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海英老师潘家坝小学教师:《认图形》说课。《认图形》说课 宜兴市潘家坝小学 邱海英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8页例题及“想想做做”与练习。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认图形》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课学习旨在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图形的边数,使学生知道还可以以图形的边数来分类、命名。这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平面图形打下基础。 3、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类,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 2.通过活动,使学生关注图形的边数,知道可以按边数来命名一些平面图形,并感受图形间的联系和变换。 3.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能力、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4.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创新意识和自主探究精神。 4、教学内容的编排特点、重点和难点:教材从学生熟知的具体事物导入,先让学生数一数长方形、正方形各有几条边,知道它们都是四边形,使学生初步感知可以以边数来命名一些图形。“试一试”让学生知道除了长方形、正方形,还有其他形状的平面图形;再通过数一数、说一说形成“要想知道一个图形是几边形,可以数一数它有几条边”的认识。“想想做做”通过想一想、围一围、搭一搭、数一数,进一步巩固对多边形的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初步的空间观念。本课重点和难点是使学生学会用数边数的方法,认识并判断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感受图形间的变换。 二、说教法和学法。 1、注重激发兴趣: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本课以创设问题情境为教学起点,辅以多媒体教学并设计卡通形象,不仅使学生产生亲切感,而且迅速唤起了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一上课就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新知的兴趣。课末,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得到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既培养了学生用不同的策略解决同一个数学问题的数学意识,又调动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2鼓励自主探究: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例如教学图形命名时,教师让学生用分一分、说一说的方法进行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大胆起名,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这是几边形;课末,骨碌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得到多边形又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小朋友们,这几天动物园可热闹啦!小动物们正忙着搬新家呢!你们想去看看吗? ( 多媒体动画演示小动物们逐个飞进各种形状的“新家”,学生按顺序说出是哪些动物在搬家。) 2、请你看一看,哪些小动物家房子的形状是你认识的图形?它是什么形状?你知道它的边在哪儿,有几条?角在哪儿,有几个? 3、今天我们来认识其他小动物家房子形状是什么图形,好吗?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仔细观察这些图形(出示代表小动物“新家”的各种图形),你能用你的办法给它们分分类吗?先想想再和同学交换一下意见。(学生思考后讨论) 2、请大家拿出信封中的图形,按小组商量好的分类结果粘在红纸上。(学生动手操作) 3、交流反馈:谁来展示一下你们的作品?你们小组是怎样分类的?(分组汇报) 4、分得真好!像这样由四条边围成的图形,你能给它们起个名字吗?请你那起长方形纸跟老师一起摸摸它的四条边,要注意有顺序。那由五条边围成的图形呢?六条边的呢? 5、你们真会动脑筋!现在你能说出其他小动物家的房子形状是什么图形了吗?(出示画面,学生逐一说) (三)、巩固深化,应用新知。 1、小朋友们看,小熊把美术课上画的图形都贴了墙上,你能帮助他找出四边形吗? 2、(出示做好的纸盒教具)这个面是几边形?摸摸它的边验证一下。另一个面呢?第三个面呢? 3、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也是四边形、五边形或六边形?你的文具盒里就藏着一个六边形,快把它找出来! 4、你们观察得可真仔细,连我们的老朋友钉子板都忍不住想考考你们了呢!他想让你们在他身上围出一个四边形、一个五边形、一个六边形,你们愿意吗?一起试一试吧!(师生共同操作) 反馈展示:(演示老师作品)这是老师的作品,你认为可以打几分?有谁围得比老师还好?上来展示一下你的作品好吗?(学生拿作品上台展示,其余观察评论) 5、老师真佩服你们灵巧的小手,你们想让自己的手儿更灵巧吗?