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一年多前曾有机会观摩了中原区的语文“课堂观察”,那是第一次感受这种新的教研方式;后来又感受了我校数学组的“课堂观察”;这次,我也作为观察组成员真切地我感受到了“让数据走进课堂”的教研魅力。 就像在活动中,刘雁华老师说得那样,最初接触“课堂观察”从情感上说是抵触的,是不愿走近的,因为觉得“课堂观察”太繁琐了,甚至太片面了,到不如跟着感觉走,来得全面,来得自如。但,当迫不得已走进观察小组,以小组长的角色参与进来后,仅仅是“初学乍练”就已让我感受到用数据作为依据的“点”的评价,还是突现了其评价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的。 其一,从被观察老师来说,正式展示前的几次操练,被观察老师已在被观察点上有了明显的进步。我们组观察的是袁焕云老师的课堂读书训练、理答效果、及对学生的关注度三个点。从观察后的数据报告上看,均在朝着理性、有效性的方向在进步。试想,如果真能针对某一位老师做长期观察,这位老师的业务水平必将快速进步,受益于“课堂观察”。 其二,从参与观察的老师来说。每次课堂观察前的会议、及选取的观察点的调整、观察数据的分析,都是更有针对性,看似因为选点的局限性,带来评课的局限性,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同时也带来某一点的评价的科学性,所以就显得更有说服力。同时,对观察老师来说,具备观察的专业性,就更显得尤为重要了。记得,第一次拿着观察表走进课堂时,是很茫然的,听课时,也是丢东忘西的。所以数据偏差比较大。即使是展示那次,虽然已倍加小心,但仍难免数据的偏差。此外,因为部分观察数据的得出是由观察员根据课堂观察主观得出的,又不可避免的带来数据的主观因素和模糊评价。所以,面对“课堂观察”的每次数据,又总是不够理直气壮。这也正是在今后操练中需要探讨、完善的。 面对这样一个新的教研形式,我们大家一起去了解、去熟悉,并参与其中,还是真切地收获了一些,愿这样的教研方式更高效、更实际地在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中发挥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