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全日制学校) 《螳螂捕蝉》是一篇古文。文章主要写了:吴王想要攻打楚国,想法已定,不容更改,一年轻人出于对国家利益的考虑,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使吴王放弃了攻打楚国的想法。文章情节简单,寓意深刻。 在备课过程中,我考虑到学习古诗文与现代文的不同,因此在课上先讲述了学期古诗文要注意的几点要求,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会感到生疏。 在备课过程中,我还考虑到螳螂捕蝉与打仗的联系,如果老师只运用语言去描述,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于是我出示了一张地形图,使学生很容易的理解了两者之间的关系,明白了文章要说明的道理:考虑问题要周全,同时也使文章主要人物(年轻人)的特点:机智、勇敢、以国家利益为重出现在学生的眼前。文章的重难点得到解决。 在讲课过程中我还注重朗读的指导,教给学生朗读古诗文的方法,并运用多种方法读课文,从而激发学生朗读古文的兴趣。【教育资料】作者。 作者:。(全日制学校)
教学片段: 师:我们学校就要举行航模比赛了,星期天杨晓买了一架直升机3.28元,赵楠买了一架杆升机6.15元。杨晓和赵楠在争论哪架飞机模型贵,小朋友,你认为呢? 教室里顿时唧唧喳喳热闹起来:“我来说、我来说……”的叫声此起彼伏,有几位学生急得站起来,话快要说出口了。 生1:因为3元〈6元,所以3.28元< 6.15元。因此我认为杆升机贵。 生2:老师,我是这样比较的,人民币中有5元币,可以与5元币比,3.28元<5元, 6.15元>5元,所以3.28元< 6.15元。也就是杆升机贵一些。 师:你真善于动脑,会找一个中间数进行比较了。还有其他比较方法吗? 生3:我认为杆升机贵,我先把“元”化成“分”再比较,3.28元=328分, 6.15元=615分,328分〈615分,也就是3.28元< 6.15元。 生4:我是这样想的,3.28元=3元2角8分, 6.15元=6元1角5分,因为3元2角8分〈6元1角5分,所以3.28元< 6.15元。因此我认为杆升机贵。 师:回答得真不错,刚才两位同学都合理地运用了旧知来探索学习新知,可见数学知识是相互联系的。 师:还有不同的比较方法吗? 生5:老师,我是这样想的,用3.28元买不到杆升机,而用6.15元可以买到直升机,所以3.28元< 6.15元。也就是杆升机贵。 师:真了不起,你巧妙地根据购买商品的实际情况进行比较,可见数学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 生6:3.28元的整数部分是3, 6.15元的整数部分是6,因为3〈6,所以3.28元< 6.15元。我认为杆升机贵。 师:你是怎样想到用这个方法比较的? 生:我是通过课前自学得知的。 师:很好,课前养成良好的预习自学习惯很重要,它是我们学习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想出了那么多的比较方法。 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有过这样一段精辟的论断:“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已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教学中创设某种情境,把问题隐藏在情境之中,将会引起儿童迫不及待地探索研究的兴趣。在此片断的教学中,我找准数学与生活的切入点及其价值性,联系学校即将要举行的科技比赛这个学生特别感兴趣的话题创设新奇、有趣、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情境,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学习热情和探索欲望,让学生始终处于热烈的寻求知识奥秘的情境之中,进而主动参与问题解决的自主学习过程。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也指出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在此片断的教学中,我做到给充分的时间、空间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使每一位想说的同学都有机会去说。做到尊重每位学生的权利,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中充满浓浓的人文气息。我尊重每一位学生的选择,不强加给学生某一种解题策略,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法,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学生在争论中明理长智,在“比”的心理作用下思维活跃,思维水平得到提高,领略到深层次思维的乐趣。这样,不仅激励了学生勇于探索,勇于竞争,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不仅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而且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也得到了进步与发展。这几种方法中,学生运用了数学中转化的思想,化成分再比较,使新旧认知得到有效的整合;取参数的策略,与5元比较;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使学生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实际。