先看老师变魔术!(用长方形纸折起一角,与学生共同数有几条边,并在纸上写“5”)你想变这样的魔术吗?请你动手变一变,在变好魔术的纸上写好几边形,再数给你的好朋友看。比比谁变的魔术多。(学生自由操作,纷纷走下座位展示完成的“魔术”) 交流反馈:你折出了哪些图形? 四、总结全课,提升认识。 你学会了哪些新本领?你觉得数学课好玩吗? <<工作动态分析>>邱海英老师潘家坝小学教师的文章《认图形》说课。 张柯芳老师闸口小学教师:《槐乡五月》(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解读】 《槐乡五月》是苏教版语文国标本小学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散文。作者以优美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槐乡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表达了作者对美丽迷人的槐乡五月,以及勤劳能干、热情好客、淳朴可爱的槐乡孩子的喜爱。 课文开篇描写五月的槐乡到处盛开着槐花,婀娜多姿,香气醉人,接着写被香气熏醉的孩子们尽情地享受槐花饭的香甜,用槐花装扮自己,让人体会到槐乡孩子热爱生活的情感,领略到儿童与自然相处的和谐。文章写花又写人,花与人交融在一起,不枝不蔓,相得益彰,使“花美人更美”这一主题自然地生发开去。 本课行文如流水,语言如同诗一样的美妙,读起来琅琅上口,对称句式错落有致、描写抒情水乳交融,它素洁高雅,恬淡隽永,意境美妙,如同一首田园诗,使全文呈现出诗一般的节奏感和浓浓的意境美,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提供了很好的语言材料。教学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品味欣赏优美词句,感受槐花的美丽清香, 【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写出和“白茫茫”等词语结构相似的词语。 3、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图文结合,引导学生感受槐乡五月的美丽景色,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并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加深对美好事物的情感,发展学生观察、想象的能力。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习语文知识是为了运用,应该促使知识向能力方面转化,要特别重视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感。“阅读教学的整体构架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为核心,以指导读书活动为“经”,以字词句的训练为“纬””(王崧舟语)。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创设美好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丰富学生的积累。 【设计思路】 从美入手,以读解文,以情带读,引导学生读中感悟,读中品味,读中想象,通过开放的教学设计,精美的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入课文描述的优美意境,让学生在文本对话、思维碰撞、情感交流中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在引导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同时发展学生观察、想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过程展示】 一、设境激趣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们宜兴素有“陶都”的美称,作为一名宜兴人你能告诉我原因吗?中国的广州被誉为“花城”,因为那里四季花不绝,终年万紫千红;我们中国还有一些地方称为“茶乡”、“橘乡”、“藕乡”,还有一个地方,那里的山山洼洼、坡坡岗岗种满了槐树,每到五月份,到处就会开满洁白似雪、芳香醉人的槐花,可美了!你猜,人们称这个地方为什么?(板书:槐乡 ) 2、学习“槐”:(1)指读(2)组词 大家想去槐乡看看吗?好,让我们一起走进五月的槐乡。(揭题) 二、检查预习 1、自由大声读课文,要求读通读顺、不添不漏,不会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课后词语:白茫茫 喜盈盈 甜丝丝 白生生 傻乎乎 香喷喷, 并请学生照样子说几个。 三、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槐乡的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学生交流,师相机板书:槐花、孩子 师追问:槐花怎样?孩子呢? 四、潜心品读 1、让咱们一起走进槐乡,有滋有味、全神贯注地来看看这五月的槐花。边看边想,你打算用怎样的语言来形容它。同桌之间可以交头接耳、指指点点。随后用课件呈现多幅荷花照片并伴随播放背景音乐。学生无拘无束、有滋有味地观赏。 2、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自己看到的槐花; 请你用一句话来赞美槐花。要求用这样的句式来说:“槐花!__________” 3、同学们,这是你眼中的槐花,作者眼中的槐花又是怎样的?他又是怎样用笔写出槐花的美?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把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找出来再读读。 