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全日制学校) 我们年级备课组的一位老师在上周选用了这一课作为年段互教互学课。课前,她做了充分的准备,不仅认真地设计教案,而且精心地准备了许多教具(各种小动物的图片),在课堂中适时使用,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所以整节课下来,学生的学情高涨,在词语的品评上,在句式的练习上,在互动的表演中,表现得十分精彩。我们同年段的老师坐在下面听,也不时地露出了会心的微笑。课后,大家不约而同地向她借教具上课,我也不例外。确实,使用了这些教具,学生倍感新鲜,我的课也上得顺风顺水。 (一) 课前,我先在黑板上板画好一座荒岛。课始,就让学生观察荒岛,用“荒岛上没有( ),也没有( )。”的句式练习说话,让孩子通过观察和表达,具体感受“荒岛”的“荒”。 充分感知了荒岛的“荒”后,紧接着,我在荒岛上贴上那只小熊,(课文插图1的那只)请大家观察小熊的表情,学生马上就说小熊很不开心,小熊觉得很孤独。“为什么呢?请大家读读课文的第一段。看看谁能从第一段中找到问题的答案。” 读完课文后,大家七嘴八舌:“因为小熊一个人生活在荒岛上,很孤单。”“因为小熊没有朋友玩,孤零零的。”...... “小朋友们,你们有过这种孤零零的感受吗?什么时候?” “当爸爸带着姐姐出去玩,我一个人在家时,我觉得很孤独。” “小朋友们都不跟我玩,我就很孤单。”...... 当孩子切身体会到小熊的感受时,这时再让他们带着这种感情去读书,他们就读得入情入境了。 (二) 在孩子们读了小熊和白云的对话,明白了白云是让小熊种树后,我问他们:“小熊想交到好朋友的愿望和种树有什么关系呢?”聪明的孩子马上就回答:“因为种了树,环境变得美了,小动物们就喜欢来了。” “因为种了树,小鸟就能搭窝了,就能在大树间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 “种了树,小猴就可以在树上荡秋千了!小鹿也能吃到美味的树叶了!” “是啊,聪明的小熊也明白了,他就赶紧种树了。小朋友读读第三段,读完后告诉老师,你觉得小熊种树很轻松吗?” 学生又埋头读了起来。“我觉得小熊种树很辛苦。” “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我是从‘一年、两年’看出小熊种了很久。” “是的,小熊花了这么长的时间种树,真是太辛苦了!还有哪个词也能看出小熊的辛苦?” “种呀种!” “对,那么大的荒岛,就只有小熊独自在一个劲儿地种树。他种呀种,每天天不亮就起来种了,一直干到天黑,脸上流着汗,他顾不得擦;手都种出泡来了,他也不怕。就这样,一天,两天,一年、两年;最后,整座荒岛都被他种上了树,那该付出多少辛勤的汗水啊!小朋友们,你们能通过朗读把小熊种树的辛苦给表现出来吗?”(学生读,特别突出了“种呀种、一年、两年”) 师:“常言说得好,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小熊终于靠他辛勤的劳动换来了荒岛的改变。荒岛变了,变得不再荒凉,变得很美很美。课文中有两个词,告诉我们荒岛怎么美了,大家把它找出来,读给老师听,好吗?” 孩子们找到后,齐读“漫山遍野、绿叶成阴”。 “这两个词谁懂呢?”一个孩子用他的语言比较准确地表达了对“绿叶成阴”的理解;可是“漫山遍野”大部分都说不准确。“大家看余老师怎么画!”我飞快地在荒岛上画出了一棵棵树,几乎布满荒岛。“请看,岛上到处都是绿树,山上也有,山下也有,一到岛上,满眼都是绿树,这就叫——”“漫山遍野!” 生欢呼。 “那荒岛还叫不叫荒岛呢?荒岛现在已经不荒了,我们该给他改个名字什么名字好呢?”我故作疑惑。 “叫绿岛!”陈诺航激动地直嚷嚷。 (三) “这个绿岛真美!你们看,谁来啦?她说什么呢?”我在黑板上贴上一张 小鸟的图片。 大家兴奋地如小鸟般叽叽喳喳:“啊,这儿真好!我就住在这儿吧!” “谁愿意来演一演小鸟,飞到我这来,告诉我,这儿有什么好?” 一只小鸟飞上来:“这儿都是绿树,我要在这做窝!”接着我请全班女生齐当小鸟,再一次赞美小岛。 接着,小鹿、小象、小猴的图片一个个上了黑板,他们的扮演者也纷纷上台告诉我,因为这儿有好吃的蜜桃,这儿有青青的树叶,有嫩嫩的小草;所以他们都不走了。这时,整个班级都洋溢着一种快乐的气氛,如涟漪,一层层,四处漾开,就连我,也忍不住被感染了。 (四) 学至最后,我问他们:“小熊为什么能交上这么多好朋友?”蔡金宁居然语出惊人:“那是靠小熊辛勤的劳动换来的。”我不失时机地补上一句:“说得太精彩了!只有靠自己不断地努力,才能实现美好的愿望!” 由这些片段,不难看出以下几点:
