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让学生进行分数应用题的综合训练时出了这样一道题:一套课桌椅的价格是48元,其容是否清晰,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充分,重点、难点是否突出;今天我有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做得还不够好,哪些地方需要调整、改进;学生的积极性是否调动起来了,学生学得是否愉快,我教得是否愉快,还有什么困惑等。把这些想清楚,作一总结,然后记录下来,这样就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经过长期积累,我们必将获得一笔宝贵的教学财富。 【教育资料】文中。 南来北往:。(全日制学校) 2005年12月8日,我参加了嘉兴市青年教师优质课比赛,比赛的成绩固然重要,但是在整个比赛的过程中,从准备到上课到观摩其他教师的课,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在这里与同事们共享我的一点点的心得体会。 一、课堂立意是一节课的灵魂 可能我们平时上课的过程中更多的还是在用一种非常传统的方式在上课,即以教师的讲解为核心,以考试为根本目的,以满堂贯为其特色,这种传统的方式在当前升学率为硬标准的教学评价体系下依然是授课的主要方式,我也不例外。平时的上课中几乎不考虑立意,而是以会考和高考的题目为出发点,以近几年高考的命题特点为突破口,说穿了平时的教学中还是以考试为根本目的,几乎很少考虑学生的知识生成与终生学习的目标,即使偶尔在课堂上穿插进了人生观的教育,也全是根据课堂的进程突然的引进,在课前很少做设计,也就是说平时的课堂中根本没有立意可言。 然而公开课不是常态课,更何况这种比赛课不单单代表的是自己,可以说这种比赛课代表的是一个学校学科教学的发展方向,是一个学校教学品味的体现,因此,在这种公开课上根本不能以常态课表现,是立足于常态课的基本功的基础上又超越自我的一种努力。而且因比赛的特点不同,可能某些比赛代表的是一个地区的教学状况,正是基于此,有些学者认为公开课就是一种做秀,是远远超出教学实践的一种做秀,而我并不完全同意这种观点,做秀是一种中性的行为,如果这种做秀高于现实教学但又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这种做秀就具有前瞻性的特点,是教学改革的尝试。 嘉兴历史教学的发展要求历史课堂中有灵魂,这种灵魂不是教学内容,而是溶入在教学内容中体现教学者的一种主观认识和历史发展的一种规律性的认识,这是贯穿在一堂课始终的主题,我们称之为教学立意。教学立意就是一堂课的精神支撑,是一堂课的精神领袖,也是一名教师设计一堂课的思想指引。 我参加的比赛是规定课题,是两年来嘉兴和省里公开课都上过的一节课——《新文化运动》,正如主评人程灵坚老师所说,这节内容都被老师们上烂了,因此要想上好这节课,必须能够从常人不敢想的角度出发,也就是从别人想不到的地方立意本节课的灵魂。但是一节被省、地多次拿出来的课,要想在思想上推陈出新谈何容易,在教研组内几位教师多次论证的基础上最终组内确定从文化上定位本堂课。 文明碰撞下的文化抉择,这个立意并不是我想到的,是组内沈红海老师想到的,别人的立意拿来上课是一种痛苦,好在当时我正在读赵永珊所写的《人类文明的功过》一书,对文明的发展也有了自己的一点理解,以此为基础,理解沈老师的立意,事半功倍,虽然最终的课堂过程中夹杂了大量地自己对这个立意的理解,已经远不如沈老师立意的精妙,但是这个立意仍然得到了老师的一致好评,正如程灵坚老师所说“大器、大胆、大家”,虽然程老师有大量的溢美之词,但是这个立意的精妙确实是本堂课能够出奇制胜的关键。 二、课堂的魅力在于细节的处理 虽然这堂课得到了与会教师的一致好评,但是没有一堂课是完美的,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也正因为每堂课都有不足,才会有教学的不断进步,可能正验证了维纳斯的理论,“因为残缺所以美丽”。 