4、交流:作者用生花妙笔写下了槐花盛开的情景,在这美妙的文字中,你哪个句子写得特别美? 说说你对这个句子的体会。 槐花的美: (1)“槐乡的山山洼洼……一片白茫茫。” ①指读 ②你觉得它美在哪?(教师相机板书:花多、色白) ③你能否通过你的朗读来告诉大家槐花的美?谁能比他读得更多、更白? (2)过渡:看,有的槐花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像——(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上的小辫儿)出示句子 ①怎样抱的才会形成“玉雕的圆球”?(紧紧地,一个挨着一个,挤作一团地……)我们去看看。(点击课件,出示画面) 多么可爱的槐花呀!大家看,一个“抱”字,不但把槐花写活了,而且使槐花变得更美了,就像是玉雕的圆球。正像同学们所讲的那样,这是一种团结的美!这是一种挨挨挤挤,生机勃勃的美!谁想读一读这种充满生命的美?指读。 ②为什么又说它像“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上的小辫儿”呢?新疆小姑娘的小辫子和我们班女同学的辫子有什么不同?(出示画面) ③作者的眼中,那抱在一起的槐花,远看像——;那槐花一条一条地挂满枝头,近看如——;在你眼中,你又觉得那槐花像什么?(形:一串串成熟的葡萄;挂满珠子的大吊灯) ④作者连用了两个比喻句,写出了槐花的姿态美,让我们一边读一边体会槐花的姿态美。 槐花香 (3)过渡:槐花还美在哪?让我们用鼻子闻一闻,你闻到了什么? 出示“中午,……都浸在香海中了。” ①指读 ②“清香”、“醇香”、“浓香”这香一样吗?能把它们交换一下顺序吗?为什么?(由远到近,香气由淡到浓,也说明越开越多) ③这清香、这醇香、这浓浓的香全弥漫在空气中,这时候——(连风打的旋儿都香气扑鼻),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 理解“浸”:课前老师查了下字典,“浸”在字典中有这三个意思,你能告诉我在这篇课文中应选哪个吗?为什么?(槐乡到处是开满了槐花,槐花的香气弥漫在槐乡的每一地方,槐乡简直成了香海,芳香扑鼻) ④和煦的风吹呀吹,槐香随着风飘呀飘,让我们闭上眼睛,轻轻地吸一口,你觉得——,再嗅一嗅,你不由地说——;睁开眼,你觉得——;让我们再深吸一口,——;难怪作者这时会说——(连风打的旋儿都香气扑鼻,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 ⑤齐读 (4)多美的槐花呀,瞧,把谁给引来了(蜜蜂、孩子们),还会有谁被引来呢?学生想象。 5、五月的槐花美吗?美在哪?指读 6、小结:五月的槐花真美呀,槐乡的孩子实在是太幸福了,如果你就是一个槐乡的孩子,你会怎样呢?让我们下节课一起去槐乡作客,了解一下槐乡的孩子。 五、作业设计 文中多处出现了ABB式的重叠词,请同学们课后仿照着写几个。 板书设计: 花多 槐花 色白、 槐乡五月 形美 味香 孩子 <<工作动态分析>>张柯芳老师闸口小学教师的文章《槐乡五月》(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刘兆瑞:。(全日制学校) 山东省高青县常家中心小学 /刘兆瑞 小学低年级的应用题教学始终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从应用题教学的发展过程看,低年级应用题是整个应用题教学的基础,其中最主要的是简单应用题教学。由于小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差,对语言文字理解较差,所以即使对一个应用题能背说的很好有的也不一定理解,也就掌握不了它的解法。有的学生对一个应用题很会做,但稍微改动一下他就不会做了,这种情况是经常发生的。要改变这种情况,我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有以下的反思: 让学生学会审题,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 应用题的难易不仅取决于数据的多少,往往是由应用题的情节部分和数量关系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程度所决定。同时题目中的叙述是书面语言,对低年级学生的理解会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解题的首要环节和前提就是理解题意,即审题。 读题必须认真,仔细。通过读题来理解题意,掌握题中讲的是一件什么事?经过怎样?结果如何?通过读题弄清题中给了哪些条件?要求的问题是什么?实践证明学生不会做,往往缘于不理解题意。一旦了解题意,其数量关系也将明了。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讲理解了题意就等于题目做出了一半。当然还要让学生学会边读边思考。 二、让学生学会数量关系的分析,并加强训练 数量关系是指应用题中已知数量与已知数量,已知数量与未知数量之间的关系。只有搞清楚数量关系才能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恰当的选择算法,把数学问题转化成数学式子,通过计算进行解答。因此,低年级教学中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实际上是四则运算的算理与结构。所以从应用题教学的一开始就要着重抓好分析数量关系这一环。 为此,首先要重视教学中的分析与说理。这是因为不仅要通过数量关系的分析找出解答的计算过程,同时计算过程本身也反映了解题的算理。所以要重视教给学生联系运算意义,把应用题中叙述的情节语言转换成数学运算,在理解的基础上用学生自己的语言叙述。对每一道题的算法,教师都要认真说理,也要让学生去说理,使学生能够将数量关系从应用题的情节中抽象出来纳入到已有的概念中去。 