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作为新兴学科,它的教学体系还处在起步阶段,教学规律、教学模式也尚未定型。然而,它独特的社会地位使我们倍加重视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进行电脑教学,让他们在轻松、有趣、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笔者在以下几方面作了一些尝试:一、“玩”出学生的兴趣 小学生学习电脑,应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主。小学生的好奇心很强,很多学生以前可能听过或者在某些地方见过电脑,很想自己动手操作一下。每次上课学生都非常高兴,每个星期的课有的学生甚至上星期就在那盼着了,等到一上课更是激动得不得了。针对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我们在低年级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努力构建“培养兴趣 游戏引入模式”。 因为小学生刚刚接触电脑,一切都很陌生,但又很想玩。所以绝对不能将那些枯燥软件的应用、操作系统等知识直接灌输给他们,这样会使原本在学生心中很有趣很神圣的电脑又变成一种学习的负担,久而久之,必然会对住处技术这门学科失去兴趣,以后再想有所发展的话,真的是难上加难了!如教学“鼠标操作”这部分内容,我抓住低年级学生喜欢看动画片和好模仿的特点,先播放一个FLASH动画,他们的兴趣一下子就高涨起来,然后使他们了解只要用鼠标就能打开自己喜欢看的动画,而且在桌面上老师已经为他们提供了许多好看好玩的动画……学生在观看自己喜欢的动画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就掌握了鼠标操作这部分内容,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小学生学习电脑,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更多的应该是让他们“玩”电脑,而不是“学”电脑,要善于从“玩”中学习,从“玩”中感受到学习电脑也是那么简单、那么有趣,这样为学生更加深入地学习信息技术,打下“兴趣”的基础。 二、贴近实际生活,拓展教学题材 教学设计与丰富多彩的生活相联系,即让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真正运用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之中,给学生创设用中学、学以致用的学习情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经常利用节日、学校活动、学生生日、时事新闻等一切机会,结合信息的搜索、浏览、下载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到网上寻求有关信息材料等任务。 如:我曾将信息技术与二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方位这部分知识整合,收到良好的效果。由报纸上刊登的有关本市将在森林公园内新建儿童乐园为主题,让学生在电脑上完成一份游乐设施分布设计图(教师提供部分材料)。首先引导学生上网浏览迪斯尼、苏州乐园等典型游乐网站,积累经验。然后运用教师提供的部分素材运用Photoshop“设计”一张设施分布图。这节课,学生们不但找到了自己所需要的材料,而且在收集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掌握了“网上浏览、收集信息”的方法,增强了“处理信息”的能力,真正感受到计算机网络世界的强大功能,是一个海量资源库;另外对图像应用软件有了进一步了解,操作能力大大增强,切实感受到“学以致用”。 三、切中心理需求,增强操作能力 在信息技术学科中,学生的学习行为是在与教师、学习伙伴、学习资源、计算机等课堂上的交互作用中完成的。学习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心理需求,我在教学实验中努力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和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规律,利用和调控这些需求,有针对性的启动各类学生的内在动力,切合学生创造需求,激发了学生巨大的思维潜能,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创设自己的作品,满足学生展示的需求,让学生得到展示自己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喜悦,这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也会起到非常积极有效的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增强他们操作和运用信息的综合实践能力。 如:上机操作中难免会碰到“死机”的现象,要处理这一故障,在我们想来,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可能太深了。但当他们遇到这种情况时,非常想通过自己的双手使电脑“死而复生”。因此,他们具有学会这一本领的需求,而且据我观察与调查,这一需求非常强烈。于是,当出现“死机”现象时,我顺其自然地将使用“复位健”与“组合分健”重新启动计算机的方法教给了学生,实验证明,一年级学生不但有能力掌握这一操作,表现出很强的求知欲,而且主动参与性更高,更增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