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别于以教书为职业追求的传统意义的教师,“个性化教师”是特殊时代下的特殊角色,是承担着特殊责任的现代意义上的教师。我国处于特殊历史时期,经济形态的变革,“不仅仅是经济学意义上的资源配置方式的变革,更是以经济生活为基础的全部社会生活的重大变革,即人的存在方式的变革。”正是“人的存在方式的变革”,导致整个民族文化、民族心态及行为方式的深刻变革。个性化教师的发展,必须在当前多种教育观念冲突、矛盾、互补和融合的复杂格局中厘清理论的误区,寻找理论的突破口。多元文化的渗透,多种价值观念并存,教师个性化发展面临复杂的文化生态环境和复杂的文化价值选择,而我们却缺乏主动应对的准备。客观的说,我们的学生还缺乏对世界文化的判断、选择和认同,也缺乏对民族文化的理解、接纳,缺乏对丰富文化资源进行选择的能力和跨文化的交流能力。在国家倡导的主导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市场经济导致形成的价值观、西方文化在中国渗透形成的价值观四种价值观并存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思考在多元价值观并存的今天,如何界定个性化教师的价值内涵;现代意义上的个性化教师也应该思考自我的价值选择,应该探索如何在发展自我个性的同时满足社会对教育的需求。
课堂教学的变革性实践是个性化教师生成发展的原点
“原点”,是一个事物发展的逻辑起点,是具有生命力的基本要素,抓住了原点就抓住了问题的根本。“个性化教师”发展的原点,是课堂教学变革性实践。植根于教学实践,直面教学实践,才能读懂学科、读懂学生,也才能真正读懂自己———读懂教师。
改革开放30年,课堂教学的变革性实践,首先导致的是研究主题的转变———“以人为本”,这是从工具论到价值论的转换。教育必须重建主体性的意义世界。教育必须关注人的发展、人的生活、人的生命,尊重每个人的生命成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一切,带来的是深刻的观念冲击和行为方式的变化。
课堂教学的变革性实践,必须实现对传统的、不合理的教学观念和行为方式的突破和超越,在变革性实践中,“个性化教师”的气质、态度、能力和风格才能孕育,生成和发展。当前,优秀教师更应该关注下列问题,在实践中实现课堂教学的变革,为教学个性的生成、发展与成熟创造条件。
1、从多视角讨论学科教学的本质问题。如对数学学习本质的三种不同理解:第一种: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种符号化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经验相结合的学习;第二种:关注数学活动经验;第三种:强调数学学习的创造性特质。而语文、外语学科,则是关于语文(言)学习本质的争论。从语言学的视角,将语言学习视为一种符号学习;从文化学的视角,语言学习则是一种建构性与生成性的文化活动。
2、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与学习方式变革。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不仅探讨学生认识活动的接受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两种基本方式,而且探讨学生学习方式的基本特点,强调学生学习的选择性、研究性、体验性和反思性,强调学生学习中的经历、感受、体验和探索,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合作与交往,促进学生个性差异发展。
3、学科教学内容的实践性与文化性问题。新的课程意识包括:学科知识的整合问题,教学面向生活实际、加强实践性的问题,教学内容的文化内涵问题以及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整合问题。通过教学内容改革的变革性实践,重要的成果之一是提升教师的课程创新的能力。课程创新能力是教师个性的基本内容之一。
4、有学科特色的教学策略重建问题。在中国,关于课堂教学策略问题的研究,半个世纪以来经历了从“教学环节”到“教学模式”,再到“教学策略”的不断超越。对教学策略的现代意义理解,应该定位于教学模式之上,指的是在一定教学观指导下,教师根据一定的情境,合理处理教学各因素关系而采取的工作方式。“发展性教学策略”的构建,为教师个性化特色的形成搭建了平台。
个性化教师在课堂教学策略实施中的创新集中反映在:一是对发展性教学策略实质的把握。发展性教学策略首先追求的是一种境界,以培养和发展学生主体性为主要目标,重在体现主体教育的思想。要构建“发展性教学策略”,必须揭示学科教学过程规律和学生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