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典老师徐舍小学教师: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成功 ——《恐龙》教学设计之我见。 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成功 ——《恐龙》教学设计之我见 徐舍小学 张典 一、 理论依据 典型的以问题为纽带的美国教育理念 (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 二、 教学板块 1、 课前搜集资料,完成调查报告。 主要内容: 恐龙调查报告 名 称 年 代 外形特点 生活习性 我的发现 我的疑问
2、 课上交流,展示研究成果。 分两环节:(1)学习交流书上的几种恐龙 (2)讨论交流课外收集的恐龙 3、 质疑。 分两环节:(1)交流“我的发现” (2)提出“我的疑问” 4、 课外继续研究调查。 分两环节:(1)记录疑问并归类 (2)课后调查 三、 设计意图: 第一板块:目的在于让学生带着对恐龙的那份特殊的兴趣,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去学习、去发现。这一过程不仅能让学生学得主动,而且学得愉快、轻松,更重要的是给了学生一次锻炼的机会。 第二板块:目的在于让学生展示自我,体验成功,享受学习的乐趣。第一环节交流书上介绍的几种恐龙,在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教师打出相应的句子,作适当的板书,然后通过朗读,以学生讲,学生读的形式,以此来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这样既放得开,又学得活。第二环节讨论书本以外的恐龙,可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如:恐龙自述、制作恐龙名片……以此活跃课堂气氛。 第三板块:目的在于再次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更积极的思考。第一环节先让学生说说“我的发现”并加以赞赏,第二环节引导学生提出疑问,有些是调查时的疑问,我想通过一堂课下来,有些同学或许会产生新的疑问。然后,课堂上能解决的疑问就把它了了,不能解决的作一记录。 第四板块:目的在于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教室,投入到更积极的学习中去。把课堂上记录的疑问作一整理归类,放手让学生课后继续展开调查研究。 <<工作动态分析>>张典老师徐舍小学教师的文章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成功 ——《恐龙》教学设计之我见。 学校老师小学教师:《雾 凇》教学设计。雾 凇 一.导入 1.视频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走进东北的吉林省,观赏一种独特的自然景观——雾凇,大家想看吗? [评析:雾凇是一种非常美的景观,学生通过课文文字已经有所了解,也看了书中的插图,但真正的雾凇是怎样的呢?可能学生都没有见过,上课伊始就激发学生对雾凇强烈的好奇心,为后面的教学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播放视频) 2.整体感知 看了雾凇你有什么想说的。 [评析;学生说的话可能各不相同,关键是利用这个问题引出课文内容。] 二.精读感悟 1.同学们说的都很好,看来大家对雾凇都很喜爱,那么我们课文中又是怎样描写雾凇的呢? 请看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你觉得吉林雾凇有什么特点? (大屏幕出示第一自然段) 生交流后总结 多(缀满 十里长堤) 美(洁白晶莹 银光闪烁 美丽动人 闻名世界 奇观) 刚才同学们说到里雾凇多而美的特点,那你能够通过朗读表现这种多而美的特点吗? 听里他的朗读你感受到雾凇多而美的特点了吗?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评析: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抓住重点的词来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感情。通过学生的感受来评判朗读的好坏] 生交流 2.你们说的这些老师也感受到了。多么美丽的雾凇啊!这种奇观是怎样形成的呢?现在请大家看大屏幕。 (大屏幕出示学习要求) ①雾凇的形成需要哪两个条件? ②为什么在吉林能形成怎么壮观的雾凇呢? ③吉林雾凇形成的过程是怎样的?) 自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大屏幕上的问题,然后同桌交流答案,看你们的答案是一致的吗?谁的答案更好? [评析:这三个问题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因为学生不容易理解雾凇形成的原因,要慨括出两个原因比较的难,可以让学生通过同桌的交流来完成。要让学生明白因为吉林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才形成了这么壮观的雾凇。] 生汇报学习成果 (1)生汇报① 师板书:饱和的水汽 遇冷凝结 (2)生交流② 师补充:从丰满水库排出的水,水温大约在4摄氏度左右,江水乘载着巨大的热能缓缓流经市区,大约在夜里十点钟左右,松花江上开始有雾气,继而越来越大,越来越浓,大团大团的白雾从江面上滚滚而起,不停的涌向两岸。 (3)这时雾凇开始形成了 那么雾凇的形成过程又有什么特点呢 生交流③ 总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雾凇的形成也不是一时一刻就能完成的,它是一个慢慢形成的过程,是一个渐变的过程。 (板书:渐变) 3.你从那里体会出它是一个渐变的过程的呢? [评析:这一环节要求学生体会出雾凇的形成过程是渐变的,这样才能抓住重点词语来体会他的渐变。