1、课堂上精彩的生成离不开教师课前精心的预设。撇开课前的精心备课,空谈生成,就如无根之浮萍,飘到哪里是哪里,捞不到,抓不牢。 2、这一节课再一次地通过事实证明了情境的创设对于激活低年级孩子的语言和思维不但必要,而且十分重要。简简单单的几笔荒岛,几个小动物贴图,直观形象地再现了故事的情景;使孩子们很快地进入课文的情境当中,和小熊一起品尝孤零零地滋味,和小熊一起感受漫山遍野、绿叶成阴的欢欣;并很快地转换角色,进入扮演角色的情境当中,一会儿变成小鸟、一会儿变成小鹿、一会儿变成小象,想象着小岛的美好,想象着小动物们赞美的语言;使角色体验走向深刻。 3、孩子们已经初步具有了抽象概括的能力,能够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这种火花要细心呵护,“星星之火”尽量让它燎原。燎原的方法就是鼓励孩子亲近书本,多阅读,勤积累。视野开阔了,思考问题的能力就会相应增强。 4、许多老师常常埋怨班上的孩子读书能力差,常常为如何指导孩子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而感到苦恼。我想,如果脱离了对文本的理解,如果对文本的描写没有进行切身体验,光从语调语气上进行指导,就会吃力不讨好。从片段一可以看出,当孩子们联系自己的生活体会到小熊的孤单时,无须指导,他们读起“孤零零”自有一番滋味蕴含其中。 但是,以此审视自己平时的教学,是受惰性的影响太多了。经常就是一根粉笔进课堂,顶多就是再加上挂图。这样的课堂,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就显得比较单调,缺乏吸引力了。当孩子们呈现出不如意的课堂面貌时,教师就应该找找自身的原因了。我想,与其一味地寄希望学校能为每个班级配备多媒体设备,倒不如先从当下实实在在做起。有时侯,几张图片,几支彩笔,也许就能得到孩子们回报给你的一节春意融融的课堂。 【教育资料】作者。 作者:。(全日制学校) 要开展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开展互动学习,就要给学生提供可供研究的海量信息资源。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家长、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主动地采用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 网络环境给课程整合提供了非常好的协作交流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所有学生可以平等的对话,没有性别的差异,没有性格的差异,没有身份的差异,更没有传统评价标准强加在学生身上的优劣标志。所有学生按照研究课题与兴趣自然分组,充分发表见解、展示研究过程和结论。师生之间完全没有了以往的无法跨越的鸿沟,自由平等的对话。学生研究的结论并不重要,展示的成果也不是唯一的评价标准。我们更看重的是学习的完整过程,他们是不是学会了学习?他们是不是不再需要我们的扶持?他们是不是将成功的在终点冲刺! 值得讨论的是,这种资源中心和协作交流平台并不一定全部是在互联网进行。从教学实际中我们注意到:互联网上的资源和平台就一定适合我们的教学么?互联网络的资源浩瀚无际,但是并非就一定可以给我们的教学带来有用的信息,反而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很大的随意性和不可预测性,给教师的备课也带来很多盲目性。另一个方面,互联网很大程度上已经是一个商业网络,所用的平台并非是为教育设计的,各种交流平台更是不便于学生们的专题交流。同时所有网站提供的免费主页空间也是没有保障,因此,如果用它来构建学生作业的评估展示平台功能是无法得到保证的。就目前网络建设和互联网现状,我认为完全可以依托局域网的高速宽带,建立自己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授课平台,一方面由教师和学生课题研究小组引入互联网资源,另一方面,充分发挥资源库的作用,引入资源中心的资源,同时也可以引入学校师生自己创建的信息资源。利用动态网页技术在自己的网络上开辟各种专题的信息协作平台。 信息技术和学科的整合不仅是学生学习方式的革命,也是教师教学方法的全方位变革,要使计算机成为教师的真正工具,不要求各学科教师自己从头设计自己制作课件。信息技术和学科的整合并不能要我们的学科[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