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问题与对策 席加宏
一、问 题 课堂教学改革的成效如何,某种意义上直接决定着新课程改革的成败。就中学语文学科而言,不少学校和教师对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探索实践已经积累了许多经验,有许多成功的做法,但在面上,语文课堂在实施新课程中催生出来的成功经验和做法还是不多,因为新课程理念要转化为课堂教学有效高效的行为,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教学质量,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目前语文课改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新课程理念还没有完完全全、形神具备地落实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还没有彻底地转变为一线教师有效的教学行为。具体表现在: 1、对语文课程三维目标的关系把握不够到位 《语文课程标准》始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其课程目标采用三个维度的设计。三个维度设计的最大特点是整体性,这三维目标是个有机的整体,不能割裂。语文教学必须坚持三维目标的共存与共融方得新课程的精髓,才能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功能。当然,在不同课文、不同课时的教学中,三维目标的确定可以各有侧重,但决不能彼此割裂或者顾此失彼。而在我们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骎骎然有一柱擎天之势,而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则被不断弱化、矮化。课堂教学越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直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教师忙于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忽略了对一些语文基本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和训练。 凸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是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和基本特征。但对于语文教学来说,这并不意味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是可以“独立”和“直接”进行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只有与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融为一体,才是有生命力的,它应该是伴随着对语文学科的知识技能的反思、批判与运用所实现的学生个性倾向性的提升。如果脱离语文的具体内容和特定情境,孤立的、人为的、机械生硬的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这种教育必然是空洞无力的,也是低效或无效的。因此我们不能以突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借口,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或思想品德课。我们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 如有一位老师执教《父母的心》,课的前面一大半活动开展比较到位,再加上教师具有很强的“煽情”的本领,学生情感体验深入,不少学生潸然泪下。到此师生表现都很成功。但执教老师觉得意犹未尽,又补充了三个问题,让学生谈谈体会。第一,你觉得父母的爱和孩子的爱之间可以画等号吗?第二,如果你家贫困,有富人要收养你,你会愿意吗?第三,你嫌弃过自己的家庭,讨厌过自己的父母吗?这三个问题执教者自己认为设计得很好,把文本向社会、家庭拓展延伸。那么这个“尾巴”是否如执教老师认为的那样“漂亮”呢?我以为是值得怀疑的。这三个问题让我们明显的感觉到这是一种外加的“思想教育”的旧模式。语文课堂可不是什么都可以往里面装的篮筐,可不能期待在一两节课内把“什么问题都解决”。 2、对依纲靠本和迁移拓展的关系处理不够到位 这次课程改革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为老师们提供了一个很大的空间。新课程旗帜鲜明提出加强语文的实践性,加强语文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拓宽了语文课程资源的外延。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大胆延伸,不断拓展,课堂教学不再囿于教科书所规定的内容,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生活体验和阅读经验,自觉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课堂教学的信息含量大大丰富。老师们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这是一个非常可喜的也是值得肯定的变化。 但我们同时也看到,不少语文课堂包括一些优秀的展评课,都机械片面地理解开发利用课程资源、进行语文学习的迁移拓展的思想,执教者为拓展而拓展,把迁移拓展当成语文课堂改革中的一个招牌。而且课堂上迁移拓展的 “度”把握不住,常常出现在课堂迁移拓展过程中师生共同信马由缰,越跑越远,最后彻底的脱离了文本、脱离了教科书的现象。这也可以说是我们老师新课程实施水平不高的一种表现。 一位老师执教《珍珠鸟》一课,课的后一半完全上成了环保教育的专题课,课件上列出了以下的数据:“从地球上最初的25亿个物种,到如今的2亿个物种,兽类每两年消失一个物种,鸟类每一年消失一个物种。据科学家统计,下个世纪,地球上的植物将会以每两小时灭绝一个物种的速度进行着。”这跟文本的思想内容相关吗?跟语文相关吗?再如另一个课例《春》,老师收集了很多图片,展示的春天是如此的美好,确实能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可语文呢?文本中那些精美的语句呢?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显然这些语文的东西无法得到落实。前面提到的《父母的心》实际上也有一个迁移拓展过度的问题。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要适当地引进相关的课程资源,如课前指导学生搜集资料,课中插入相关资料、文章的阅读,课后推荐读物,以拓展学习内容,提高阅读能力;另一方面更要用好教科书,要凭借教材培养学生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以及综合性学习的能力。我们一定要避免出现忽略教材内容、要求,忽视对文本的研读,过早、过多地补充其他内容或过多安排与学习语文关系不大的活动的做法。作为语文教师,这就是在种好自己的田,浇好自己的园。 3、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不够到位 新课程一个最大的亮点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以此全面取替过去课堂上的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但教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很多不到位的地方。 首先是关于小组合作讨论。以下几种现象很常见:一是合作讨论内容不合理。小组合作必须是学生单个无法解决的一些问题,这才有合作学习的必要。但常常是讨论内容没有什么含金量,不需要小组合作,但为了老师的要求,在不值得讨论的地方开始合作讨论。二是讨论时间不合理。有的讨论时间过少,学生无法充分展开,讨论成了摆设。有的是讨论时间过多,造成时间过剩,学生无事可做。三是小组中分工不明确。小组成员之内没有具体分工,小组成了开小会的场所。或者小组内成了优秀者的一言堂,优秀者的意见和想法代替了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和想法。四是合作讨论的形式单一。只要老师一宣布讨论,学生便凑在一起,唧唧喳喳说个不停。老师不能够结合现实的教学情景,研究并选用最为有效的合作方式。如人物分工讨论、书写讨论、辩论讨论等。 其次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