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与自主:课堂场域中的权力逻辑》,李松林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
课堂教学改革的理性安排是要平衡、协调课堂控制与学生自主之间的这种两难关系,但恰恰是它们之间的失衡构成了课堂教学改革中的核心问题,具体表现为科学与人文关系的失衡、教学与生活关系的失衡等。
课堂教学中的某些问题,因为视角不同,强调的重点不同,人们可以得出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结论,从而形成课堂教学改革中的两难问题。讨论课堂教学改革中的悖论和两难困境,有利于加深对课堂教学规律的认识,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多支点、多视点的理论资源。李松林撰写的《控制与自主:课堂场域中的权力逻辑》一书,对课堂控制与学生自主这一两难问题进行了新的探索,并借助“权力”理论维度,分析和解答了这一问题。
作者首先从事实出发透析了课堂教学的控制本性。由于课堂场域与外部社会的特殊关联以及它自身所具有的独特性,课堂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精致的控制系统,由此具有了鲜明的控制性质。从必然性的角度进行考察,课堂教学的控制本性不仅来源于课堂教学的秩序要求,而且来源于课堂教学的效率要求。如此看来,问题不在于课堂教学有没有控制,而在于这种控制如何在适应社会要求和保证课堂秩序、效率的前提下,又不至于以完全牺牲学生的自由、自主为代价。
该书从事实与价值双重视野出发,深入分析了课堂控制与学生自主之间的悖论和两难。作者指出,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目标之一。然而,随着自主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学生自主的问题又会立即被置换成课堂控制的问题:学生自主要求改造或破除原有的课堂控制体系,从而导致学生自主与课堂控制之间的紧张;无论这种紧张达到什么样的激烈程度,都不能改变“课堂控制是学生自主的前提条件”这一基本事实。由此引发的两个难题是:基于学生自主的课堂控制何以可能?基于课堂控制的学生自主何以可能?
针对课堂控制与学生自主这一两难问题,作者找到了“权力”这一分析问题和和解决问题的理论维度。实际上,以权力为中介的知识与人的结合,构成了课堂教学的三维立体结构。正是权力,成就了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的合法性地位;正是权力,支持着课堂教学中的交往关系和交往形式;正是权力,从底层支撑着课堂教学的控制体系;正是权力,制约着学生的自主发展过程。鉴于此,作者提出了“课堂教学的权力品性”这一重要命题,认为权力是分析和解答基于学生自主的课堂控制何以可能问题的基本维度,课堂教学权力系统的合理运作能够保障和形成基于学生自主的课堂控制。
该书不仅从理论的角度对课堂控制与学生自主这一两难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破解,而且从实践的角度提出了走出这一两难困境的基本思路。作者认为,权力的泛滥问题与权力运作中的悖论问题是目前中国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权力运作中最明显的问题,课堂的规范化、秩序化、科学化与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是当代中国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权力系统改革的两大基本课题,而规范与自由、控制与自主则是当代中国基础教育课堂教学及其权力系统改革的主要矛盾。面对这些问题、课题与矛盾,课堂教学权力系统的改革首先要求我们在价值观念上去平衡、协调历史尺度与价值尺度之间的冲突,协调课堂控制与学生自主之间的紧张关系,并从结构、功能与作用、方式上不断完善课堂教学权力系统:一是培育多元依赖和相互制衡的权力关系,建立新的课堂教学权力共同体;二是揭示课堂教学权力系统的生产性与压制性,充分挖掘其控制功能与自主价值;三是清算权力泛滥与权力异化机制,改善人在课堂中的生存与发展环境。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探索目前中国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权力系统良性运作的内在机制。
读完此书,笔者的最深感受是,课堂教学改革既是理性的,又是矛盾的。课堂教学改革的理性安排是要平衡、协调课堂控制与学生自主之间的这种两难关系,但恰恰是它们之间的失衡构成了课堂教学改革中的核心问题,具体表现为科学与人文关系的失衡、教学与生活关系的失衡、教与学关系的失衡、教师主导与学生自主关系的失衡、接受与探究关系的失衡、群体发展与个体差异发展关系的失衡,等等。所有的这些失衡,根源于课堂教学改革在事实维度与价值维度之间的内在冲突,实际上均指向一个焦点与核心,即对当前课堂教学改革所激发的两难问题如何平衡与协调的问题。而课堂教学的协调性发展,首先要求课堂教学改革确立一种整合的理念,进而使课堂教学各个要素、关系、环节达到协调一致,不出现游离、断裂或脱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