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学姿老师和桥二小教师:留给学生探究的空间。 一、案例 下面是“分数与小数的互化”的两个教学片断。 片断一: 师:出示例题,把 1/4、9/25、17/40、5/6、3/14、16/33化成小数,除不尽的保留三位小数。 得出,最简分数有的能化成有限小数,有的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师:请大家把例题里的分母分解质因数。 学生分解,教师完成板书: 1/4 =1÷4=0.25 (4=2×2) 5/6 =5÷6≈0.833 (6=2×3) 9/25=9÷25=0.36 (25=5×5) 3/14 =3÷14≈0.241 (14=2×7) 17/40 =17÷40=0.425 (40=2×2×2×5) 16/33 =16÷33≈0.485 (33=3×11) 师: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最简分数,分母有哪些质因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最简分数,其分母还有怎样的质因数? 生:(略) 师:你能根据分母的质因数看出一个最简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还是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吗? 片断二: 师:在上课前,老师让大家每人准备了一个计算器。现在请大家从2、3、5、7、11……这些质数中任选几个(可重复选用),用它们的积作分母,任意写几个最简分数,再用计算器算出他们的商,除不尽的可以保留三位小数。 学生独立完成。 师:这些分数的分母含有哪些质因数是你们自己选择的,你能总结出 哪些最简分数可以化成有限小数,哪些最简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吗? 学生先独立猜想,然后在小组里把自己生成的分数拿出来,交流看法,并再补充一些分数进行验证。 师:你们已经发现了规律。下面老师给你一些最简分数,请你们用已发现的规律判断一下,哪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并用计算器来验证判断的正误。 …… 二、反思 在上面的两个片段中,反映出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片断一,教师把过程设计得条理清晰,看似严密,实际上已限制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得到的是一系列操作指令,却不清楚为什么要这么做,最后是获得了结论,但学生却没有深刻的体验。这样的教学,仅仅关注了知识与技能这一方面的目标,显然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而片断二中教师的问题是开放的,目标是明确的,思维是发散的,操作是自由的,学生是积极主动的,其思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被深化。教师用动态的眼光,钻研教材,营造体验式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体验“猜测——验证”的过程,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值得一提的是,本节课的计算虽不是重点,但对于发现规律又必不可少,引入计算器求值使教与学的过程更加顺畅,起到了积极的辅助作用。为学生赢得了探索规律的空间。 教师只有创造性地教,学生才能创造性地学。从上述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主[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