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俊益老师和桥二小教师:两种理念 两种效果。
最近,许是机缘巧合,先后听了两节内容一样的数学课,都是《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第二册中的《比较数的大小》,使我感触颇深,在反思中得到了一些启示。以下便是这两个案例中新授部分的教学片断实录。
片断一
师:你能比较38和46这两个数的大小吗?想一想,你是用什么方法比的?(让学生思考数十秒后指名回答。)
生:38里面有3个十和8个一,46里面有4个十和6个一,46比38大。
师:你用数字的组成来比,真是个好方法。谁也是用这种方法比的?能不能把这种想法说得更清楚一点?(许多学生举起了手,师指名回答。)
生:38里面只有3个十和8个一,46里面有4个十和6个一,4个十就比38大了,46就更加比38大了。
师:(兴奋地)你说得太好了!46里面有——
生:(在老师的暗示下齐说)4个十和6个一。
师:38里面只有——
生:3个十和8个一。
师:有没有满4个十?(没有)所以,四十几肯定比三十几怎么样?
生:大!
师:我们书上的蘑菇老师也是这么想的。看,他是怎么说的? (师立刻演示课件,蘑菇说:“四十几个比三十几个多。”并要求学生跟说一遍。)
师:除了用数的组成来比较大小外,还有别的方法可以比38和46的大小吗?(等待数秒,学生似乎在左右顾盼,且没人举手。师轻声提示)想一想,在数序表里,数字是怎么排列的?38和46排的位置可以说明什么?
生:(恍然大悟)在数序表里,数字是从小到大排的。38排在前面,
46在后面,所以46比38大。
师:(非常高兴地)你真聪明。很快就想出了青椒老师的方法。来,我们一起跟着他说一遍。
(演示课件,青椒说:“从小到大数,46在38后面,46大。”学生跟着说。)
师:刚才我们学会了几种方法来比较数字的大小?打开我们的书,把这两种方法说给同桌听一听。
(学生同桌相互交流书上的两种方法。)
师:我们会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了,但是,用什么符号可以表示两个数的大小呢?
生:用大于、小于号。
师:对了。46比38 大,用符号连接表示就是——(生齐说:46大于38。师板书:46>38。)
……
(在这之后的“试一试”与“想想做做”的教学中,学生在交流、介绍自己比大小的方法时,都是几乎一字不差地套用书上的这两种说法。)
片断二
师:原来比松鼠和兔子谁拾的贝壳多,就是比较38和46这两个数的大小。那么,你是怎么比出来的呢?(让学生独立思考数十秒后)谁来把自己想的方法说给松鼠听一听,让它心服口服?
生1:46可以分成40和6,38里面只有3个十和8个一,40就比38大了,46当然比38大了。
师:(微笑点头)你的想法很有道理。
生2;我是想计数器的,38的个位上比46大,但十位上比46少1个十,个位上再多也不会超过10,所以38比46小,46比38大。
师;(点头微笑)有说服力,而且会用两种说法表示比出来的结果,真好。
生3:我是想小棒的,46要用4捆和6根,38只要用3捆和8根,还不满4捆,所以,38比46小,46比38大。
师:(点头微笑)想得好。
生4:46里面有46个一,38里面只有38个一,所以46比38大,38比46小。
师:你的想法真有创意。
生5:我想,38要再加8个才会有46个,38当然比46小,46当然比38大喽。
师:(始终微笑着,用赞许鼓励的目光环视学生。)有水平。谁还有与众不同的想法吗?
生6:我是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的,把38个贝壳和46个贝壳一个一个比……
师:(一直微笑倾听,此时抢问)大家一起猜猜看,最后会出现什么情况?
生:(兴奋地齐答)38个不够了,46个还有多下来。
师:太对了。谁还有不同的方法想来说服小松鼠?(生思索着相互看看,无人举手了。)我们小朋友真是能干,想出了这么多比较数字大小的方法。一起来看看,电脑里的小朋友想的和我们一样不一样。
(课件演示:蘑菇说:“四十几个比三十几个多。”青椒说;“从小到大数,46在38的后面,46大。)”
师:他们的想法有道理吗?大家能把青椒的方法检验一下吗?从小到大数数看。
生:38、39、40……46。 46比38大,38比46大。
师:老师可真佩服你们,会用这么多种方法来比较两个数的大小。那比出来的结果可以怎样表示呢?
生:38小于46,46大于38。(师板书:38<46,46>38。)
师:现在,请小朋友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比一比54与56,100与98的大小。自己在书上做好后,把自己的想法和同桌说一说。
……
(在“试一试”这个教学环节中,让学生交流比较54与56、100与98大小的方法时,全班学生都在积极地相互交流,说法各异。汇报时,有一位学生又产生了新的想法——“100是一个三位数,98是一个两位数,
三位数一定比两位数大。”更让在场听课的老师们都赞叹不已。)
反思与启示
在刚听完前一个教学活动时,尚且觉得还可以,起码整个教学过程是很顺利的,学生也基本已经掌握了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的方法,知识与技能目标已经完全达到了。但总觉得缺少了一点学生的灵气与课堂的精彩。当第二个教学活动听完时,我立即产生一种要拍手叫好的冲动,太精彩了!这个班学生的思维能力真强,比前面那个班的学生聪明多了!冷静下来,细细地反思,不禁为自己前面的想法感到汗颜。
这两节课中,内容毫无疑问是一样的,教学步骤的设计其实也差不多,所用的习题也都一样是教材上的。唯一不同的,是两位老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反应与处理。正是这一点不同,使两节课产生了大相庭径的教学效果;也正是这一点,体现了两位老师不同的教育理念。
一、教材观不同。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不是以教师的“教”为本,就是以“教材”为本的。案例一中的老师,看起来似乎是重视学生的,尽量使正确答案从学生的口中说出。但不难看出,她是在按着预先设计的思路,努力地把学生往教材上的说法引导着,直到只字不差。把教材当成了“圣旨”,对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而产生的想法“不予理会”。长此教学,尽管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不错,也许也能考出好成绩,但学生的思维必将会变得单一、僵化,最终又要回到“死读书”、“读死书”的老路上去。新的课程理论指出,教材主要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操作的机会,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而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的主角。在案例二中,教师就真正把课堂交给了学生,并且用微笑与语言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对教材中的两种说法也把握时机,不落痕迹地介绍给了学生,但不强迫学生接受,只是为学生的思维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此时,教师关注的不仅是学生思维的结果,更关注思维的过程;教师不再是居高临下的打分者、评判者,而是成了促使学生发展的鼓励者、呐喊者。她充分尊重、满足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及表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在这样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生产生出乎意料的创新与奇思妙想都是可能的。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