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目标意识不同。
在以上两个案例中,通过学习后,两个班的学生基本上都能正确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应该说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达成度都是很高的。前一位教师就此满意了,因为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两种方法就是她最终的教学目的,却完全忽视了对学生数学思考能力、情感与态度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全面,终身的发展,目标单一而片面。后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则充分给予了学生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交流,并给以自主比较选择方法的权力,不仅使之主动地理解、掌握知识与技能,而且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同时,该教师关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及时地加以激励评价,促使学生智慧与创造的火花不断闪现,并且在情感上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信心,产生“我要学数学”,“我会学好数学”的情感态度。充分响应了《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小学数学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使学生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都得到进步与发展”的观点。
三、主张的学习方式不同。
在案例一中,教师看似给了学生一点自己创造数学的机会,却又很快淘汰了他们积极思维的结晶,努力地层层引导着,把教材上的思维方式强加给了学生,让学生用模仿、记忆去“复制”、“接受”这两种说法,无声无息中就把学生宝贵的探究过程终止了,把学生自己对知识的建构意识抹去了。还是传统的“请跟我来”的教学方式。案例二中的教师则不同,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了学生。用亲切的口吻、赞许的目光、诚挚的鼓励,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大胆地思考、交流,主动地建构,创造、选择属于自己的、有价值的数学,真正诠释了什么叫“师生平等”与“自主学习”。这样让学生对得出的知识与经验更为深刻,而学生得到肯定与尊重所产生的情绪体验,又会成为促使学生以后主动进行探究、建构的动力,形成良性循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储存“原油”。案例二中,学生在后来练习中的积极表现与思维再创造,就是这种科学的学习方式的自然体现。
追根究底,两位执教者体现的三方面不同的教育理念,可以归结为一句话——教学有否真正为了学生,真正为了学生的教育教学才会是成功的。我们课程标准的“魂”就是大写的“人”字——提倡教育要“以人为本”,也就是以学生为教育之本。正如我们的课程专家所告诫的:“我们的教育不是要使我们的学生适应教育,而是要寻找、创造真正适应学生发展的教育!”
本文发表于《河北教育》2004年第12期<<工作动态分析>>钱俊益老师和桥二小教师的文章两种理念 两种效果。 徐福荣 邵春山老师小学教师:亲历探索过程 落实教学主体。
亲历探索过程 落实教学主体
——“圆的周长”课堂实录与教学反思
大浦小学 徐福荣 邵春山
世界著名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指出,数学的学习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习的东西发现或创造出来。根据这个指导思想,我认为数学教学在关注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应让学生亲历探索过程、落实教学“主体性”,关注学生“学数学”、“做数学”的过程。
一、课堂实录
(一)课堂引入
1、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想知道绕学校大操场一周至少有多少米吗?(电脑出示大操场图片)
生:只要知道两头弯道有多少米,然后加上两条直线跑道的长就可以了。
师:两条弯道的总长其实可以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动画演示:切去直跑道,把弯跑道合拼在一起)
生:是一个圆(异口同声)
师:我们要知道的弯道总长,也就是圆的……?
生:周长。
2、质疑定向
师:你们有办法知道一个圆形实物的周长吗?(出示一硬纸圆片)
生:可以让它滚一圈,然后量一下它的总长。
师:这两个圆的周长你们会求吗?(在黑板上画大小圆各一个)
[生沉默]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圆的周长和什么有关?
生:圆的周长长,圆的直径就长;圆的周长短,圆的直径就短,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关系。
师:圆的周长和直径可能会有怎样的关系呢?
师:圆的直径长,圆的周长也长;那么圆的周长和直径是否会存在一个倍数关系呢?
师:同学们刚才思考很有道理,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好吗。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