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金二火:。(全日制学校) “数学生活化”、“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是新《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研究表明,每个学生都有分析、解决问题和创造的潜能,关键是课程内容中要提供好的素材,以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新课标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和理解数学。因此,数学教学内容应该选取那些对学生来说具有现实意义的,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内容,让学生真切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实践,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一、优化课堂氛围,体验学习乐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情绪能使学生的精神振奋,不良的情绪则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由此可见,营造自然宽松的学习氛围是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主动体验成功的前提。因此,我们必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设法为学生营造一种自由、民主、和谐、轻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在这样的学习环境里更好地体验乐趣、体验成功。 在本课教学中,我注意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创设情境,设疑激趣,促进了迁移,使学生很快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 二、优化教学活动,体验生活实践。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因此在教学中在不违背教学宗旨的基础上,应尽量优化以生活为背景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从中感受数学是从生活中来的。因此,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内容的开放性,也应注意形式的开放性,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主动思考,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本课教学中,我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安排了多次观察直观教具,测量身边物体的实践活动,学生对1毫米的实际长度有一个初步的直观印象,并且通过手势帮助学生形成1毫米的表象,接着通过看一看、数一数,使学生的直观的认识到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分米的认识也是通过实际测量、动手操作引出,向学生渗透分米也是从实践中产生的,直观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通过练习培养和发展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练习中,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发展,在练习中比较,在比较中练习,强化对长度单位的认识与应用。 当今教育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本课教学充分体现了这一教学新理念,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体验知识的形成与应用、体验了探究的乐趣、体验了数学的丰富多彩…… 【教育资料】三金二火。 作者:。(全日制学校) 《去年的树》是人教版语文实验教材第7册的课文。文章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鸟儿和树是好朋友,它天天唱歌给树听,将要飞回南方时,鸟儿答应了树的请求──还要回来唱歌给它听。可是第二年春天,当鸟儿飞回来找它的朋友时,树却不见了。鸟儿四处寻访,最后找到由树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朋友不在了,友情还在,诺言还在,于是,它心里充满了忧伤和惆怅,面对着由朋友的生命点燃的煤油灯,唱起了去年的歌。这篇童话主要通过对话展开故事的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全文一共有四次对话。课文所说明的道理也在这四次对话以及后来鸟儿的表现中逐步显现出来。告诉我们做人要信守诺言,珍惜朋友之间的情意。
在设计本课时,我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自主发展”的教学思想,深化“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一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读感悟、角色对话、演读体验、拓展想象等过程,感悟文本中所蕴涵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从而实现学生心灵与文本之间真诚的对话。 新课标提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就我的理解,有的课文偏重于工具性,有的偏重于人文性。因此,我觉得语文老师要把握好侧重点。而《去年的树》则是侧重于人文性的课文。因此,为了体现这一点,我运用了动画《去年的树》,目的是让学生深深体会诚信,友情。
在课堂中我试图把学生带入文本,带入作者的心灵。因此,我把指导学生朗读作为重点,让学生带着忧伤,带着对大树的同情深深的去体会,去感悟。因为方法到位,大胆放手,课堂基本达到了自己想要的那种境界。
“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在最后3个自然段的学习中,我提出问题: 小鸟深情地注视着油灯的火苗,然后为火苗唱起了去年的那支歌。那是什么歌,你能知道吗?
有的学生说:“大树啊,大树,我们是好朋友。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我们之间的友谊天长地久。”有的学生唱:“朋友一生一起走,那些日子不再有。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一杯酒。朋友不曾孤单过,一声朋友你会懂。还有伤还有痛,还要走还有我。”……同学们畅所欲言,有的说,有的唱,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上完课,我觉得学生感受很多,收获很多。 “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深层感悟,还将是我继续努力的课题。【教育资料】作者。 任春龙老师中学教师:《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初三语文第五册)。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 (1) 了解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艺术风格和流派。 (2) 理解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学习比拟、对比等修辞手法。 2.情感目标: (1) 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1] [2] [3] [4] [5] [6]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