例如在教学求两数相差多少,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的应用题时,通过学生操作和教师直观演示,使学生明确:甲数比乙数多,那么甲数就包括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和乙数同样多,另一部分是比乙数多的部分,从甲数里去掉和乙数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比乙数多的部分,所以用减法计算。这样教学使学生对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比较清楚,掌握了一类问题的分析思路,从而避免小学生仅仅依靠对题中某些词语的臆断或盲目尝试来选择算法。既培养了学生的解题能力,又初步发展了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为今后解更复杂的应用题打下基础。 其次要重视简单应用题基本结构的教学。使学生明确简单应用题由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组成,缺少条件要补条件,缺少问题要补问题才能构成一道完整的应用题,同时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要有一定的联系。教学时可以进行提问题,填条件的练习。通过训练,使学生看到相关联的两个条件能提出问题,看到一个问题一个条件就能意识到还要补充什么条件。这一训练还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认识,也为今后教学复合应用题提出中间问题做准备。 例如:第三册有这样两个题: 1.40个同学去检查身体,每5个同学一组,_____? 2.小丽做了20朵红花,____。每个同学分得几朵? 使学生明白:根据总数、份数可求出每份数;根据总数、每份数可求出份数,清楚意识到每份数必须和份数对应。通过独立思考、分组讨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外,要注意使学生切实掌握解题思路。解题思路是指解答应用题的思考线索 只有切实掌握解题思路才能做到思维有方向、解题有依据,使小学生的思维逐步能够借助表象和概念进行。能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一些较复杂的判断。 例如:在学生掌握了 “大数=小数+相差数”,“小数=大数-相差数”这两个关系式后进行对比练习: 1.小明有28本书,小明比小华多6本,小华有多少本? 2.小明有28本书,小明比小华少6本,小华有多少本? 3.小明有28本书,小华比小明多6本,小华有多少本? 题看似很简单,如果要想全对,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师要鼓励学生讲出自己的想法,掌握思考分析方法,让他们能尝试到胜利的喜悦,从而增加他们分析问题的信心。通过这个练习使学生知道,分析数量关系是正确解答应用题的关键,并且学会如何把条件和问题,按叙述的情节转变为数学运算。 同时还要重视解题基本方法的训练。一道应用题呈现在学生面前如何根据已知条件确定解法,这需要运用各种思维方法进行探索。由因导果的综合法和执果索因的分析法是最基本的两种逻辑方法,采用这两种方法探索的关键在于确定正确的方向。教学中要抓好这两种基本方法的训练,明确它们的区别和联系,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和步骤。课本中不同数量关系的对比的出现也有利于这两种基本方法的掌握。 例如第四册开始接触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一开始由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避免包办代替,注意指导学生复述思考过程。在练习时试着让学生自己去模仿思考,比较完整地叙述解题思路。遇到应用题尽量让学生自己去思考,然后集体分析讨论,使出错的学生明白错在何处,别人是怎样分析的,把别人的思维过程作为研究的对象,学着分析。总之,分析能力的培养是一点一滴进行的,切忌操之过急,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去归纳、总结,久而久之,学生的分析能力也就得到了提高。 三、让学生学会运用正确的解题步骤 在小学虽然概括解题步骤是在学习了复合应用题时才进行的,但低年级开始应用题教学时就要注意引导学生按正确的解题步骤解答应用题,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特别是检查验算和写好答案的习惯。 一道题做的对不对,学生要能自我评价,对的强化,不对的反馈纠正,这实际上是一个推理论证的过程。完成列式计算只解决了 “怎样解答”的问题,而推理论证是解决“为什么这样解答”的问题。然而低年级学生不善于从已知量向未知量转化,有时又受生活经验的制约无法检验明显的错误,因此,一要教给学生验算的方法,如:联系实际法、问题条件转换法和另解法等;还可以先由师生共同完成,然后过渡到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最后发展成学生独立完成。 在教学中还经常遇到学生不重视写答案,只写 “是多少”就算完了的现象。答案实际上是很重要的,是一件事情的结束。我们做事强调有好的开端,也得有好的结束,那才是一件完整的事,我们做题就同做工作一样,应该有完美的结束。因此,不仅要使学生重视写答案,还要使学生学会写答案。 总之,从应用题教学的发展来看,低年级应用题教学是整个应用题教学的基础,学生在这个阶段学习中对应用题的结构、基本数量关系和解题思维方法掌握的如何,都将直接影响以后应用题的学习,因此必须从基础抓起,做好低年级应用题的教学。 【教育资料】刘兆瑞。 作者:。(全日制学校) 一、信息技术应用的自我反思、总结 有人说:你们当前进行的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和”,只不过是在电脑房或多媒体教室上其它学科的课——换了地方而已。