在体会重点词的时候,一定要让学生充分的发表自己的意见,对词语的体会要透彻,这样才能更好的体会出雾凇的渐变] (体会重点词语) ① 慢慢地:说明雾凇形成的速度慢。雾凇大约要经过八到十个小时才能形 这个词语应该怎么读?(语速要慢) ② 轻轻地:说明雾凇形成时轻柔无声。雾凇形成时人们正在熟睡,是察觉不到的,等到早上推 开门一看,才发现一夜之间世界已是一片银装素裹。 这个词语应该怎么读?(语气要轻) ③ 一层又一层:第一层的时候,好象在黑黑的树枝上撒了一层盐,继而盐一层层的撒得更多,到最后树木完全变得洁白通透了。 ④ 银线——银条——银松雪柳:一夜之间松针柳枝有了变化,棵棵杨柳宛如玉枝垂挂,簇簇松针恰似银菊怒放,晶莹多姿。这种渐变的过程也是一个美的过程。 (板书:美) 你们想看看雾凇是怎样一步步形成的吗? ( 大屏幕出示表现雾凇形成过程的图片) [评析:这一环节的设计是由体会到欣赏的过程,前面学生已经体会了雾凇形成的渐变,让学生再看这种过程,学生的印象会更加深刻] 4.多么令人陶醉的画面啊!你体会到雾凇渐变的过程了吗?体会到它的美了吗?你能通过朗读将你的体会表现出来吗? 指名读 听了他的朗读你体会到雾凇的美了吗?体会到它的渐变了吗?你从哪里体会到的?(那应该怎样读才能让大家体会到呢?) 你们都体会带了,那你们能让我也体会到吗? 生齐读 5读得多好啊!听了大家的朗读,我仿佛已经置身于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看到雾凇在我的面前形成,欣赏着这雾凇奇观,你会发出怎样的赞叹? [评析:这一环节主要是激发学生对雾凇的喜爱,前面已经欣赏过雾凇,学生对雾凇的情感是怎样的呢?这一环节就可以让学生充分的表达。] 生交流 6.大家说的都太棒了,引得老师也想赞叹一番了,你想知道老师是怎样赞叹的吗? 雾凇,你让我感受到“冬天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的美”。 老师为什么说“冬天里的春天”呢?你从课文中可以找到答案吗? (板书: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理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一句话写出了雾凇的什么特点? [评析:这一句诗也是一个理解的难点,从这一句诗中可以体会到雾凇的特点,要让学生明白这一句诗本不是描写雾凇的,但是用在这里很合适。] 生交流 师总结:多 白 美 在课文的第五小节里还有一些词也写出了雾凇的这些特点,你能找到这些词吗? 千姿百态 琼枝玉树 寒风吹拂 理解“寒风吹拂”:天气这么冷,人们不呆在家里,躲在被窝里,却一大早就在松花江边漫步,也间接说明了雾凇的美。 正因为雾凇是如此的美,才引得人们情不自禁地赞叹(引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评析:抓住“情不自禁”让学生想想什么是“千树万树梨花开”,联系起来,进一步体会吉林雾凇的奇特壮美,把学生的感情引向高潮,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三河的思想感情] 7.令人神往的地方啊!我们不能亲眼见到它,就让我们借助语言文字来感受它,让我们一起来读好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生齐读 我越来越觉得听大家读书也是一种美好的享受了。 8.学了这一课后你有什么收获? 生交流感受 三.课堂拓展 (屏幕出示要求) 怎么美丽的雾凇,却还有人不了解它,现在老师想聘请大家做一回广告策划,为吉林雾凇设计一条广告语,看谁设计的最好。 生交流广告语 板书: 特 点: 多 白 美 22 雾 条 饱和的水汽 地理位置独特 凇 件 遇冷凝结 渐变 美 赞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王 娟 ) <<工作动态分析>>学校老师小学教师的文章《雾 凇》教学设计。 谭敏:。(全日制学校) 湖北省恩施市白果乡桑树小学 谭敏
又到了习作课的时候,别说是那些孩子,就连老师我也感到有些“头疼。”仔细斟酌,也觉得没有理由埋怨孩子们,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没有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到了习作时便觉得无从下笔,真可谓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次习作是要求学生写发言稿,以前学生很少接触过应用文的写作,这就使习作的难度增大了许多。作为老师,该如何组织好本次习作教学,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呢?结合班级实际,经过深思熟虑,我决定以“谈谈自己”和“评评同学”为本次习作教学的话题,通过谈熟悉的事物让学生掌握应用文写作的基本格式和技巧。 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http://www.edudown.net) 原创文章,未经原作者同意,严禁转载!! 经过比较充分的准备,怀揣疑虑之情走进了教室,站在讲台上说:“今天这次课我们来上习作教学课。”“啊??”我的话刚说完,就听见了孩子们不愿意的声音,有些孩子就像烈日下的茄秧被晒得蔫头耷脑的,一点儿精神也没有了。看到这情景,我话锋一转:“不过,今天的课和以前不太一样了,你们是课堂的主角,老师要当配角哟!”听我这么一说,孩子们显得很好奇,迫不及待地问我,到底是怎样的?看到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我不慌不忙地说:“今天,老师想听听同学们对自己以及对同学的评价,你心里是怎么想的就怎么说,不要有什么顾虑,好吗?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学生明确了话题,便积极地投入到了话题的交流之中。 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http://www.edudown.net) 原创文章,未经原作者同意,严禁转载!! 