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预习环节,真正落实新课标 ——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一点体会 预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充分的预习可以使学生在课前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更能提高听课效率。语文新课标提出我们在教学中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要真正落实这些要求,依笔者认为抓好学生的预习环节是阅读教学成功的一半。 当前好些教师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为了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要么是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自主阅读,而完成不了课堂教学任务;要么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的自主、合作走过场,浅尝辄止,学生还没有对文本产生独特的体验就喊停,这些状况不解决,势必影响了新课标精神的真正贯彻。 根据笔者亲自实践和观察、了解,凡上得成功的课,执教老师课前必定让学生进行了充分的预习。因为课前预习是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一个基础平台,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可对自主学习小试牛刀,初步产生了对文本的独特体验,尝到自主学习的甜头。从心理学角度看,预习是一种学习的心理准备状态,为上课打好思维的定向基础,心理准备越充分,学习时在心理上就越处于主动地位,能更快地适应新的学习生活,获得心理满足,使课堂上的学习过程简缩而有效。因此,如果每位语文老师在课前都能精心布置学生进行充分的预习,那么要在课堂教学中贯彻新课标的精神就容易多了。为此,笔者认为中、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可实施如下预习策略: 1、动口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老师在每讲一篇课文前布置学生课前“读”的作业,拓宽自主、探究的空间。把自主阅读、探究的时间放出一部分在课前,即让学生先读通、读顺课文,并力求达到熟读的程度,到校后让学生到学习小组长检查过关。尽量让每一位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走进课堂。 2、动笔读。阅读是预习的主要方式之一,在自主阅读过程中,老师应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想,教学生把书本上有关内容从头到尾,仔细阅读一遍,容易理解的可以“走马观花”;对于读不懂的地方,要多看几遍,反复研读,并在经自己研读后能读懂的地方动笔做旁注,写出自己读后的体验,如还不能解决,可在重点和难点内容做上记号,并在旁边提出自己心中的疑问,以引起自己足够的注意。这样,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就能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容出更多的时间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段感悟课文内容,谈出自己对文本的独特体验;容出更多的时间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好课文,深入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还能让学生充分 交流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不懂的问题,合作解决问题。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四十分钟的教学效率。 此外,中、高年级预习环节还可布置学生自学生字词、搜集有关的资料,标出自然段,解答预习要求中的问题,尝试解答课后的问题等等。 预习环节,其浅层作用是让学生通过预习,熟悉课文内容,解决每节课中的课前问题,初步产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为上好课奠定基础。其内在作用,则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善于与人合作交流,积极地参与体验和思考,让学生在体验和思考中,发展个性,萌发创造。除此之外,课前预习还有更深层次的作用,这种作用就是能够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风。特别是课前预习中问题的提出,将启发他们“怎样去提出问题?”引导他们逐步学会学习。这种启发比启发他们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他们一旦具备了提出问题的能力,则离开预习中的具体引导,离开教师点拨,也能够很好地进行自学。那时,其学习习惯已经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也已经掌握。这不仅得益于眼前,而且会受益于终生。这无疑正是实施新课标的所期待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