梁的感觉,让他们不想下课。还陶醉在课堂的知识海洋中,课外更深入地去探究其感兴趣的相关知识。 这些课堂语言都对语文教师的语言基本功有更扎实浑厚的要求,只有教师自身语言功底深厚了,才能让每个学生耳濡目染,在教师地熏陶中驾驭、运用语言文字,这种无形的教育,才能真正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这就是我的反思,我会要求自己能在反思中得到进步。 【教育资料】作者。 佚名:《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反思。 一、导入部分
上课伊始,我先说了个牛顿的故事:牛顿因为看见苹果落地,进行思考,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最后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这个伟大的成果。目的是想告诉学生要注意观察、思考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的问题,并从中探索出一些规律。然后说,随着气候渐渐转凉,学校将组织同学们进行冬季锻炼——跳绳和踢毽。请大家翻开课本,看看从图上可以获得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反思:自我感觉这样的导入效果不错,吸引了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能马上提出一些问题。为后面的探究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探究规律
在初步认识了28+17=17+28这样的等式以后,我问:这样的等式你还能举些例子吗?(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我追问,如果一直这样说下去,能说的完吗?(学生马上回答我:不能。)我启发道:这样的等式无穷无尽,在这里肯定有着某种规律,大家想知道吗?(想)好,大家以4人小组为单位,研究这些等式里蕴藏的规律,可以用你们喜欢的方式来表示,但要说明表示的理由。经过一番合作,学生的探究结果也出来了,主要有这样几种:甲数+乙数=乙数+甲数;△+○=○+△;逗号+句号=句号+逗号;a+b=b+a,这时我又让他们用文字叙述这一规律。然后我小结:在很平常的一些四则运算中包含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我们把这些规律叫做运算律。然后指着板书指出:我们刚才研究的就是加法交换律。接着,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探究加法结合律。
反思: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样的设计,紧密围绕并运用好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积极互动,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