学生准备了几分钟以后,我便提议在全班进行交流。刚开始,我只能看见稀稀拉拉的几只小手举起来。“以前的我是一个冷漠、自傲的女孩,与同学相处也很不融洽。现在我决心改正不足,希望同学们能够给我机会,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请原谅我,相信我吧!你们一定会看见一个人见人爱的我在这里,我真心地对大家说一声谢谢,希望大家可以支持我,帮助我。”“今天,我可以站在讲台上说出我的真心话,我很激动,也感谢老师和同学给予我的这次机会。老师第一次叫我起来回答问题的情景至今我都无法忘记,那时的我很胆小,面对老师的提问我是‘金口不开’,但是老师没有批评我。因为老师的鼓励,我的胆量慢慢变大,现在的我在课堂上可以说是个积极份子,为此,我得到了同学和老师的一致好评。在这里,我要感谢老师,是您的鼓励让我进步,我永远都不会忘记那次课,因为那次课上,老师的宽容保护了一个女孩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我还要感谢我的同学,在学习上,你们尽心尽力帮助我;在生活中,你们给予我许多关怀。我的进步也有你们的功劳。今天,请允许我给你们深深地鞠个躬,并由衷地说一声‘谢谢’。”顿时,教室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我的喉咙像被什么堵住了,有些女同学忍不住落泪了。听着同学们发自内心、情真意切的发言,许多孩子受到了感染,也情不自禁地举起手来了,霎时,学生的情绪高涨,一个个都跃跃欲试,此情此景,驱散了我心中的疑云。听了学生的发言,我对他们的表现给予了肯定,并把握时机,让学生把自己刚才精彩的发言用笔记下来,学生们都很兴奋,轻轻松松地完成了发言稿的写作。 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http://www.edudown.net) 原创文章,未经原作者同意,严禁转载!! 反思: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学生之所以怕写作文,是因为有些话题与生活实际联系的不够紧密,而本次习作,教师让学生谈自己、谈同学。学生因为对自己的一切都很了解,有自己的真实想法,所以有话可说;而与之朝夕相处的同学,孩子们对他的一言一行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因此也可以滔滔不绝地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叶圣陶先生曾说:“小学生作文教授之目的在令学生能以文字直抒情感,了无隔阂;朴实说理,不生谬误。”本次习作课,因为教师充分考虑到这些,怎样可以让学生直抒情感,使得所说内容合乎情理,并使得教学效果超出意料,选择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使得本次习作课喜获丰收。【教育资料】谭敏。 蓝玉文:。(全日制学校) 在一节数学练习课上,某市小学第十一册数学期末考试卷中有一道选择题,引起师生们的争论。题目是这样的:一本书的价格是5.8元,先降价10%,然后提价10%,现在购买这本书应( )元;A、5.8 B、5.742 C、5.74 D、5.7 通常,此类题按照单位“1”的转换进行二步计算。即:①5.8×(1-10%)=5.8×0.9=5.22(元);②5.22×(1+10%)=5.22×1.1=5.742(元)。参考答案是B,师生们大多也认为应选B。 可我班的班长双萍同学却认为:此道选择题不单是考查同学们能否准确判断单位“1”,在这同时还考查同学们能否联系生活实际。人民币最小的单位是“分”,目前,书本的价格中,教科书的定价较严格,精确到“分”,其他书籍大多精确到“角”。因此,计算出5.742元后,还应运用“四舍五入法”,精确到“分”,即答案应选C。 正当双萍同学的发言得到同学们的点头赞许时,数学科代表海鑫同学却争辩说,选A 或D也有可能。理由是:有一次,他的语文课本不小心弄丢了,课文课本的定价是4.54元,爸妈着急,托人帮忙购买。结果,小王叔叔帮他买回的课本花了4.6元(“进一法”);小英阿姨帮他买回的课本花了4.5元(“四舍五入法”)……噢,原来产生这二种情形的原因是现在分币已退出市场流通了,银行也不再使用分币了,难道你能说海鑫同学选A 或D没道理吗? 【分析】这道选择题的答案,若选B、5.742元,只是纯数学角度的一个答案,在现实生活中,书本是无这样定价的,因此,B这个答案不具有现实意义。进一步考虑,若选C,是不是就正确呢?表面上定价可以这样,可生活中购买一本书时,能付得那么精确吗?况且分币已退出流通了。那么选A 或D是否就合理了呢?显然也有争执,是采用“进一法”还是“四舍五入法”……这道题应该如何处理呢?我认为这道选择题若要有较正确的答案,必须增设限制、补充条件。例如:一套书的价格是580元,先降价10%,然后提价10%,现在购买这套书应( )元;A、580 B、522 C、520 。或者将原题改编为益智题,让学生说说理由,进行辩论、辩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对策】《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在运用生活化的数学素材时,一定要避免非现实意义的问题发生,不要选择远离学生实际的生活内容。即使是产生了由生活内容引发的无意义的数学问题时,一定要放在现实生活的环境下进行解决,切不可只从纯数学的角度出发求解。 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是新一轮课改的基本观念,也是当前国际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因此,我们就要树立一种开放的、立体的教育视野和课程理念,杜绝一些刻板的知识的传授,真正使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教育资料】蓝玉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