尽管自己的这堂课上得自然有内涵,但是整节课中有多个细节的处理不够理想,正如嘉兴历史教研员戴加平老师所说,这堂课应该比上得更加精彩。而另我印象最深的是在这节课中有一个细节,本来是可以让学生一辈子都牢记这节课的一个细节,我却让它溜走了。 我在铺垫中西方文明的冲突时,用了穿西装的陈独秀和穿长衫的辜鸿铭图片为引入,学生自然地从图片中得出了我预设的东西方文明的冲突,但是在分析东西方文明冲突下的不同取舍的原因时,有一位女同学做了大致如下的陈述: 辜鸿铭从小接触的是西方文化,对于西方文化有着很深的了解,因此他在理解西方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利己主义,发现了西方文化的不足,而当他接触东方传统文化时,立刻被东方的谦虚有礼之风所折服,因此收起了西方的方明,转而大力弘扬东方的传统文化,当不被理解时,内心的痛苦和现实的无奈使之更加用一种极端的方式宣扬东方文化;而陈独秀虽然也留学日本,但时间短,日本又有很深的儒家文化传统,所以他看到的更多的是东方专制文明的不足性,而在刚刚接触西方物质文明时,必然向往西方文明,因此几乎全盘否定了东方文明。 这个论断切中要害,顺应学生的这个论断我本来可以顺理成章的引领学生得出“客观环境的差异性决定了人的意识的差异性,因此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不能茫目,多角度的看看世界你会发现同一事物的不同面”,在学生普遍产生了共鸣的基础上得出这样的一个认识,对于学生今后的成长将会有重大的作用。 但是可惜的是,因为自己的认识不足,在公开课的紧张环境下,自己根本就没有想到要将学生的意识引领到这个层面上来,另一方面,也因为自己年轻,虽然意识到了学生的这个结论有重大的研究空间,但是限于公开课的时间和教学内容的限制,对于学生这个生成的知识,我只是蜻蜓点水式的掠过了。因缺乏相应的教学机智和打破常规的胆量,这个本节课最可能成为最大亮点的地方被我主观的扼杀了。 后来在与几位老教师聊天时,他们告诉我,一堂课如果有了亮点一定要抓住,即使以放弃整堂课的教学内容也在所不惜,因为课时我们以后可以争回来,可学生思维的亮点是无论如何也抓不回来了,那时我突然想起了朱能老师在给嘉兴青年教师做讲座时说的一句话,“一年能够有三、五句话让学生记一辈子,这一年不白教”。 细节决定成败,关注细节正是我们教改的落脚点,总是空对空的大谈特谈理论,不如扎实地研究一点课堂的细节,就在这些细节中,学生的感悟提高了,一个感悟提高了的学生他必然喜爱这个学科,一个喜爱这个学科的学生成绩会差吗? 三、集体是个人成长的源泉 课开好了,拿到了理想的成绩回来之后,许多老师祝贺我,但我深知这个成绩不是我一个人的,这个成绩是属于海宁一中历史教研组的,我只不过是将海宁一中历史教研组的特点用我所能达到的高度表现出来,这不是谦虚,而是事实。 在准备这次比赛之前,即使是在各位老师都有繁重的教学任务的情况下,教研组依然要求每一位青年教师都做准备,实际上大家都清楚,最后代表海宁市的只能有一个人,但是大家都认真的准备,因为大家都清楚,不论谁去,这些资料都要备足,因此大家都在为最后去的那个人做准备,这种集体合作的精神与力量恰恰是历史教研组的精髓。当最终决定让我去时,所有的老师都真诚地表达了自己的建议,而这些建议恰恰是我后来重新准备这节课的基础。所以,虽然这节课是我上的,但是这节课却是海宁一中所有的历史教师共同准备的。 尤其是在最后几天里,在我自己结婚很忙的时刻,两位把关的教师张利忠老师和沈红海教师更是将细节的运用和主题的升华工作全部接手,在他们本职工作很繁重的情况下依然几次亲自指导我上课,指出改进的措施,不夸张的说,课最后上的成功是所有教师精雕细琢的产物。 当上好课之后,回想自己两年来两次参加嘉兴的比赛,第一次在省说课选手选拔赛上失利正是因为不肯听从老教师的建议,自以为是,不肯正视群体的力量;而这一次的成功关键就是在于有了教研组的力量,才使得自己取得了这样的荣誉,教研组给我了成功的基石。 一节优质课评比,给了我太多的启示,也正是在这些启示的基础上我将进一步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为2006年浙江省进入新课程夯实自己的基础。 【教育资料】南来北往。
上一页 [1] [2] [3] [4] [5] [6]
|