这样的教学真是一举多得。 【教育资料】作者。 陶庆老师民主路小学教师:黄鹤楼送别教案。 25 黄鹤楼送别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通过诗文对照阅读,理解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意 思。 3.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过程(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通过本课学习,激起学生课外阅读古诗的兴趣,初步学会把古诗改成“文包诗”形式的文章的方法 2. 在理解古诗内容的基础上,品析赏读诗文,感受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3. 通过进一步的阅读,了解“文包诗”形式课文的特点,让学生懂得展开合理的想象可以进一步加深对古诗内容的理解,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4. 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文,感受诗文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文,感受诗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文包诗”形式课文的特点,学会展开合理想象,把古诗改写成记叙文。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吟诵古诗,揭示题眼。 二、 品读诗文,感悟诗情。 1.请同学们认真地读诗文,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读诗文) 2.交流:读了课文后你体会到了什么?(诗文表达了李白和孟浩然依依惜别的深情。)板书:依依惜别 3.你从哪里体会到的呢?同学们再轻声读读课文,在相应的地方做上记号。(自主学习) 4.学们学得很认真,先说给同桌听听好吗?(同桌交流) 5. 品词析句,知道朗读。(师生互动) 6. 小结。 7. 吟诗。 三、 合理想象,会意写法。 1. 同学们,黑板上的这些内容哪些是古诗中写到的呢?其他的呢?(想象)那你觉得这些想象如何?(合理)为什么? 2. 瞧,短短四行语句28个字,经过作者丰富的想象描述成了这样一篇优美的文章。同学们这种文章属于“文包诗”。 你们对这种文章感不感兴趣?要不要也来尝试创作一篇? 四、 拓展阅读,练习仿写。 1. 提供素材。 2. 指导合作。 3. 小组合作讨论。 4. 交流评点。 五、 布置作业 1. 背诵、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 背几首你喜欢的送别诗。 3. 选一首你喜欢的古诗,展开想象,把它改写成记叙文。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 默写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 仿照课文,自选古诗改写成记叙文。 教学过程(略) <<工作动态分析>>陶庆老师民主路小学教师的文章黄鹤楼送别教案。 秦娜红老师公园路小学教师:苏教版小学语文第11册《灰椋鸟》教学设计。苏教版小学语文第11册《灰椋鸟》教学设计宜兴市公园路小学 秦娜红教学要求: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在学的过程中,能找出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的情景的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学习作者留心周围事物,描写生动的写作技巧。重、难点:体会描写灰椋鸟归林的句子。教学过程:一、导入(开门见山,揭示课题)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灰椋鸟》这篇课文(齐读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课文主要写了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的壮观景象。(板书:归林时 入林后)二、入情入境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亲眼目睹这一壮观景象啊?(想)那好,就请跟随老师一起来吧!(学生欣赏)一开始还是一小群地飞过来,没过几分钟,就一大群一大群地飞来,老远就见到它们的叫声。它们在林中欢叫,多开心呀。(师配媒体说)夕阳下灰椋鸟归林的情景更美。晚霞映红了天空,也映红了刺槐林和竹林。天上的鸟越来越少了。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飞起。它们的羽毛全变成金红色的了,多么美呀!整个刺槐林成了鸟的天堂。(师配媒体说)三、出示学习方法看了这一场面,你想说些什么?媒体出示:这个场面真——!(学生用上老师给的句型说感受)学生评价老师的解说怎样(学生各抒己见)。作者把这壮观的的景象写得更美,她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第四、五自然段。为了能让同学们能更好的学习这两小节,老师给同学们提供一个学习方法。(媒体出示学习方法)读--划――品(1)读: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2)划:划出你喜欢的句子。(3)品:边读边思,你喜欢这些句子的理由。同学们可以根据老师提供的学习方法,分小组学习课文四、五两小节。(学生自读,自悟,交流。)四、检查学生学习情况师:好,刚才看见同学们个个都很认真,我们大家来交流一下,读读你所喜欢的句子,说说你喜欢这些句子的理由。