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一味的灌输知识,讲解平淡,这势必找不到学生的兴奋点,久而久之,学生也一个个都蔫头耷脑、无精打采。为此就要时不时的穿插一些生动幽默的语句,借以调节这部分学生的情绪,同时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时间久了学生就会爱上语文课了,也不再感觉那么枯燥乏味了。为唤起更多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还和学生互相比赛、互相督促,看谁的语言不准确,并为其正音;还不定期举行即席发言或演讲,师生共同参与,展开竞争。所有的这些做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师生互动也越来越默契,成绩的提高也就是水到渠成,理所当然了。
试想,一个说话字正腔圆、抑扬顿挫、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的教师,能不使学生陶醉其中,自得其乐,有身临其境之感吗?
哲人说过: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语言是存在的家,语言是师生交流的桥梁和纽带!只要我们每一个教师认真学习、虚心求教、揣摩体味、扬长避短,力求培养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到那时,你就会成为一个真正的语言艺术大师!
让我们关注自己的语言!让你的语言“靓”起来,做一个真正的语言艺术大师吧! 【教育资料】作者。 作者:。(全日制学校) 上完《最大的麦穗》,我并没有从那片金灿灿的麦地里缓过神来,相反却再一次地深陷其中,愈发地困惑了。在苏教版的第十一册教材中,类似的蕴涵哲理的课文有三篇,分别是《山谷中的谜底》《哲学家的最后一课》和《最大的麦穗》。而其中情节性最简,思想性最强的又恰恰是《最大的麦穗》一文。我是一个性情中人,自感擅长于教授情感类课文,但是考虑到班级实情,思前想后还是选择了我最不会教的哲理性文章,难免会“精讲细剖”违反现在的教育理念。所以扪心自问成功者有二——在本文的教学中情景演绎,触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运用智慧碰撞,激发了学生的独特性。失败者有三——分别是:朗读体会一笔带过,未能走出课文,和缺乏应有的教学机智。 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我们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探究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所以在磨课的过程中首先要自己发现问题并试图解决,而后才能在以后的相互研讨中促进语文教学的有效实施。我想下一次上此类蕴涵哲理性的课文我一定会有更佳的思路与设计,我会努力使自己在探寻的过程中化“不擅长”为“擅长”! 【教育资料】作者。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