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全日制学校) 在实物投影仪上出示一张教师自己的生活照。 师:看了老师的这张照片,说说感觉如何? 生:很帅。 生:你人那么高,照片里那么小。 师:是吗? 教师量照片中人的高度,得出是5厘米。 师:我的实际身高是170米,怎么到照片上只有5厘米了呢? 生:按一定的比例缩小了。 师:是吗?那实际身高与照片的比是多少? 生:5:170=1:34 生:应该是34:1 师:学校这个学期规划造一幢地面为长方形的教学楼,长40米,宽10米。如果要把它画在一张纸上,你打算怎么表示? 生:用40厘米表示40米。 生:用4厘米表示40米。 生:用8厘米表示40米。 师:写出各自的比,并化简这些比。 反馈(略) 师生共同归纳得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师:比例尺是什么? 生:表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关系。 师:比例尺有什么用? 反思:尽管“比例”的概念在此之前还未正式教学过,但六年级的学生并不是一无所知,他们看到照片就知道是“按比例缩小”了,要把教学大楼地基的平面图画下来就会想到可以用40厘米、4厘米、8厘米表示40厘米。那是因为数学来源于生活,只要稍稍留意一下,就会发现“比和比例”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不是吗?执教老师就带了自己的一张生活照片、一条造新教学大楼的信息,就给学生提供了运用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 【教育资料】作者。 文中:。(全日制学校) 作者:徐斌 活动越多越好吗? 笔者曾听过一节二年级《时、分的认识》。由于时间单位是比较抽象的,本课的知识点繁多而杂碎,执教老师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了活动化的教学设计: (1)引入新课,猜谜语。(录音播放了4个有关时间和钟表的谜语,虽然学生经过思考最终都猜出来了,但是花五分钟时间用不同的谜面打同样的谜底,显得重复。) (2)认识钟面,观察小组内自带的各式钟表。(学生拿出各式各样的钟表,有像小猫、小狗、小熊的,有的一按按钮就发出鸡叫、狗叫的,还有的放在桌上就不停地摇动和点头的,学生看到这么多奇异的钟表非常兴奋。) (3)巩固钟面知识,让学生画钟面。(由于学生刚才的兴奋点都集中在钟面外型和功能上,再加上学生徒手画圆的技能较弱,展示学生画的钟面时竟没有一个是基本准确的,甚至还有很多学生画的是小猫、小狗。) (4)认识1分,通过静坐、测脉搏、数数、跳绳等活动体验1分。(教师把学生分成四组同时开始活动,结果数数组有的数得很快有的数得很慢互相干扰,测脉搏组好多学生找不到脉跳处以至汇报时闹了很多笑话,跳绳组的两个代表跳到半分钟时就满头大汗直喘气实在跳不动了,在这么热闹的活动中,静坐组还能静坐吗?) (5)认识1时,通过上课、课间休息等多媒体画面体验1时。 (6)认识几时几分,让两个学生说自己是怎样看出几时几分的。(这是本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老师只叫了两个优生口答一带而过。) (7)学生拨学具种。(老师说时间学生拨,同桌说时间互相拨,) (8)比赛修钟表(把标明时间但缺少时针或分针的钟面添上指针,看谁修得准修得快。) (9)排序——合理安排一天的作息时间。(选择了8个同学戴上写有时间的头饰到台上排序并说一说这个时间该干什么,这个活动花费了将近十分钟,但活动的目标与本堂课有多大关联呢?) (10)故事“时光老人来做客”。(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很多老师把这句话片面理解为“数学教学是活动的教学”,甚至有老师以为课堂上活动越多越好。 笔者以为,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但在设计活动时要从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出发,每一次活动都应有明确的目标,不能只图活动的次数多和活动的形式热闹,应在启发学生展开数学思维上做文章,因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前苏联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语)。 【教育资料】文中。 钱祖春教者邮堂小学教育者:让小树生枝长叶。 让小树生枝长叶 ——以《黄鹤楼送别》为例谈课堂关注自主建构 宜兴市邮堂小学 钱祖春 引言: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学观念的更新与学习方式的变革受到了广泛而高度的重视。如何大胆解放思想,突破应试教育和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以重视、开发学生个体创造能力培养为宗旨的教学模式的研究,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 心语:如果我们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情感、体验喻为“小树”,把获得的新的知识经验、情感、体验喻为“枝”、“叶”,那么我们就必须思考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顺利地使“小树”生出“新枝”长出“新叶”。因为“关注学生自主建构是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的显著特征。” 背景: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第九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属“文包诗”的形式。文章前半部分写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的情景,后半部分写李白在江边目送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