(媒体出示第四自然段)(学生交流、讨论,教师相机指导,重点指导学生朗读。)1、学生找出“盘旋”、“陆续”、“投入”等词语,在读中理解这些灰椋鸟的“一小群一小群”飞来的情状。2、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让学生弄清“排空而至”的意思,体会灰椋鸟“大部队”归林的气势。3、启发学生通过“整群整群的列队飞行、”“数百米长的长队”、“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等词语展开想象,进一步加深队“排空而至”的理解,体会鸟儿归林的场面是何等的壮观!(指导学生朗读体会)4、让学生反复体味“好像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又像在呼唤未归的同伴和儿女”这句话表现的听到鸟儿悦耳的叫声而使作者产生的愉快和亲切的感受。师:如果你就是一只归林的灰椋鸟,你会和同伴们说些什么呢?(学生想象说话)。师小结:作者就是这样从“一开始的一小群一小群”写到“几分钟后,大部队的排空而至”,从“先到的鸟”写到“后到的鸟”,写得条分缕析,层次分明。能不能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鸟儿归林时的景象(板书:成群结队)继续交流:(媒体出示第五自然段中的重点句)5、体会“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借助语言情境和对照插图,展开联想。(语言文字的欣赏)6、“天上的鸟越来越少了,可是整个林子里的灰椋鸟还是不愿过早的安眠。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它们地羽毛全变成进红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把灰椋鸟写的很美,那是由于在晚霞的映照下,还用了一个拟人句,这样把灰椋鸟当作人来写,感觉和真的一样。7、“这上万只灰椋鸟是在举行盛大的联欢会,还是在倾注自己的节日?要不怎么会这样热闹呢?”8、我被着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感染了,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同学们,如果你是作者地话,你会怎么说,怎么做呢?(指名学生说。学生想象说话:①我被着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感染了,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啊!这场面真壮观!灰椋鸟成群结队归林的样子,犹如大海的波浪,一浪接着一浪,朝着树林涌来,在夕阳的余晖斜照下,灰椋鸟的羽毛格外的美丽。这么美丽可爱的灰椋鸟,我们要好好保护它们,让这片美丽的树林永远成为灰椋鸟的天堂。②我被着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感染了,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灰椋鸟回家了,树林就是鸟儿的家。③我被着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感染了,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我真的看见灰椋鸟是怎样回家的了。我们要保护树木,参加植树造林,让鸟儿有家可归。)能不能用四个字的词语概括这一自然段(翩翩起舞、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师概括:起舞争鸣(板书)五、小结学到这儿,你能说说作者怎么会写得这样好的原因了吗?(生观察仔细 描写生动)(板书)作者这样写为的什么?(表达爱鸟、护鸟之情)(板书:爱鸟、护鸟)我们的收获还真不少,我们知道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让我们再次目睹这一壮观场面。(动画演示一、二部分,学生跟着画面小声的朗读课文。)六、情感升华1、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鸟和我们人类共同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同一个地球上,我们要爱护鸟,为鸟儿提供美好的生活环境,让我们整个世界更美好。同学们,作者徐秀娟正是有着一颗爱鸟、护鸟的心,她在自然保护去工作期间,不顾自然环境的恶劣,在夜色笼罩的茫茫的滩涂上为了寻找飞散的丹顶鹤,不慎陷入沼泽地,献出了年仅23岁的年轻的生命,为了歌颂、怀念徐秀娟的事迹,艺术家创作了一首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欣赏)2、让我们永远记住徐秀娟的这句话:“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到哪儿去观赏到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学生齐有感情的朗读)让我们牢记“保护鸟类,爱护自然 ”,让我们做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媒体出示)七、布置作业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五自然段。 二、摘录一句你最喜欢的写鸟的句子,并写出你喜欢的原因。 三、写几句保护生态环境的公益告语。 <<工作动态分析>>秦娜红老师公园路小学教师的文章苏教版小学语文第11册《灰椋鸟》教学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