也有业内人士说:你们每人一机的电脑屏幕上展示的也只不过是本该在大屏幕上显示的内容。更有人尖锐地表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是课程改革的小花招,它把信息技术课与学科课程僵硬地绑在一起。面对如此等等对该课题的误解,作为国家重大教育课题实施的成员,更多的是对我们种种教育行为的深思。 深思一:网络环境下新课程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和学生的价值 1、教师的作用 传统的教育中,教师的基本作用是向学生传递一定学科的专业知识。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学生可以自主的通过各种途径、各种方式进行学习。教师是:(1)学习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对于给定的学科内容,学生不仅通过向教师学习,还可借助因特网学习,也可通过小组讨论、调查访问等多种途径学习。在这种学习情况下,我们教师不在再只是讲授知识,而对各种学习活动起着组织和协调作用。(2)学习网络的促进者。为了对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的指导,我们教师必须把握对应于各种学习课题的学习途径、学习资源。例如上Looking for things的复习课前,我从网上下载了一部分资料供学生阅读;同时也提供了一些相关网址,让有能力和有兴趣的学生自己去浏览。教师相关信息的了解又促进学生的关于网络和学科的双重自我学习。(3)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者。学生在利用多种途径进行自主学习中,信息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在这次课前,我的四年级学生从未接触过在“网络教室”里与同学进行即时讨论。这既是一个难点,也是一个兴趣增长点。我要求他们在“易思多媒体网络教室”的“集体讨论”环境下,首先用中文聊天,以此来熟练它的操作。接着有目的地用所学单元的英语句型谈论方位。学生必须对他人发出的信息有选择地予以及时的友情回应。而成功的反馈信息赋予了学生充分的自信心和成就感。2、学生的价值信息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善于实践的人才。传统的教学以知识的传递、知识的理解为中心,学生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信息技术地广泛应用,要求他们不仅是被动地接受,更重要地是主动地获取新知。在教育信息化地学习环境中,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处理、创造、表现的能力可以得到培养。例如我将课件上传到校园网,学生只有掌握了上网的技巧,才能看到课件中的学习内容。对于部分学生,这无疑是一道关卡。他们在同伴的帮助和自己的摸索下,也体会到成功的欢乐。网络环境中有着海量的信息,教师与学生拥有的信息的机会是均等的,更多时候,全体学生掌握的信息比教师还要多,这样我们教师将逐步失去以往占有教学信息资源的绝对优势。在网络环境下,可以很方便的展开群体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竞争和合作能力。学生之间可以不用直接面对,而是教师通过网络把分散在课堂中的学生,连接成学习团体。他们传递文本信息,以此达到在有限的时间里同步传递信息,加强互相交流的目的。在Looking for things的复习课中,我认为最能体现学生价值的就是这种群体活动。 深思二: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地运用教学策略一.运用信息技术,活跃课堂气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主观上总是想方设法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但因受到传统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的局限,总是强差人意。运用信息技术可以让学生看动画,听录音,看录像,做练习,而且可以提供各种新信息,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参与、讨论、实践,大大提高英语学习积极性。在Looking for things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看卡通片,这是用FLASH制作的小狗SNOOPY在不同方位的场景图。SNOOPY是孩子眼中的动物明星,Where is Snoopy?的提问很快吸引了孩子,他们应用已所学争先恐后回答问题。二、运用信息技术,增加课堂容量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受时空的限制,为教学提供大量的信息。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可以主动人为设置、增大课堂容量,也可以由网络为教学提供大量生动、形象的素材。这样不仅有效地扩大了学生视野,提高了信息传播效率,而且提高了学生的接受和存储效率,从而增强了教学效果。 对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和的非议,我们教师要做到站得高,看得远,认清形势。如果有必要进行学科整和,就采取最简单的,最恰当,适合学生知识水平、年龄特点的信息技术。可用可不用信息技术的,用了反而画蛇添足的,就一定不盲从,不跟进。千万不能让信息技术成为教学的累赘,我们自己用起来也应当觉得轻松、便捷!【教育资料】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